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芳华》的艺术表达与主题意蕴

2019-03-18陈玲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芳华

内容摘要:纵然以拍喜剧片为主的冯小刚也想尝试文革题材,从《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到2017年的《芳华》,冯小刚试探电影表达的政治边界,寻找合适的电影阐释方式表达对上世纪后半叶社会政治的思考。《芳华》在多重话语之下寻找新的电影表达方式,最终表现出更多商业运作痕迹,怀旧有余反思不足。

关键词:探索与勇气 表达与保留 主题意蕴

一.冯小刚的探索与勇气

在精英与大众、主流与边缘、私欲与公众等话语的纠缠中,在触碰文革、越战等敏感题材的情况下又能公映,冯小刚确有其高明巧妙之处。经过《集结号》《我不是潘金莲》的试探与打磨,冯小刚似乎已抓住全国观众与有关部门的审美之脉,更大胆去探索危险敏感题材的边缘。他选的故事题材总带有深沉的历史悲怆与现实嘲讽意味,颇具话题性与关注度。多次重审删改的《我不是潘金莲》足见他的追求与探索,试图展示现实版官场现形记:官员不作为、人情与法律纠缠、人的意志影响法律效力和程序、老百姓越级告状、官员层层相压等。

《芳华》聚焦文革的青春年华与复杂人性。在主题上,试图让美好的青春毁灭而引发人们对个体与集体的关系的理性反思。特殊年代人性善恶、雷锋精神的尴尬、合理欲望被丑化、战斗英雄在新时代的境遇、活雷锋好人与黑五类后代的命运、对世界认知不深入的年轻人已学会站队等都有不同程度表达,也能引发观众的心灵触动。电影把主人公刘峰与何小萍丢入孤苦无助的困境而失去安全感与位置感,突出个体与集体的分裂进而怀疑虚幻的政治热情与集体意识。

在美学上,电影的视听场景、毛泽东宣传画、马恩列斯毛的画像、党徽军徽旗帜、大喇叭宣传车、军装质地、军队大院、人物言行举止等都带有1970年代痕迹,实现高度还原。前半部分中长镜头配以极富年代感的歌曲营造出怀旧追忆氛围;鲜艳高大的毛泽东画像、自上而下铺天盖地的黑纱、练功房整齐划一的革命舞姿与斗志昂扬的红色歌曲等相当惊艳震撼。越战被伏击的一段长达六分钟的快速折返镜头的急促紧张、阴沉残酷极具艺术渲染力与表现力。如果说文革题材经常不自觉地被导演以温和风格呈现,如《霸王别姬》《蓝风筝》《归来》等,那么冯小刚首次表现对越自卫反击战的片段则是一次大胆尝试。毕竟对越反击战是避而不谈的距我们最近的一次战争。

电影开头毛主席宣传画、时代标语、政治运动、人物思想言行等都使电影被唯政治性色彩笼罩。“我们也已经不止一次地受到过唯伦理性思维方式及其变种(如‘文革时的唯政治性思维方式)的嘲弄。”i电影中斗志昂扬的运动队伍与众人追猪的隐喻不言而喻;慰问战斗英雄的文工团演出与精神失常的何小萍月下起舞的对比蒙太奇,一个仍在嘲讽异类的集体与一个脱离集体的自我释放的个体形成鲜明对比将影片推向高潮。冯小刚大胆地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与表现主义集于一体,足见其探索努力与勇气。

二.电影实际表达与保留

《芳华》试图以美好事物被残酷毁灭反映文革时的青春,对青春美好的呈现做到了,但历史反思不足。由于种种限制,电影变为革命青春中穿插着模糊的历史事件与不咸不淡的反思叙事模式。与其说它试图讲述历史洪流之下小人物的命运,不如说对特殊年代青春的一次缅怀,如《唐山大地震》,名为“大地震”与“灾难片”,实为灾难背景下的亲情书写。

“‘孔家店早已被打到,共产主义信仰和一些列新观念依然潜在地支配着中国人的思维。乃至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崇尊唯上、贵义贱利、存理灭欲等陈腐的价值观念以极端的形式变现出来”ii。虽倡导人人平等,但人因身份阶层被分为三六九等。黑五类父亲殃及女儿何小萍,导致她从小没人疼爱,自卑沉默,渴望通过进入文工团改变命运,却被文工团欺压抛弃。她耍小聪明拒演被识破之后直接下放西南野战医院,战场立功突然从黑五类后代成为英雄,却疯了。这反映了变相的等级观念、时代对人的异化。虽主张自由恋爱,但男女之情却不可越雷池一步。刘峰拥抱林丁丁被人撞见而被诬告解了内衣扣,受审遭诱供,最后下放西南边陲。林丁丁的诬告,刘峰遭政治处理,穗子对陈灿的含蓄表白,何小萍的内衣事件等都是存理灭欲、强化阶级立场的表现。几乎完人的活雷锋因一次告白被打成流氓而无法在文工团立足,没人记得他的好,这是革命队伍里容不得沙子的价值观。舍友私设公堂审问何小萍,甚至动手扒衣服是时代法律失效的缩影等。

艺术创作离不开特定时代背景,《芳华》亦然,所以导演的欲说还休随处可见。首先,电影选择文革时的文工团为主要叙事场景而回避残酷历史场景,主人公的青春更加绚丽瞩目,十年浩劫弥漫着革命浪漫气息。大量革命歌舞和年轻健康的身体展现1979年代的些许美好与动人。其次,穗子的叙事视角既是表达也是遮蔽,拉开了与十年浩劫的距离。这一叙述策略使电影从政治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话语中抽离,使之变为一个叙述青春的故事,而青春主题使电影淡化了文革历史的残酷。她给观众讲述了两个不同政治地位的人的相同命运的故事,电影也蒙上怀旧追忆色彩,更多缅怀青春而非反思。穗子片尾旁白“我不禁想到,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可还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带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更强化了影片对美好青春的回忆色彩。因此,電影的重点变为表现残酷的人际关系而回避了政治环境对人性的扭曲异化。

