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成因思考

2019-03-18王增鹏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准扶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王增鹏

内容摘要: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安全缺失,家庭监管缺位,社会关注不够成为造成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精准扶贫 留守儿童 心理健康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党和国家扶贫工作的精髓和亮点。党和国家一直十分关心和重视扶贫工作,但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影响的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同时也影响到他们的父母能否在外安心地工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城乡社会稳定,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那么,探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如此,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1.父母关爱和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孩子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青少年时期是人生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由于收入普遍不高,居无定所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错过对孩子教育的黄金期,对孩子影响极大;有的父母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父母与子女间亲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有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法,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认为把钱寄回家,孩子有吃有穿有玩就行了,物质上满足孩子,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也承担不了对孩子的品德培养、学习辅导的任务,使家庭道德教育处于真空状态。

2.代沟严重,管理及教育不到位

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委托监护人一般为其(外)祖父母或其他亲友,在些甚至是独自生活。由于缺乏家庭教育与管理,在当地的留守儿童群体中,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从调查的情况来看,祖辈与孙子女之间的年龄一般相差40岁以上,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代沟。而且祖辈大多数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们进行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他们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加上有相当一部分留守儿童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监护人自身素质偏低,不注重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使当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这样一来,不仅加重家庭负担,甚至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犯罪。

3.学校管理不力,家庭与学校之间沟通不够

调查中发现,外出打工的农民工,通常将子女的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力不足等原因,往往会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与家长的沟通难以实现,很难为留守儿童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在学习上、生活上难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对那些有问题的留守儿童难以管理。此外,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家长、学校作用发挥不够好、学校领导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重视不够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4.社会对留守儿童关注不够

社会基础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政府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电影、录像、影碟等文化传播媒体中,有的为了追逐市场卖点,牟取暴利,渗入不少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對缺少亲情关爱、性格孤僻、苦闷无聊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也使一些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精准扶贫背景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行动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GS【2017】GHB2758)

(作者单位:甘肃省庄浪县水洛中学)

猜你喜欢

精准扶贫留守儿童心理健康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