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途径
2019-03-18张海霞
张海霞
【摘要】中职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凸显,极易引起心理上的种种矛盾与问题。本文通过对中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归纳分析,探索教育途径,培养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中职生。
【关键词】中职学生 心理特点 成因分析 教育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183-01
中职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过渡时期。作为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产生着巨大的变化,身体发育趋于成熟,但心理发展的速度则相对缓慢。他们的自我意识被逐渐唤醒,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又害怕挫折与失败,可谓勇敢又冲动,自信又自负。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的状态,极易引起种种心理发展上的矛盾。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理应认真分析此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成因,进而制定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一、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
1.自控力差,逆反心强
中职学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凸显,拒绝接受父母、教师的意见与管教。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常因冲动等感情因素存在偏差。当他们的想法不被现实生活所接受时,就会因屡屡受挫而产生偏激的想法,认为其不顺皆来自成人世界的阻挠反对,进而加重其逆反心理。此外,他们的自控力也较差,且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情绪波动大。
2.缺乏自信,存在厌学情绪
中职学生几乎都是在中考中失利的群体。社会的固有观念导致部分学生心理失衡,认为自己比普高学生低人一等。若家长、亲戚等不理解,更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甚至使其出现自卑自闭的倾向。久而久之,厌学情绪便会滋生,若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3.責任感不强,道德缺失
通过近五年对所教学生的观察发现,中职学生普遍存在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比如,集体观念淡化,换位思考的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不足。更有甚者,一言不和就大打出手,对于教师的说教动刀伤人,这些都在向我们昭示着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迫在眉睫。
二、中职学生心理特点成因分析
1.家庭环境
当今社会,父母一心想给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却忽略了孩子精神世界的充盈。忙于工作,对孩子疏于管教,久而久之,各种问题纷至沓来。同时,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家长放在老大身上的精力明显不足,这种亏欠之情也会让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无底线满足。此外,单亲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心理上的各种问题。
2.社会环境
社会对于中职学生的固有偏见是造成学生自卑的原因之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因此社会大众应正确对待中职生。此外,随着网络文化的盛行,尤其是一些非健康文化的侵蚀,让学生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信仰缺失,影响健康人格的形成。
3.自身原因
中考的失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自信心,久而久之导致自卑。进入职校后,部分学生可能会进入另一个极端,表现得盲目自负,这都是自我效能感太低、求知欲即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还有部分学生对失败归因不准,将失败看作是必然,不认真反省自身问题,反而将其归咎到客观因素上。这种错误的归因方式促使其对外界不满,进而加重逆反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三、中职生心理教育途径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集结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力,发动全员育人。
1.家庭教育
父母的终极使命,是培养出适应社会的孩子。其中一点那必然是要心理成熟、人格健全。作为家长,首先就要为孩子创设和谐温暖的家庭环境。其次,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行动、思想、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在家庭中,家长履行家庭教育职责,严格遵循孩子成长规律,通过生活点滴小事使学生明辨是非,心怀感恩,从而使责任感内化为自己的行动。
2.学校教育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力军,在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方面起到关键作用。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课堂主渠道的德育渗透使学生明确责任的内涵与力量。其次,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通过课堂或者集体活动,用成功体验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同时,邀请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分享,重燃学生斗志。第三,加强师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与个体或者全体对话,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的疏通。同时,教师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3.社会教育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社会的大环境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平台,对学生的道德素养、人格精神、认知心理等的形成奠定基础。因此,社会向青少年传输的信息应严格把控,引导学生有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心理。
四、结语
《管子·权修》中提到,“一树百获者,人也。”培养人才,是一种百收的事情,培养拥有健全人格和心理的人才,更是国家和社会大收的事情。家庭、学校和社会需要凝心聚力,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中职生而共同努力。虽任重而道远,但相信,步履荆棘,总有美丽绽放的一天!
参考文献:
[1]石峰.中职德育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职教通讯 2016年第27期
[2]范跃先.中职后进生的心理研究.中国校外教育上旬刊 20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