第二,人物形象塑造深度不足。林丁丁的辩白变为对一个对所有人都好而对自己有私心的活雷锋的一种恶心,郝淑雯的政治身份优越感简单化为一个红二代追求门当户对的自私,大伙私设公堂拷问何小萍、老师教训学生的情节变为群体对个人的欺负,大伙对刘峰的嘲讽弱化大家对没有缺点的好人的嫉妒。本应表现人性黑暗的重要人物林丁丁、郝淑雯、陈灿、萧穗子、指导员等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缺乏特定时代的人物性格印迹与深度。结果,人性善恶的特殊时代环境被遮蔽。第三,越战被伏击的场景从刘峰视角出发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与从何小萍救死扶伤表现越战对生命的戕害,以及16岁虚报年纪参军重度烧伤临死前回忆亲人,如此虚化了战争背景,遮蔽了夺走美好生命的特殊时代环境。

《芳华》始终是2017年代的电影,导演避重就轻,它不可能在人性异化和特殊政治环境等方面表现得毫无顾忌。

三.《芳华》的主题意蕴

(一)芬芳年华与理想幻灭

电影开头展现了一群来自五湖四海朝气蓬勃出身不同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受共产主义感召,通过舞蹈与音乐形式希望在如火如荼的时代运动中绽放青春热情。电影用中长镜头呈现了激情统一的一代人:宽容仁厚助人为乐的刘峰、脆弱敏感坚韧执拗有情有义的何小萍、娇媚动人自私自利不失善良的林丁丁、心存正义品性善良的萧穗子、性格直率心怀优越感的郝淑雯等。电影表现了一代人的芬芳年华与文工团的兴衰史,更描绘了一幅革命理想主义历史图景。健美年轻的躯体、昂扬向上的精神、澎湃涌动的力量都在光辉瞩目的舞台上留下永恒的瞬间。

“而这一切在80年代未、90年代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出前后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相当多的人以亲身感受表明了对‘斗争模式的厌倦和心理拒斥。进而发展为理想主义‘乌托邦的破灭,人生信仰的逐步丧失或改变,启蒙主义热情的俏褪和利他主义祟高感的消解。”iii上世纪70、80年代,与革命理想主义、集体主义荣誉有关的个体理想、信仰、情感、理智和人生价值,随着革命时代消退与文工团解散而消逝,象征理想乌托邦的失落与一个疯狂年代的逝去。往大的说,这是一代人的创伤。往小的说,这是个人革命理想消解。小萍谎称发烧不跳A角被下放野战医院消解最初理想,在战争中救死扶伤成为英雄却疯了。刘峰因作风问题遭下放,他丢掉所有荣誉象征消解了活雷锋形象。改革开放,他转业贩书谋生遭到联防办刁难,消解了战斗英雄荣誉。

政治热情消退,革命理想幻灭,崇高理想消失。与此同时,另一套价值观却悄然渗入社会一角一隅。

(二)螺丝钉与大集体

革命理想主义并未将一群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融为一个温暖的集体大家庭,表面团结严肃统一的集体生活实则暗流涌动:身份、阶层、情感与认知导致的差异使集体出现裂痕。革命容不得沙子,集体容不得异类。活雷锋刘峰主动融入集体,甘于奉献,但一次错误被直接下放西南边陲;小萍从渴望进入集体到心灰意冷,想抽离集体终被耗尽青春,因装病拒演被下放。融入集体必须放弃个人私欲、情感与价值而变成统一螺丝钉,任何一个出现瑕疵的螺丝钉都将被抛弃。较之刘峰的被迫离开集体,小萍是主动离开。她并没被文工团接纳,反而被排挤欺压。当她看到好人刘峰也被处分时对集体彻底失望。她以旁人不理解的方式抗议遭受的不公正待遇;面对集体给予的突如其来的荣誉她疯了,她在草地上翩翩起舞,是她疯了还是大多数疯了?刘峰失去胳膊与小萍精神崩溃,喻示他们终成集体残次品。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在道德推则上,一批人实际上已经历了由传统集体主义向个人主义、后个人主义的转化。由崇尚精神完善到崇尚物质实惠的转化。人们物质消费的欲望日益高涨,享乐型的生活期望日益膨胀;”iv时代变化使一切衡量标准变化。原本的精神寄托突然丧失,大家各奔东西。郝淑雯去追求爱情,林丁丁追求个人幸福,穗子去考大学,甘于奉献的刘峰在新时代無所适从。

四.结语

《芳华》并非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文革电影,是观众对文革的猎奇心理与商业运作的共谋,是冯小刚结合个人文工团美工经历与寻求创作突破的青春怀旧电影。两个同病相怜的时代弃儿的悲情故事、几幅标志性的时代画面、文工团的命运沉浮、穗子片尾的独白使电影束缚于主流意识形态之中并以此体悟年华芬芳。

参考文献

[1]赵林:《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游飞、蔡卫:《世界电影理论思潮》,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注 释

i.赵林:《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5页。

ii.赵林:《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iii.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iv.金元浦,陶东风:《阐释中国的焦虑——转型时代的文化解读》,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9年版,第17页。

(作者介绍:陈玲,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芳华
红花开处
“追寻金城记忆,书写兰州芳华”
小草
春日守护
芳华不再亦风流
墙头草
芳华
四旬岁月斗芳华
春风
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