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雨霖铃》教学设计

2019-03-18曹晓燕

课程教育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雨霖铃羁旅雨霖

曹晓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1-0029-01

【学习目标】

1.賞析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艺术特色。

2.体会词人缠绵悱恻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词人离别、羁旅之愁。

【学习难点】

学习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朗诵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

“离别”是一个千古话题。当北宋婉约词人柳永遇上“离别”,他又演绎了一个什么样的离别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首《雨霖铃》。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并引出关键词“离别”。

二、初读文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读准字音,并初步感受词的韵律。

1.朗读正音。

凝噎 暮霭 更那堪

2.齐读。

三、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字词意思,读懂词的表面意思,在此基础上能进一步分析,对应语文核心素养的“双基”层[1]。

1.了解词中“离别”故事的梗概(时间、地点、人物)。

明确:秋天的一个傍晚,在都城外的长亭上,词人离开都城,与他的恋人离别。

2.“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除了点明离别的时间、地点外,这几句还有什么作用?

明确:凄凉的蝉声、静默的长亭、冰冷的秋雨,昏暗的天空,营造出凄冷哀伤的氛围,为整首词奠定了悲愁的感情基调。

3.面对离别,词人有没有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

明确: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4.朗读指导。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四、重点品读

1.有人认为《雨霖铃》是悲伤的哑剧[2],在这首词里,你看到了哪些无声的画面?从中你体会出了词人怎样的深情?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来赏析虚实结合、融情于景的手法,体会作者的情感。此问题对应核心素养的问题解决层。

明确:

①离别前“都门帐饮无绪”(骤雨初停的傍晚,一男一女在京城外长亭设帐送别,然而离别的心情让他们都忧伤难言)实写

②离别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两人手拉手,依依不舍,泪眼相看,有千言万语却不知该说什么,又因太过悲伤而说不出话)实写

③离别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想到此地一别,要经历千里路程,到昏暗低沉广阔的楚天之下) 虚写

④离别后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深秋夜晚,孤舟在江,酒醉刚醒的词人在舟中怅然四顾,一轮残月挂在天上,岸边杨柳在秋风中摇颤。酒醒后所有悲伤又涌上心头,让词人悲伤不已)虚写

⑤离别后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年复一年,词人心中有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却无人诉说,始终孤苦寂寞) 虚写

注:在学生理解诗句时,教师进行朗读指导,指导学生读出情感。

小结:词人在离别时,已经将别后的情形想象出来,同时受到离别时的不舍、悲愁与别后的羁旅、孤苦的煎熬,使心中之悲情更加伤悲。全词虚实结合,情景交融,始终笼罩在一股化不开的悲情里。

2.朗读展示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词句,理解了作者的情感后深情诵读。

五、拓展延伸

【设计意图】将“离别”从此词拓展开去,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对应核心素养的学科思维层。

练习:仿照划线例句,再续写两个句子。要求内容连贯,句式整齐。

“离别”是千古话题,它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是“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凄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设计意图】巩固对这首词的理解,并积累名句。

七、板书设计

雨霖铃

柳永

离别羁旅之愁直接抒情寓情于景虚实结合

参考文献:

[1]郑萍.《雨霖铃》精彩的独幕哑剧[J].中学语文教学,2014(6)

[2]李艺,钟柏昌.谈“核心素养”[J].教育研究,2015(9)

猜你喜欢

雨霖铃羁旅雨霖
雨霖铃·有一年
Prevalence of anxiety amo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题庐山三叠泉
一字一句总关情
枫桥夜泊
《雨霖铃》教学设计
政权变迁下的梁末北迁士人羁旅心态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