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资源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

2019-03-18顾红平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技创新助力青少年

内容摘要:以大学资源为基础助推青少年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工程是高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履行社会职能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下属机械工程学院“未来之光科技讲堂”活动为研究案例,理论联系实际,对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

关键词:高校 助力 青少年 科技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创新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也是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1]。由此可见,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重视青少年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工作,不但是国家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面对世界竞争激烈的必然选择。

一.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的现状分析

当前,作为开展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实施主体,各中小学校都意识到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青少年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以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目标的考核机制下,青少年在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一)家长、学校及社会关注不够,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

当前由于社会缺乏对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认识,概念模糊,意识不强,使得该工作处于说说重要,做做次要,忙了不管的尴尬状态。与文化主干课程相比,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还处于次要位置,甚至流于形式。尽管社会各界都认同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升学率仍然是父母、社会和学校判断教育成就的标准。此外由于科技教育尚未被列入到教学大纲,课程安排更是无从着手。[2]。

(二)教育模式缺乏创新理念,师资队伍缺少专业化团队

当前青少年教育中普遍存在以考试为导向的错误倾向,教育围绕考试转,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尤其是中学教育,由于必须面对中考和高考的升学压力而忽略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由于升学的压力及家长的预期,教师将教学中心放在教学任务上,缺少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三)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投入不平衡,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乏力。

各地对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经费投入不平衡,城区一般有青少年宫、校外科技教育培训机构等专门场地,但是落后地区特别是农村则几乎没有。且校外绝大部分科技创新能力培训都是收费的,一些有能力无经济实力的青少年就只能望而却步。学校更是因为没有专项经费或者充分的经费保障,无法保证培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也因为没有明确的考评指标而致使该项工作处在一个做与不做都一样的尴尬局面。

二.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

(1)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理论依据

吴会江在《高校的人才供应链管理》中认为高校在“家庭-中小学-高校-用人单位-社会”人才供应链中占据核心地位[3]。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将会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由于受到大学生就业等社会大环境因素的影响,高校因而会更加侧重对人才技能的培养。因此,无论是从的效果和效率来看,青少年时期无疑是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黄金时期。刘世清通过研究后也发现,高中阶段是整个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系统中的关键时期,该阶段的教育后培养不但奠定了后續发展的基础,其教育质量更是决定其他阶段的供应和完成[4]。因此,高校在发挥其人才培养的核心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其社会服务的功能,将高校的科技教育资源向人才供应链的上游辐射,为科技创新培育工作注入一股合力。谈松华提出的构建一体化的人才培育链[5]强调了有条件的高中应与高校加强联系、合作,共同培养出更多的优质人才。

(2)高校资源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现实意义

为激发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提升其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上海市科协于2012年提出了“科学种子计划”。该计划提出在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上要加强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出一种科协联合高校共同协作的青少年人才培育新模式,建立起大学、中学联合培养的人才供应链。[6]随后发布的计划纲要和工作实施方案更是明确提出,通过共享高校科技教育资源大力发展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工作,提高中小学学生的科学素质。在实践中开辟了一条由科协牵头、共享高校资源、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的新模式[4]。

就青少年科普和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的实际需求而言,共享高校资源已然成为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的主要途径之一。因此,在协同机制下,探索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新途径、新方法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工作模式与实施途径探索

提升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既要普及必要的科学常识,也要兼顾科技创新能力的培育。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下属机械工程学院经过近三年的摸索与探究,实施了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双轮驱动工作模式。该模式是基于地方高校优质科技资源,以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和大学生日常课外科技活动等为平台,依托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通过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双轮驱动工作模式,将高校面向青少年的科技活动有机串联起来,深入地方中小学开展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实践活动。

在科学普及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双轮驱动工作模式下,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双轮驱动工作模式如下图所示:第一条路径是以小学生为主要对象,尤其是外来务工或者留守儿童,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学生团队的人力资源,通过“暑期科技夏令营”、“周末假日爱心学校”及“社区四点半课堂”的活动,以普及科学常识为主,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提升青少年群体的科学素养,形成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第二条路径是面向有科技创新兴趣的青少年,以高中生为主,开展为期数天的体验式研习活动,如定期进高中开展“科技讲堂”、暑期入驻高校的“科创夏令营等活动”。通过走进高校校园,体验高校生活,聆听名师讲座,参观重点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学生科创实验中心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精神,提升科学素质。

四.高校助力青少年科普及科技创新能力培育的实例分析——以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未来之光”科技讲堂为例

“未来之光”科技讲堂目前由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管,下设多个工作部门,定期招募新成员,拥有相对稳定的科普教育服务团队。团队依托机械工程学院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和“第三空间”的场地和设备条件,以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为主要指导教师团队,发挥机械工程专业特色,以“双百双进”、“校地共建”、“校校共建”、“校企合作”等活动为契机,通过“暑期科技夏令营”等一系列活动,组织大学生走进镇街、村居、中小学、企业等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此外,还定期进高中开展“科技讲堂”等活动,通过参加大学生科技赛事学生的亲身讲授,以朋辈教育的方式,让高中生提前接轨高校科技竞赛。

“未来之光”科技讲堂自实施以来,长期致力于开展科技知识公益传播活动,为科技爱好者搭建生动有趣的科技课堂,让科技走进社会百家和中小学校园。近三年来,通过“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共组织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70余次,受益人群达3000余人,形成了较好的社会影响和口碑,曾获得“绍兴市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团队”及“绍兴市高校德育成果二等奖”。多项活动受到省市领导的亲切慰问和一致好评,先后受到浙江新闻、网易新闻、搜狐新闻等多家媒体的先后报道。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1.

[2]兰世春、袁荣华等.青少年科技教育现状分析与实施对策[J].九江学院学报,2008(5):30-35

[3]吴会江.高校的人才供应链管理[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3):425-428.

[4]刘敢新.基于高校科技资源共享的青少年科技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4(2):133-138.

[5]谈松华,王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时代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12(6):4-8.

[6]上海市科协普及部,上海科普教育中心.“科學种子计划”搭建人才一体化培育链条[J].科协论坛,2012(11):45.

(作者介绍:顾红平,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科技创新助力青少年
蔬果能让青少年的心理更健康
欧几里得:助力几何学的独立与发展
助力乡村儿童阅读推广
科技助力等
小果蝇助力治疗孤独症
中日青少年体质PK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关于产业集群效应的研究
青少年打篮球注意事项
第二单元 做自立自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