情感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有效融合
2019-03-18曹艳瑾
曹艳瑾
摘 要:情感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既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又能促进学生知识与素质的提升。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精心创设情感氛围,从教材知识中挖掘情感教育素材,注重情感互动和情感体验,构建“生本课堂”,实现情感教育与知识教学的完美结合,促使课堂教学优质高效。
关键词:情感教育;道德与法治;有效融合
情感教育,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创设和谐融洽的教学环境,通过相应活动触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促使他们形成独立健全人格的教学方式。情感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既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又能促进学生知识水平与素质的提升,进而实现学生的个人价值。因而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探究有效的方法,将情感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成为贴近学生实际,突出以生为本、互相交流的大舞台。
一、创设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情感教育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情感教育的氛围,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的热情。
(一) 创设生活情境,寻找心灵契合点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为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教师以生活为背景,挖掘其中的情感成分,找到知识与学生心灵的契合点,可以触动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生活中自觉抵制不良情感的影响,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以此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如在教学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交友的智慧》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们自由谈谈自己的好朋友,并介绍他们的性格特点及“你们是怎样认识的”。很多学生介绍的好朋友都是自己的同学或者同一小区的伙伴,也有的学生介绍的朋友是通过QQ或微信认识的。通过这样的情境,教师自然导入《网上交友新时空》的学习。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有网上交友经历的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从中感悟互联网交往的利与弊,并谨慎结交网友,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
在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为学生创设一些故事情境,让学生置身于故事情境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信息,从而实现理智与情感的和谐统一,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如在教学《体味亲情》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形式为学生播放“全国孝亲敬老之星”王冬梅的感人故事,或讲述一个身边的小故事:一个女孩因为跟妈妈吵架离家出走,她肚子很饿但没有钱,当她走到一个面摊时停了下来,老板娘看她可怜给了她一碗面。在煮面的过程中老板娘与她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当面端上来的时候她立马给老板娘磕头并连声称谢。但老板娘却说:“早知这样我这一碗面都不该给你,我只给你一碗面你就又磕头又道谢,可是你的妈妈一天供你三餐,你感谢过吗?”听了这句话,小女孩面也顾不得吃就匆忙向家跑去。虽然故事只讲到这儿,但是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可以体味父母的亲情,感受那份浓浓的爱。
二、挖掘知识载体,凸显情感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阵地,教师只有挖掘知识中潜在的教育价值,为学生设立切合实际的情感目标,才能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一)挖掘知识的情感基因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设计贯彻了与时俱进的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彰显生命教育主题,突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知识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良好的情感教育,真正成为一个讲文明、树新风、弘正气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挖掘知识中的情感基因,既需要教师适当引领,更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发现,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尊重他人》时,教师以李克强总理每次视察工作离开一个地方时,总是与服务员、厨师、医护人员握手并道谢为情境,让学生感受“尊重他人是一种修养”,从而挖掘“尊重从我做起”的深意,认知“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相互尊重使社会更加和谐,也让每个人都获得情感的满足。
(二)创设有效的情感目标
情感目标是一个隐性的目标,看起来好像不太重要,但是它才是决定学生成长的重要目标。在课时目标设定时,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切实可行并且能够达成的情感目标,这样才能达到激励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良好品行的目的。如在教学《做负责任的人》时,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将本课时的情感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让学生有勇气对自己的选择承担相应的责任,崇敬那些无私奉献的人,并努力做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人。在设定的教学目标下开展教学,主要是让学生自己感悟,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无私奉献的模范事迹。如2017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卢永根,他将毕生积蓄用于扶贫和教育,正如颁奖词所说:“种得桃李满天下,心唯大我育青禾”。这对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学生学习的榜样。
三、注重情感互动,打造生本课堂
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中实现情感的互通。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既要处理好与学生的良好关系,构建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又要发挥引导的作用,引导学生辨析真与伪、美与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情感互动,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班级即社会,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帮助学生构建一种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在活动中不歧视他人、明确人与人的平等关系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方面,教师要身体力行,并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态势,才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快乐成长。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公平正义的价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当前的反腐为话题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公平正义对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作用。学生在小组探究与交流中将自己搜集的素材进行展示,并发表见解。每一個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在小组交流中,学生之间的看法虽然有可能不同,但在辩论中可以达成共识,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实现合作共赢的目的。
(二)合作交流,发展高效生本课堂
新课程倡导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建构“生本课堂”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让教师退到幕后,把学生推到台前。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探究与合作中统一认识,健全学生人格。如在教学《加强宪法监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强化对“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的认识,明确人民监督的重要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探究,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宪法宣讲员,从而充分领会学习宪法、认同宪法、践行宪法的重要性,并在保障自身权益的同时更好地用宪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课堂交流中,学生对宪法的知识会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尤其是对刚刚修订宪法中增加的内容,这也体现了学生与时俱进的精神。生本课堂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最大化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四、重视情感体验,践行社会责任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掌握一些政治常识,更在于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治意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让学生真实体验才能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一) 行胜于言,体現德育真常态
纯理论化的教学远远不如学生在活动中的真实体验,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主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修养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言行一致,让学生将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在体验中感受知识的本质,同时将体验中所得的经验融入知识中,从而丰富知识内涵,让实际体验更好地丰富知识体系。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共筑生命家园》时,教师可以用图片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千疮百孔的地球,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破坏,同时展示塞罕坝由荒原变林海的奇迹,让学生明确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有坚持绿色发展道路,才能使我们的天更蓝、水更绿。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对治理环境污染提出建议,学生们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少用一次性的餐具、塑料袋,节约用水、用电,少乘车、多步行等。当然,这需要学生们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为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将建议拟成倡议书,并签上自己的名字。
(二) 知行合一,彰显教育大智慧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和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合理引导学生的情感态度至关重要。在教学时,教师要让“知”与“行”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政治是对我们生活的提炼,“知行合一”才是提高学生素质的关键,也是彰显教育智慧、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如在教学《创新改变生活》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展示智能房间、智能港口等视频材料,让学生在感到惊奇的同时,认识到创新对生活的重大改变。很多学生会认为创新离我们很远,教师可以再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环保扫把、多功能家用侍花器等,让学生认识到创新源于生活,只要将知识与创意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就可为生活提供方便,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课堂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信,让学生敢于将自己创新的想法展示出来并落实到行动中,这样人人都可能是一个“小发明家”。
总之,情感教育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自尊、自信的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将情感教育有效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丰富的情感,能促进德育教学工作的全面提升,在构建生本课堂的同时,使课堂教学更加优质高效。
参考文献:
[1]黄庆华.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探讨[J].新课程(下旬刊),2017(4):49.
[2]岑开惠.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有效实践[J].中外交流,2018(43):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