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双创”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
2019-03-18张广强
张广强
摘要:由于目前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和困境,使得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以信阳农林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为例,对在探索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获得的几点经验进行了总结,以期为同类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动物医学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73X(2019)01-0043-02
动物医学专业课程实践性及应用性较强, 肩负着为畜牧兽医行业培养一线技术人员及应用型管理人才的任务,以保障国家畜牧业安全生产与健康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具有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生涯规划和自主创业能力,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市场经济需要的“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技能”的畜牧行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以信阳农林学院动物医学专业为例,其学生培养模式采取“两段六教育模块”和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校企共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场中校”实践教学基地;推行“三导师制”;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以项目作为平台孵化创新创业型人才。通过以上举措,在提高动物医学专业学生“双创”能力方面起到了显著的效果。现将其具体介绍如下。
1 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方案
(1)施行“两段六教育模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专业人才的要求,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施行“两段六教育模块”培养模式,使之与创新创业要求相适应。“两段”即在校学习阶段和生产实践阶段;“六教育模块”即“公共基础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技能教育、通识知识教育、职业定向教育、創新创业教育”,搭建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创业和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平台。
(2)创新多学科融合培养模式。时代发展要求培养“跨界人才”,为打破传统专业界限,积极探索“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学科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将通识课程进行全面调整,由原教学计划中的市场营销类、人文艺术类、应用工具类、考研类课程调整为商学院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过课程深度融合,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学科融合型转变,大力培养一专多能的跨界复合型人才。
2 创新“校企共育”的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场中校”实践教学基地
通过开展校企联合办学、企业“订单式”培养、科研项目的联合申报与攻关等途径,将企业模式“引进来”,在人才培养、职业发展、素质教育中引进企业理念,共同培育行业精英人才。另一方面,派遣教师到企业指导生产, 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并利用企业资源进行科学研究, 提高科研水平,提升创新能力,既有利于“双师双能型”教师的成长, 又能将创新成果融入到社会服务, 促进社会进步。深入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把课程理论、实习实践、创业教育搬到企业中,建设了一批“场中校”,满足动物医学专业各个方向学生学习需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实践教学功能,利用企业优秀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的实践锻炼场所,搭建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平台。
3 实行“三导师”制度,培养“德、才、能”人才
动物医学本科生培养教育实行“ 三导师” 制度, 即思想导师( 由学院党务领导和辅导员担任)、专业导师( 由学院专职教师担任) 和企业导师( 由学院聘请企业家担任)。新生入学后, 每个班级除了安排党务领导和辅导员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及日常管理, 帮助学生培养个人品格和德、智、体、美、劳各种素质外, 还要安排一位学院里的专业教师来担任班级的专业导师来帮助和指导学生的专业素养, 让学生能够尽快找到自己未来的定位点, 加深学生的专业认识。此外, 每个班级聘请一名校外企业家当班主任, 让学生一入学就接触到动物医学专业在畜牧行业的佼佼者, 看到他们的楷模、他们的未来, 在学生成长的四年期间, 会潜移默化地树立创业意识, 更加热爱本专业, 增强学习动力, 为从学校走向社会做好准备。再通过创业导师与校内教师的交流与合作, 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 推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 通过创业导师为学生开设创业教育系列讲座、指导学生制定商业计划书等, 增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动力; 通过无偿为所带班级学生提供到自己的企业实习实践的条件, 使学生由被动实践变成了自觉主动实践, 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到自己导师的企业进行实践, 实践动手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建立起一批稳定的导师实践基地; 通过创业导师与学生政治辅导员合作, 以企业家回报社会和母校的人格魅力以及企业家精神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学会奉献, 使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加灵活有效。企业家通过带班级,可以发现和培养自己企业所需要的人才, 这些学生又和导师企业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他们很快就会成为领导信任、能力强、素质高的企业骨干, 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那些没有进入导师企业工作的毕业生, 在社会上开展创业后, 将成为自己导师企业的忠实客户。学校与企业联手, 建立起产、学、研密切结合的关系。企业可以得到学校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支持, 使企业发展更有后劲。学校把企业作为教学、科研和实习的基地, 既经济, 又有效, 达到校企双赢、共同发展的目的。
4 建立创新创业工作室,以项目作为平台孵化创新创业型人才
(1)开设“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创业基础”等基础类必修课程,利用选修课程平台,开设与学科竞赛相关的实验能力综合训练选修课程,鼓励学有余力和有兴趣爱好的学生选修,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保证,并配置优秀指导教师和提供良好的实验条件,对优秀学生进行特殊培养,促进相关学科竞赛的广泛开展。
(2)学生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立项、产品开发等方面的课题或自主设计大学生创新项目题目,通过投标、答辩、评审后获得就业创业扶持基金进入实验室进行创新性实验;通过参与国创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就业创业引导扶持基金项目等,使具备不同潜力的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培养和挖掘,并在校园中培育出一种鼓励创新、积极创新的良好氛围,带动大多数学生主动关注创新活动、积极参与创新活动。
(3)充分利用顶岗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对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进行综合训练,大四学生深入不同养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重点培养岗位操作技能,同时可在实习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的设计。学生在参与企业实习的过程中,可完成实践技能训练,观察到企业运营模式,掌握企业实际操作情况,很好地将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增强其对创业的感性认识。使他们毕业后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也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就业创业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实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4)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本科院校技能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通过学校举办的创新创业大赛、讲座、论坛、模拟实践等活动,大力营造浓郁的就业创业氛围,提高学生对就业创业活动的关注度,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和体验,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
通过系统、全面的教育和训练、“立体型”的培养, 使学生德、智、体、能全面发展和提高。毕业时使学生有合适的就业之地,有勇于创业之能, 不仅为自己创造就业岗位, 还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实现其人生价值, 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