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感生成
2019-03-18高毅波薛忠义
高毅波 薛忠义
(大连海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大连 116026)
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对于民族团结、民族发展、国家稳定等问题的解决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意义,是民族学生思想教育的前沿阵地。社会在发展,民族在进步,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必须与时俱进,形成时代感。时代感可以使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向前发展,也能帮助其引发现代民族学生的思想共鸣。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感是受众在教育中感受到的时代气息,无论教育形式还是教育内容,都会让受众产生感受,因此时代感的生成实质是思政教育从内到外各要素与时代的结合。
一、民族院校思政教育时代感的重要性
(一)教育服务由时代需要所决定
教育为社会服务,民族院校以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担负着培养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每个学科都需要为合格人才的培养服务,思政教育也不例外。思政教育关系着民族学生的价值引领。不同时代的价值观不同,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价值诉求。思政教育服务于时代需要,就必须和时代结合,使时代价值追求成为自身教育的核心,才能使自身形成先进的价值引领,促使民族学生形成和时代发展相契合的价值观。[1]
(二)民族地区情况的更新要求
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在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等基本思想理论基础上,还特别突出国家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的本质探讨等。少数民族问题并非一成不变,社会发展过程中,民族问题也在不断形成新的情况或问题。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民族学生在未来社会发展中摆正民族立场、掌握民族问题的解决方法、形成正确的民族观念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族地区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或新现象,要求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也必须结合时代变化,把更新的民族问题理念、政策、方法等引进到思政课堂中。
(三)吸引民族学生学习的必要途径
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民族学生思想的成长和进步,而民族学生的思想发展和其自身对思政课堂教学的投入情况具有正向相关的关系,其对思政学习的投入越多,思想进步就越大。民族学生在思政课堂中的投入和其在思政教学中能否产生共鸣有直接关系。能够引发民族学生的思想共鸣是思政教育成功的前提。当下民族学生思想更为活跃、视野也更加开阔,关于问题的思考更加多面,同时也更注重自我感受,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时代特征和诉求进行转变,才能更好地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其教学内容或过程脱离时代时,很难让学生投入,也会因为相关问题的时代性缺乏而使得学生缺乏探索思考的兴趣。
(四)民族先进思想融入的需要
民族学生思政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理论观念,也要为学生提供各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同时还要引发民族学生对相关问题的深入思考。时代在发展,思想理论也在发展,也在不断积累新的实践经验,思政教育必须把现实积累的先进思想方法融入到学科教学中,才能使思政教学的实际价值意义更加突出。[2]
二、民族院校思想教育时代感的生成策略
民族院校的时代感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思政教育的时代感生成需要贯穿于思政教育的各种要素中。思政教育主要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堂评价等要素,其时代感主要在于相关要素与时代的结合。
(一)组织具有时代气息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思政教育时代感最为突出的部分,也是思政教育时代感的重要载体,为了促进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性,一个重要问题是在教学内容组织中,把时代性内容纳入知识内容体系。
1.结合民族时政组织教学内容
民族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民族地区不断涌现出新的问题。思政教育可以把更多的民族时政信息引进到课堂教学内容中。首先,补充新的民族政策。民族社会在发展,国家关于民族的政策思路也在变化,会形成一些新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反映了国家关于民族生存发展的基本思路。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不仅要解析民族政策的演变,也需要把新的民族政策方向补充到教学内容中,使民族学生掌握最新的民族政策知识。其次,民族地区新问题新现象的实例分析。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让民族学生在民族问题上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科学方法,学以致用是思政教育的最终目的。民族社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和事件与民族学生的现实利益紧密相关,把民族新问题和新现象引进到思政教育中,既可以彰显思政教育的社会功能价值,也会激发学生的思政学习兴趣。最后,基于民族趋势生成新的教学课题。思政教育立足于民族发展的当下,还需要考虑到更多民族未来发展问题,因此思政教育对于民族时代问题的涉及,不仅体现于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还需要结合民族趋势生成新的教学课题,根据时代发展趋势形成各种各样的教学问题。民族时政信息和教学内容的结合,使得思政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现实民族问题的分析窗口,民族学生通过思政教育便可以对当下民族问题形成更多的了解,从而增强民族学生的时代感。
2.融入新的民族理论思想观点
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目的是让民族学生形成正确的民族观,端正其民族态度,使民族学生在面对现实民族问题时能够形成正确的解决方法,对于历史民族问题能够客观认知。要达成这个目的,首先需要思政教育本身的理论观点是科学的、进步的,能够反映现实民族理念。随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在国内民族问题中的深入发展,形成了不少理论成果,这些理论成果也是当下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因此,民族院校思政教育需要把新的民族理论成果融入到教学中,使其对民族学生的价值引领更加与时俱进。第一,民族问题的前沿探讨。民族院校是民族地区思想建设的重要阵地,也是民族问题研究的重要机构,对民族研究具有表征意义。民族学生是民族地区未来建设的生力军,需要接触更为前沿的民族思想。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中,可以进行民族问题的前沿探讨,把当前民族研究中有争议尚无定论的问题引入到课堂中,启发民族学生的思考,促进其对民族问题的深入探讨。第二,民族理论研究的新成果。有关民族理论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每个时代都有新的理论成果,如关于民族问题解决的新观点,或者是民族源流的新成果等,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需要把相关成果引入到课堂中,以新理论成果促成思政教育的时代性。第三,科学理论实践的新经验。科学理论在指导民族问题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积累经验,有关科学理论的实践方法和技巧在不断丰富,这些理论方法是民族问题解决的重要经验。因此,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可以把相关经验引进到课堂中加以分析,使民族学生在思政学习中能够掌握更多的民族问题方法。[3]
