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2019-03-18郭元冬
郭元冬
吉林省集安市豪江医院,吉林 集安 134200
妊娠期糖尿病(GDM)是产妇妊娠期常见合并症之一,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孕妇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妊娠期糖尿病可能会致使孕妇出现胎儿早产、婴儿先天畸形等不良后果,对母婴造成严重不良影响[1]。对GDM患者进行早期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对改善妊娠结局与母婴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是临床上常见的胰岛素,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2]。基于此,本研究对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在妊娠期糖尿病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探讨分析,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例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5例,平均年龄27.15±3.45岁,孕29.45±3.26周)和研究组(45例,平均年龄27.34±3.23岁,孕29.17±3.78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100111)3次/d,0.3-1.0 IU/kg,皮下注射。研究组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为H20100123)3次/d,0.5-1.0 IU/kg,饭后皮下注射,两组患者均用药至分娩结束。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mmol/L)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纳入SPSS 21.0软件中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血糖水平对比 空腹血糖:对照组患者(9.58±1.24)mmol/L,研究组(7.05±1.48)mmol/L,比较结果为(t=8.790,P=0.001);餐后2 h血糖:对照组患者(9.78±1.46)mmol/L,研究组(7.35±1.64)mmol/L,比较结果为(t=7.424,P=0.001)。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45例,发生低血糖3例(6.7%),胰岛素过敏2例(4.4%),胰岛素水肿1例(2.2%),屈光异常1例(2.2%),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5%,研究组患者45例,发生低血糖1例(2.2%),胰岛素过敏0例(0%),胰岛素水肿0例(0%),屈光异常0例(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比较结果为(t=10.964,P=0.001),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孕期并发症,若血糖控制不当,则可造成早产、感染、新生儿畸形等严重后果,同时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在产后容易发展成为2型糖尿病,新生儿在成长过程中易肥胖或发展为2型糖尿病患者,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极大,因此,采取有效的治疗十分重要[3]。
临床上治疗妊娠期糖尿病常用降糖药或胰岛素,门冬胰岛素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是临床上常见的胰岛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为短效胰岛素制剂,可有效降低血糖水平,但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的药物代谢过程受注射的胰岛素剂量、皮下脂肪的厚度和注射途径和部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疗效不确定,且起效较慢[4]。
门冬胰岛素是速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其降糖作用主要是通过胰岛素分子与脂肪和肌肉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促进葡萄糖吸收,并抑制肝脏葡萄糖的输出。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疗效显著等优点,且用药后不良反应较少。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由此可见,门冬胰岛素临床疗效显著,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中,门冬胰岛素相比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疗效更佳,可显著改善患者血糖水平,并降低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临床使用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