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19-03-18朱福锦

甘肃教育 2019年2期
关键词: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培养

朱福锦

【关键词】 物理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2—0064—01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知识始于问题,敢于提问、善于提问的“问题意识”是科学素养的核心,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措施之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增强学生提问的信心

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式注重的是传授知识,培养的是求同思维和习惯思维。这往往会造成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造成思维途径狹窄、呆板、易误入死记硬背的歧途,使学生懒于动脑。而创造思维是求同思维和求异思维高度发展与和谐的产物。敢于提问,先求同后求异,往往易得到最佳的思维效果。但学生发现了问题,却不愿提出来的现象很普遍。学生有问题不向老师主动提出的原因,除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生的害羞心理,怕同学讥笑,怕老师说笨。归根到底就是缺乏提问的勇气和信心。

学生提问的信心,来自教师的肯定和鼓励。要让学生多问,首先就要增强学生的提问信心。教师一定不要轻易否定学生所关心的问题的意义,应该承认学生的需要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意见和选择。教师要放下“教师的权威”,创设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保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性,不断鼓励学生,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提问的机会

创造思维都是在提出问题中表现出来的,因此营造和谐的课堂环境便成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重要方式之一。学生的问题能否提出来,关键在于教师是如何引导同时还取决于教师是否给学生提问的机会。教学的成功不是取决于教学内容的总量有多少,而是学生有所得、有所收获的多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因势利导多给学生时间,让学生把问题提出来,使其真正参与课堂教学,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

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案,巧设疑问,以趣激疑,以问设疑,以疑导思。充分利用学生感受后的兴奋状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层层深入的思考,挖掘学生大脑潜在的能量,使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下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便于点燃学生求异思维的火花。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是创设学生提问的情境。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帮助,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即教师要创设适当的情境,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三、发挥求知欲,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疑问

初中生的求知欲旺盛、好奇心强,这是培养创造思维的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好奇心,并加以正确引导,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例如,我们在研究电磁感应时,首先可以通过演示导体在磁场切割磁感线运动灯泡变亮的现象,提出问题“没有电源灯泡为什么会亮?”引导学生讨论灯泡变亮的原因,“这个电路中电源在哪里?”“哪一端相当于电源的正极呢?”然而进一步提问“是否一定要让导体切割磁感线才会产生电流呢?”继续引导学生讨论,感应电流的方向如何判断呢?随着问题的不断层层深入,学生的思维深度也不断深刻,使他们达到对教材知识的理解。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解决问题,既可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也可以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并鼓励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运用联想思维,在质疑中学会分析、对比、归纳、总结

任何新东西只不过是已知要素的某种组合,获得新奇的概念或想法可以强迫地将两种不同的事物加以联系、组合,通过类比推理、途径分析、列举属性等进行理解、迁移,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如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时,在画出图象后,让学生对比正比例函数,积极开动脑筋思考,从图象、图象的性质、图象的变化找出他们之间的共性及差别所在,由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将许多零散的知识网络化,既巩固以前所学又掌握新知识点,同时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问题意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必须培养的重要能力之一,促使学生提问,不是教师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办得到的,教师应该在提供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的感性材料上多下工夫,应该在营造学生提问的氛围上多下工夫,应该在如何回答学生提问,才能促进学生思维方面多下工夫。只有学生问得多了,学生提问的能力才有可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以发展。

编辑:张 昀

猜你喜欢

问题意识物理教学培养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提高物理校本作业有效性的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