(二)建构现代特色的教学形式
不同教学形式能够给予学生不同感受,为了使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气息,其需要采取具有现代特色的教学形式。教学方式实施牵涉到物质、技术以及经验积累等要素,其现代性也主要体现在以上几个方面,因此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可以从以下方面来促成。
1.应用现代技术条件
教育活动开展需要一定技术条件支持,不同时代的技术发展不一,因此其对教育的技术支持也各不相同。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前,思政教育只能按照最为简单的方式来进行,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学生跟着做笔记。而随着时代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各种信息技术逐渐应用到教育领域,这使得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教学方式有了更多的技术条件选择。如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教学活动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如建立学习平台或者讨论群,或者直接把各种网络信息资料应用到教学中等,播放视频或者是使用计算机课件等,都可以让思政教育教学方式形成鲜明的时代色彩。另外,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也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设备,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都可以应用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设备,进行线上线下互动,使思想教育更有现代化意味。由于现代技术条件的时代性,思政教育中关于相关技术的应用自然会具有一定时代气息。
2.现代理念方法
意识支配行为,学科教学活动是在一定理念思想指导下进行的教育实践,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形成什么样的教学格局。虽然民族院校的思政教学具有一定特殊性,但课堂教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需要由特定教育理论思想来引领。而从教育理论方面来看,有关教育的研究一直在持续,教育理论在不断发展,不同时代指导教育的理论思想也有所不同,如当下倡导的人本教育、素质教育等理念,都是教育理论发展的时代产物。另外,现代教育发展也积累了新的教育方法策略,也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方法借鉴。因此,在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中还可以把现代教育理论应用到教学中,一方面以理论的现代性彰显教育的时代性,另一方面通过现代教育理念应用使得思政教育的各种教育活动更有时代感。现代教育理念和方法是现代实践的产物,时代性特征比较突出,在把各种具有现代气息的理念方法应用到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中时,思政教育便会从内而外透露出时代气息。[4]
3.现代语言风格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话语特色,语言也有一定时代气息。语言是思政教育的主要手段,不同语言特征会使学生产生不同感受,其能够通过语言特色对思政教育形成不同体验,因此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可以通过语言的时代特色来促成,即用现代语言方式表述民族问题。首先,应用现代语言表达方式。时代在发展,语言也在不断演变,人们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诸多变化,或者是长句变短句,或者是从隐匿到显性,或者是应用特定修辞手法等,这些语言表达各有不同特点。在长期教学实践中,民族院校已经形成了习惯性的语言表达特征,教师在教学中更应多用现代语言表达的方式,以便给学生带来新的感受。其次,采用现代性的词汇应用方法。语言的演变也表现在词汇的使用方法转变上,有的是词性转变,有的是词汇搭配转变,有的是形成新的词语,如“神马”“给力”等,民族院校在思政教育过程中,可以把相应词汇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使语言表达有些时代特色。再次,引进现代社会的高频词。在日常语言表达中会有一些应用频率较高的词语,这些高频词具有一定时代色彩,可以把相关词语应用到民族院校中,以高频词特征来凸显思政教育的时代特色。最后,借鉴现代语篇衔接方式或语序方法。语篇衔接方式或不同的语序组合也有一定的时代特色,思政教育可以借鉴当下语篇的衔接方式和语序方式,形成比较有时代特征的语言体系。
(三)实施契合时代的课堂评价
教育评价是学科教学的导向棒。要使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民族学生的发展更加适合社会需要,必须从评价方面进行根本性的调整,实施符合时代需要的教育评价。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在发展,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变化,有关学生的培养标准也在不断更新,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也会随之变化。[5]另外,当下时代学生具有新的特征,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加强烈,追求个性张扬是学生的主流思想,学生关于评价的态度比较多样化。对于学生的评价要求更加客观全面,凸显公平公正,才能促进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并得到学生对评价的认可。第一,人性化评价方式关照民族学生实际情况。民族学生在文化心理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有一定特殊性,民族院校思政教育在教育评价中必须落实这一理念,采用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关照民族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尊重需要,才能使课堂评价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二,多样化评价方式凸显公平追求。思政教育是对学生从知识方法到能力的全面培养,学生在发展过程中的思想会有动态变化,思政教育成果有短期和长远之分,为了使相关评价更加全面,需要采取更加全面的评价方式,从过程评价到结果评价,从口头评价到书面评价等,这样才能使相关评价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现代社会对民族学生的培养需求。第三,全面化评价内容契合现代人才需要。当下社会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落实在民族院校思政教育中,具体表现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的双重要求,因此思政教育对于民族学生的评价必须关照到学生的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的能力水平发展,以评价引导学生向社会人才需要的方向发展。第三,以创新化评价理念引导学生向现代化发展。课堂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发展,评价理念指引教师的评价行为,并影响学生的发展情况,为了使学生的发展向现代素质要求靠拢,教师必须创新评价理念。
民族院校思政教育的意义重大,而相关意义的实现又以思政教育的时代感生成为前提,因此民族院校的思政教育必须多方面促进自身的时代性,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促进学生的思想关注,最终使思政教育深入民族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形成更好的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