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农村学校教育的价值坐标
2019-03-18袁桂林
袁桂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的农村学校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以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近20年来,农村学校数量大幅度减少,农村学校就读人数减少的速度快于农村人口减少的速度。农村学校的吸引力在减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仍然严重,随迁子女非义务教育完全融入流入地保障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教育仍然面临较大挑战。在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上,我们尤其要认清农村学校教育的价值。
三十多年前,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三教结合”的探索,即将农村中小学基础教育、农民成人教育和农业科技教育相结合,探索农村学校教育发展的新路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之后,“三教结合”的提法逐渐消失。现在看来,“三教结合”实际上是在探讨农村学校教育公益性的外溢问题,是在探讨如何促使庞大的农村学校教育系统发挥更大作用,为农民教育、农业教育提供绵薄之力。
农村学校教育的价值坐标究竟在哪里?
毫无疑问,农村学校教育要彰显其独特价值,必然要求农村学校要主动与当地农村社区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几十年来,诸多农村学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探索。例如:“勤工俭学、农业示范”模式,以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中学为代表;“村校一体”模式,以山西省柳林县前元庄学校为代表;“校田地”模式,以吉林省永吉县第二十二中学等校为代表;“社区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以河北省青龙县马丈子小学、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官庄镇中学为代表;“公司+农户+学校”模式,以四川省浦江县永佳学校为代表。此外,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行知小学的“多方位結合”模式,江西省弋阳县的“农村文化陶冶”模式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探索。而陕西省政府2006年启动的“生态校园创新工程”尤其值得一提。该工程在西安市杨凌区实施,将10所农村学校、当地农村社区,以及高等院校专家联合起来,巧妙地与当地新农村卫生改厕项目相结合,构建“果、草、羊、沼”生态循环系统,处理垃圾、生产沼气、果园、草场、羊舍、网站宣传良性互动,取得了可喜成果。
农村学校各种各样的改革过程都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农村学生耳濡目染,甚至直接参与了乡村社会变革,是农村学校教育对农村社会的重要贡献。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学校教育的价值定位将更加清晰,农村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更加明确。我们期待新时期的农村学校教育,成为真正基于农村、引领农村、成就农村的现代学校教育新样态。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编辑 孙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