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2019-03-18梁叶新谭天伟
梁叶新 谭天伟
摘 要:“双一流”建设作为新的国家战略已成为新时代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新使命与新动能。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在新时代应该如何定位与发展,本文从家国情怀、创新意识、国际视野等方面阐述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时代定位,探讨与分享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的关键要素及典型经验。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师资队伍建设;时代定位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教师在教育中的使命和地位始终未曾改变,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教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使命与责任尤为重要[1]。特别是在当前“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应该有怎样的全新定位,教师队伍应如何建设才能使之与“双一流”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才能真正实现“双一流”建设的目标?这是当前高校必须直面的问题。
一、“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时代定位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明确在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核心前提下,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作为“双一流”建设的核心与抓手,师资队伍建设也需要紧跟时代脉搏,通过探索与实践实现一流师资队伍水平的建设目标。
1.一流师资队伍要有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建设重在立德树人、传承文化,重在攻坚克难、服务社会,这就要求我们不仅需要有世界一流学术水平的师资队伍,更需要有对国家、对民族有认同感与归属感,对传统文化、大学精神与核心价值存敬畏意识与传承意识的师资队伍。因此,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塑造与培养“中国情怀”“本土意识”,注重强化与提升“责任担当”“使命意识”;要不断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通过制度约束、社会监督杜绝学术不端行为;要通过政治引领、氛围熏陶提升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与责任担当,努力打造一支业务精湛、道德高尚、素质过硬、敢于担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3]。
2.一流师资队伍要有创新意识与钻研精神
创新对于民族进步和国家未来从来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今复杂的世界格局和激烈的大国较量时刻都在告诫我们,没有自主创新,就得时时受人牵制,在实现国家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就会走得愈加艰难。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院士大会上指出,“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高校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的主阵地,肩负着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伟大使命,要想为国家自主创新提供不竭的源泉活水,就需要每一位教师在提高创新意识、挖掘创新潜力、拓展创新空间、产出创新成果等方面沉得住心、吃得了苦、使得出劲。
3.一流师资队伍要有国际视野与标志成果
“双一流”判定的标准与评价的指标无一离得开国际平台,简单来说都是要依据相应的标志成果和国际影响力去进行比较。目前在国际平台上可以参照比较的,首先是获得一些国际公认的大奖,比如世界著名的哈佛大学培养了15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剑桥大学培养了9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而目前国内高校在这些奖项上的获得者却是凤毛麟角。其次是国际公认高水平文章,比如ESI高被引文章及发表在Cell、Nature、Science(以下简称“CNS”)等国际公认的高水平期刊上的文章,其中在判定一所高校学科建设水平中引用最多的是学校入围ESI学科排名的数量与层次。再就是在一些国际重大学术会议上做大会报告,将自己先进的研究理念与进展在国际上进行分享,当一所大学有了越来越多的国际大会主讲人,那么这所大学的知名度和认可度自然会变得越来越高。以上这些排名的提升与成果的获得都亟需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远见卓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二、“双一流”背景下一流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探索
1.加快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步伐
国际化是通向世界一流的必要途径和重要手段,只有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教师,才能承担世界一流的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才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也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美国是拥有世界一流大学最多的国家,每所大学都十分重视教师在学术知识、科研课题、项目开发等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日本大学在二战后也特别重视教师的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他们既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学者和代表团前去讲学、进修和考察,又派出大量教师到国外讲学、进修和从事科研活动[4]。借鉴国际知名大学的成功经验,北京化工大学在师资队伍战略化、国际化上的具体做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现有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校提出了“2111”计划:2代表两個基地,在美洲和欧洲建立两个人才培养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第一个1是每个学院都要有一个国外的实质性的对口一流大学的合作院系;第二个1是每一位正教授都要有一个国外实质合作的教授,包括在发表文章、互访、申请项目及人才培养上进行实质性合作;第三个1是每年出国参与国际合作,有出国经历的师生要增加1%。目前,学校的两个基地已经建成,每年由学校主办一次大型国际论坛已形成品牌,通过“2111”计划的开展,学校初步实现了拓展师生国际视野和营造良好国际氛围的目的。二是人才引进的国际化,学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教师的招聘上,要求新入职教师必须要有一年以上的留学背景;其次是通过成立“国际软物质中心”及建设“一流科学家团队”引进一批高水平的PI,并通过PI引进优秀海外青年人才;最后是每年举办一到两次“青年学者启荣论坛”,吸引和汇聚一批国外的青年人才加入北京化工大学。在这个方面学校也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强化高水平团队协同发展模式
