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历史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
2019-03-18姚发荣
姚发荣
【关键词】 历史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目标;史实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1—0120—01
历史课程标准在说明历史课程特性之一 ——“思想性”时指出:“坚持用唯物史观阐释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使学生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拓展国际视野,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呢?下面,笔者以《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课教学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设定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合理设定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历史课程标准在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时指出:“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中国的具体国情,认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尊重和热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课教学前,除了出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外,笔者还出示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爱国主义思想情怀,努力学习,立志报效祖国”,让学生对教学目标有个总体把握,适时地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内容。党的教育方针中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尤为必要。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课教学中,笔者则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二、巧用史实,挖掘内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1.了解史实,激发学生自豪感。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课中有“1964年10月16日,在我国西部地区,随着一声巨响,硕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语句,这段话所描述的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的史实。学生阅读之后,笔者问:“同学们,这段话描述的是一个当时令所有中国人振奋的消息,读了之后,你首先想说的是什么?”生1:“我们的国家强大了,邓稼先非常了不起。”生2:“我们再不受美国等国家的欺负了。”可见,材料本身是一段非常振奋人心的史实,史实本身就给人以自豪感,容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2.结合背景,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在教学中,除直观感受史实所包含的爱国情感外,笔者还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背景深入理解史实,增强学生爱国情感。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阅读了这段背景材料:“当时,我们在原子弹领域内还是一片空白,研制中国自己的原子弹谈何容易,而科学工作者硬是拼出来了。……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同心协力,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夜以继日地工作,攻破一道又一道难关,终于为祖国点燃了那饱含着我国科学家智慧和力量的神奇之火。”学生阅读之后,笔者问:“大家能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当初在研制原子弹时,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生1:“一穷二白。”生2:“没有基础,从零开始。”笔者进一步问:“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还是研制成功了,靠的是什么?”生1:“靠的是党的领导,人民的支持。”生2:“靠的是科学家的一颗报国之心。”听了学生的回答,笔者满意地为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
3.深刻分析历史人物,彰显其爱国情怀。展示史实固然重要,但怎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解深入到位呢?在《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的教学中,笔者问学生:“大家已经知道了研制原子弹的关键人物邓稼先,大家搜集了他背后的哪些故事呢?”生1:“邓稼先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他学习认真刻苦,不足两年便修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生2:“这位取得学位刚9天的‘娃娃博士,毅然放弃了在美国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回到了一穷二白的祖国。”笔者又问:“你们是如何理解搜集到的这些材料的?”生答:“邓稼先在学生时代努力学习,取得了优异成绩,他心系祖国,报效祖国。”笔者进一步问:“了解了邓稼先,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纷纷表示:“我们要好好学习,将来做第二个邓稼先!”在感慨学生精彩回答的同时,笔者引用了邓稼先的一句名言作为小结:“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但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这段话是邓稼先的真实写照,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正是有了一批像邓稼先一样具有“一不为名、二不为利”人生观和“工作目标要奔世界先进水平”的工作态度的科学家,才有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问世,他们的爱国情怀在攻坚克難的过程中得到有力体现。
总之,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这条主线贯穿于历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使我们的历史课堂既是历史知识的传授场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编辑:孟 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