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进生落实素质教育的策略
2019-03-18李伟鹏
李伟鹏
在当前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了推动小学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这需要重视每一个学生群体的个人发展。因此如何转化后进生已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探究课题。
一.后进生的界定及成因
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心智水平不断发展的启蒙启智时期。但由于学生自身素养的差异性以及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在同一个班级内出现先进、中进或后进等不同水平的学生极为正常。实质上,所谓后进生是相较于优秀学生和中等学生而言而言,特指思想品德、课程学习和日常表现都较为落后的学生,这主要表现在不遵守课堂纪律、不专心学习、不求上进等方面。究其成因,这并不仅仅是取决于学生自身的智力水平,后进生的成因较为复杂多样,仅依赖于学生自己较难解决。首先学生主体的内部因素会起到重要影响,例如学生的生理机能、心理情绪、智力水平、适应能力等一系列因素,都容易产生相应的行为偏差,进而形成消极学习习惯,造成后进现象的产生;另外这还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外部因素。家长自身的素养较差,或未形成积极科学的养育观念,过份娇宠或过度忽视都会导致后进生的出现;学校因素则体现在过度重视智育,强调分数和升学率,而忽视了学生正确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个别教师在教导过程中也会对不同学生主体采取差异性的待遇,这也会加重后进学生的心理障碍;另外社会不良风气同样也会对学生主体带来影响。因此,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如何针对后进生进行转化,真正落实素质教育也已成为重要探究课题。
二.新形势下对后进生落实素质教育策略
1.教师需要转变教育理念,建立分层次教学模式。素质教育相较于应试教育而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发展。在当前新形势下对落后生进行转化进而落实素质教育的功能目标,这首先需要教师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常言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基于这一角度出发,教师首先需要树立平等尊重的学生观念,客观认识并真心尊重每一位后进生的个体差异性,从而能够通过营造轻松良好的班级氛围有效改善后进生的学习障碍心理和畏难情绪;其次教师需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实现分层次教学。教师可通过日常教学和重点沟通有效把握每一位后进生的心理成因和学困表现,基于此在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结构安排和教学难度把握等方面都有所侧重。例如对于部分智力水平发展良好,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科学学习方法而导致学困现象的后进生,教师的教学重点可放在学习方法的点拨引导层面。对于后进生的教学评价也可采取差异化评价模式,以其最近发展区域为考核重点,将素质教育有效融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挖掘每一位后进生的发展潜力。
2.营造积极平等的班风氛围。素质教育的重点在于关注人的价值。而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生主体的价值常以分数和成绩作为衡量的主要标准,在这种氛围下,后进生由于学习成绩或课堂表现较差,往往难以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生其他同学的尊重。长此以往,这极容易导致后进生对于班级和学校学习产生消极抵触情绪。究其本质,后进生的成因极为复杂多样,转化后进生也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工作,这也需要依赖于群体的力量。对小学生而言,除了家庭环境以外,班级环境是学生相处时间较长的空间。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营造积极平等和谐的班级氛围,是推动后进生乃至于每一位学生健康成长和积极发展的有效动力。
3.建立学校和家庭协作教育的鼓励机制。如前文所提及,转化后进生,落实素质教育并不仅仅是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对于小学生而言,家长往往是初任教师,可以说家长的影响作用也是决定后进生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首先教师和家长需要建立畅通交流的渠道,彼此之间就学生出现后进生现象的成因和表现实时沟通,互相探讨能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方法。其次教师和家长需要建立共通的教育观念,无论是在班级学习或是家庭教育过程中,都能保持素质教育的一致性,真正为后进生的发展创造和谐的空间和环境。另外教师和家长都需要有效运用鼓励教育方法,对于后进生的每一次小小的进步都给予关注和鼓励。鲁迅先生曾言,“教育根植于爱”,只有发自内心的尊重和爱护才能够有效推动后进生的积极转化。
在当前新形势下,积极推动后进生的转化,不仅是素质教育方针有效贯彻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育人树人的基本要求。后进生的成因极为复杂多样,这便对于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应用科学教学方法,同时更需要注重多方合力的作用,协同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實,帮助后进生的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本文系平凉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8年度《新形势下对后进生落实素质教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批准号:[2018]PLG269)成果。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城川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