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9-03-18顾一星谭希李慧勤
顾一星 谭希 李慧勤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①将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契合点 ,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探究新时期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原因,可以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原则和对策,使文化自信更好地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并使其成为提高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
【关键词】新时期 文化自信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54-02
当前,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文化,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的文化建设,提出文化自信这一重大命题。文化自信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同时,文化自信对于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实效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如何做到两者的相互融合显得尤为重要。
一、新时期文化自信的基本内涵
关于“文化自信”的内涵目前还没有科学的界定,当前认可度比较高的是“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②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四维度上来理解:一是我们要尊重和肯定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二是要积极学习、付诸实践当前的先进文化,三是要有一种包容、开放、交流的心态对待外来文化,四是要一种积极探索、放眼世界追求未来文化的自信。
二、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一)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现,冲击着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文化的选择、价值观的选择造成很大的干扰和困惑,造成他们文化自信的缺失。新时期高校文化自信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个方面:一是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认同度偏低;二是部分大学生文化信仰迷失,理想信念随波逐流,意识形态混乱。
(二)新时期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
1.社会转型时期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冲击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发展史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動着我国甚至是世界文明史的发展进程。然而当事物发展到顶峰时必然会走向衰落,我国的文化发展历程亦是如此。自新文化运动以来一直就存在着贬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抬高西方文化的现象。特别是“文革”期间,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遭到了打压和毁坏,再到后来改革开放时期,各种西方文化现象涌入中国,它们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冲击着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造成当代大学生没有深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精髓,对古典名著阅读较少,学习积极性不高。
2.新媒体网络文化弱化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当前新媒体网络文化充斥着整个校园文化,“95后”和“00后”是当代大学生的主力,他们被称作是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数字时代的土著居民”。网络文化在开阔大学生文化视野和创新思维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它的社交和娱乐性吸引着大多数学生,多元文化思想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判断和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追求。新时期我们如何应对新媒体网络文化带来的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新时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一)新时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
1.立德树人和知识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③高校培养人才始终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文化自信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既是一种文化知识,也是涵养“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文化源泉。立德树人的“德”为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提供了依据和向导,它可以使大学生辨善恶、别曲直、识美丑、思人生,将道德教育和文化自信高度的融合,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知识教育的“教”能更好的巩固、发展和创新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2.继承传统与改革创新相结合的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④这一重要论述为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一方面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精华和优秀的部分,继承传统是我们改革创新的前提,只有在原来量的积累的前提下才能达到质的飞跃;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文化的创新,改革创新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
(二)新时期文化自信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析
1.坚持把高校思政教育作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主阵地。
十九大报告和新党章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⑤,这说明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对文化的发展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创造新文化、新思想、新学术的的社会组织,应发挥好其引领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们始终坚持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发展,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中的“小康”在当代又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以及习近平同志在多次讲话当中引经据典,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和活力,这些都为高校创新和发展传统文化树立了光辉典范。我们可以在思政教育中积极开展“研读经典”读书活动、以及相关的知识竞赛和辩论赛等。学生在研读传统文化经典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过程中可以做好读书笔记,与老师同学一起探讨读书心得体会。通过研读经典这项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文化素质,创新新的话语体系,为实现优秀传统创新性发展和转化奠定坚实的基础。
2.通过网络技术构筑校园网络文化,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手段和媒介。
大学生是当前网络上最活跃的群体之一,高校思政工作者应该把网络作为新时期弘扬主流思想、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首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利用网络文化的特点积极主动占领网络空间,掌握网络话语主动权。其次是建立具有学术性、思想性、知识性、时代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如校内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定期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通过积极向上健康的的思想文化改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再次是通过完善学校图书馆系统、网站数据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等的技术支持,进而提高其内容的实用性、针对性、吸引力。最后是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平台,比如说通过在网络上开设党校团校课程、形势与政策课程、以及一些理论学习、心理咨询、校园网络文化板块等,强化网络文化线上线下的融合互动,使网络文化学习成为一种学习交流的渠道和平臺。
3.高校应树立“大思政”格局,不断引导大学生增强文化自信。
新时期我们要从全方位入手,形成多方合力,调动一切可以发挥作用的有效资源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扎根中国大地创办双一流大学,不断的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等各个方面改革创新优化升级,创办世界名校,提高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的影响力,增强大学生对我国大学和教育的认可度和自豪感;其次培育和发展一批优秀的思政教师队伍,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把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到高校思政课堂当中去,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再者要积极培育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校园文化体系,使大学生在这样的文化环境中增强文化自信。总之,高校要通过多维、立体、全方位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历史新高度。
四、结语
总之,新时期高校思政政治教育作为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紧紧围绕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融入和提升”为重点,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全方位推进文化自信与思政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专业育人的紧密结合。
注释:
①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1.
②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思考(中)[J].红旗文稿,2010(16).
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27.
④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4(002).
⑤坚定文化自信 推进新型主流舆论阵地建设.人民网.
参考文献:
[1]吴晓楠.大学生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通方式方法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8).
[2]刘川生.切实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N].人民日报,2015-02-14(03).
[3]佘双好.当代社会思潮对高校学生影响的特点及对策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10):77-83.
[4]刘水静.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建设的战略意蕴[J].教学与研究,2016(11).
[5]曲青山.关于文化自信的几个问题[J].中共党史研究,2016(9):5-13.
作者简介:
顾一星(1989.01-),女,河南省禹州市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谭希(1995.02-),女,山东省济宁市人,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学。
李慧勤(1965.09-),女,北京市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