如今,单兵作战远远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重大科研项目和科研成果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协同作战,仅仅依靠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只有依靠团队力量才能实现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突破。另外,以团队为基础的管理方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协作与竞争的关系,有助于增强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北京化工大学在传统科研团队基础上,2016年出台了《北京化工大学一流学科团队建设方案》,强化了团队成员交叉合作、优势互补的组团理念,着力打造以高水平专家为负责人、多名高端人才为核心、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中坚的中小型学科团队。一流学科团队建设既是对学校学科团队能力的提升,也是对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质量的提升,既能发挥学科交叉带来的知识技能互补,也能激发团队成员间通过分工协作产生创新思想与成果,有助于全面推动各梯队人才技能与成果双提升。为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学校在相关一流学科团队的建设任务中也明确表示,要在五年内培养和引进至少3名高层次人才,从而提高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经过国际评价、专家评审等环节,于2016年年底产生了首批6个一流科技创新团队、3个一流科学家团队和3个一流教学团队。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团队科研成果产出效益明显高于组团前的个人效益加和,并在团队成员中产生了多名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及“四青”人才,团队成员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充分展现了团队的协同增效作用。
3.完善分层次个性化培养方案
近年来,以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优秀青年基金”等为代表的人才支持计划或项目扶持政策备受高校学者青睐与追捧,但其毕竟名额有限且竞争激烈,加上年龄限制严格,普通高校入选人数可谓凤毛麟角,其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激励效果便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在越来越多的省市和高校便出台了与之互补的人才支持计划,以确保更多的教师获得支持与激励。
针对当前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趋于年轻化,青年教师群体知识化、专业化程度高,科研起步艰难,发展空间受限等情况[5],2017年学校出台了《北京化工大学“青年英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方案提出拟在5年内分3批遴选100人,每批支持周期5年,对入选人员按照不同层次目标进行重点培养。参照国家高端人才支持计划遴选程序,学校于2017年评选产生了首批“青年英才百人计划”入选者,在生活补贴、科研配套、实验平台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经过一年多的培养,入选这一计划的青年教师中产生了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并在Nature正刊、PNAS等高水平子刊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除了专门针对青年教师的“青年英才百人计划”,学校正研究实施针对45岁以上教师的“北化学者计划”,目的在于激励那些长期潜心研究又没有机会竞争国家高端人才计划的教师们,从而构建起学校各类人才发展的梯队培养体系。
4.健全分类别科学评价机制
一支富有活力和潜力的师资队伍离不开健全的科学评价机制。我国部分高校在探索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但从总体上看,仍然有为数不少的高校在学术评价体系、晋升考核体系等方面缺乏系统性设计,考核评价“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比较严重,同时也缺少针对不同学科、不同类型教师的分类评价机制[6]。因此,为打造一支与“双一流”建设相适应的一流师资队伍,高校应立足自身传统特色与优势学科,按照高标准、差异化、国际化的原则,建立开放合理的科学评价机制。
一直以来,北京化工大学在学术评价、职务晋升考核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并根据教师、学科特点及学校不同发展阶段的工作任务,不断改进与优化评价体系。评价机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有效体现了分类管理思想。注重根据教师的学科属性、任务定位不同,科学、分类制定岗位聘任、职务晋升、绩效奖励等方面的实施政策,尤其是在岗位聘任中不断细化评价类别,充分体现教师的工作特性,鼓励教师个性发展。二是在学术评价中强化对教师解决国家重大需求、攻克技术难题、开展原始创新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代表性工作成果的认定,突出质量评价。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基金、国际横向、ESI高被引论文、国家教学成果奖等质量性成果指标作为评价关键指标,在一定条件下具备“一票通行”资格。三是健全同行专家评价机制。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聘任,实施严格的国际同行评议机制,评价方式提倡使用“代表性成果”,评价结果作为高级岗位聘任的先决条件,切实体现科学、客观、公正、专业,通过激发教师队伍内在活力,加快提升学校创建“世界一流水平”的竞争能力[7]。四是重视并加大教师教学业绩在考核评价中的比重,强调分类指导与分层次考核评价相结合。根据不同类型、不同职业生涯阶段教师特点全面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从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五是推进师资结构优化,按照“非升即转,非升即走”的聘用政策,有序引导教师岗位流转,充分体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进一步激发教职工工作活力,对于经过两个聘期未晋升人员进行合理分流、有序转岗,最大化发挥学校教职工自身优势,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駑马十驾,功在不舍,中国的“双一流”建设开启了高等教育全新的征程,一流师资队伍建设需要国家政策的有效引导与大力支持,更需要相关高校的不断努力与积极探索,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全面进入教育强国的历史机遇下,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一定会迈上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廖青.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教育的保障——管窥美国优质高等教育启示[J].北京教育(高教),2015(5).
[2] 韩锋,隋福民.基于知识网络的“双一流”建设与高校质量监测研究现状剖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7(12).
[3] 连忠锋.全面强化立德树人 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能力[J]. 中国大学教学,2018(5).
[4] 李永强,罗云.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J].教育教学管理,2009(3).
[5] 马志刚,等.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建设一流师资队伍[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14(4).
[6] 尹虔颀.“双一流”战略下行业特色型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考[J].台州学院学报,2017(4).
[7] 陈燕,等.“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科师资队伍评价探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7(10).
[责任编辑:周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