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时代审视*

2019-03-18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中国梦个体

曾 萍

(广东药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2000)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群体,其对中国梦的认同紧扣着时代脉搏又关乎国家的发展和未来。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是当前最显著的时代特征,在不同思潮碰撞的时代浪潮中,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呈现出远大理想与个体梦想张力中的消解与强化、指导思想主导与多元张力中的困惑与觉醒,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张力中的乏力与提升等现代紧张。当前“中国梦”宣传教育是帮助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更是帮助大学生客观审视全球化、多元化、信息化的时代脉搏,提升对中国梦认同的必要途径。为此,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时代审视既是一种理论自觉又是一种实践必须。

一、现代紧张: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时代剖析

(一)全球化:“国家梦”与“个体梦”张力中宣传教育的消解与强化

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全球化现象,论证了它的价值和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相互依赖所代替了。”[1]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一方面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的一体化程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思想观念的冲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人们对国家的认同和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全球化造成国家权力开始分层化和中空化,国家在权力体系中的中心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动摇。”[2]全球化引发国家权力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国家权力纵向的转移和横向的分散,纵向就是超国家权威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影响的扩大,以大型跨国企业的全球竞争为代表的经济全球化浪潮,以互联网等新兴传媒为载体的文化全球化浪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在全世界兜售“自由、民主、平等”的普世价值,都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认同带来巨大的冲击。横向的分散则体现为个体意识的觉醒,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个人利益至上伴随着国家集体利益的消解。在传统中国,个人或群体处于相对稳定的生活和空间中,“国家梦”和“个体梦”是一体的,家即国、国即家这种家国同构是水到渠成、无需质疑的。在以市场经济为主体的现代社会,以货币为等价交换物的市场经济使个体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与集体的关系转化为以物为中介的个体与个体的关系,每个人将自己的利益作为生活的核心,传统的国家社会结构和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已经消弭于无形中。“现代社会整体趋势是朝向个体化生存的方式和状况,人们为了自身物质存在的目的而将自己作为生活规划和指导的核心”。[3]

全球化引发的国家权力的削弱,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界限在人们心目中开始模糊,个体的利益和需求得到前所未有的张扬。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在此背景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远大理想和信念的教育逐渐弱化和消解,注重个人的美好工作和生活追求的个人价值,“个体梦”得到空前膨胀与强化。

(二)多元化:思想主导与文化多元张力中宣传教育的困惑与觉醒

伴随着文化的全球化,文化的多样性给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多样的文化生活为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但面对着东西方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等之间的交融和交锋,大学生对自我的认知以及他者的认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惑和迷茫。由此,大学生在迷茫和虚无中走向对“中国梦”认同的困惑。当前在“中国梦”的传播中存在着两种错误思想,一是“中国梦的淡化论”,其实质是淡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二是“中国梦的中立论”,即认为“中国梦”就是“美国梦”,梦想是没有阶级属性的,其实质就是抹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根本区别。当前“中国梦”宣传教育在“淡化论”和“中立论 ”的夹击下,大学生容易陷入迷茫和困惑。但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当代大学生,作为批判和创新的一代,目睹了以西方发达国家作为本国梦想蓝本的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如“阿拉伯之春”到“阿拉伯之冬”的北非各国以及伊拉克、叙利亚等国频繁内战引发的中东地区混乱,西方所宣传的“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好梦想在该地区尚未开花,取而代之的却是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流离失所,人们在“普世价值”的美梦中开始觉醒。大学生虽未亲临现场,但在信息化的大平台上感受到了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学生在多元化的信息中,通过他者的对比和了解,从而对本国的文化、道路和制度开始思考。

迷惘虚无与比较互动是多元化最生动的内在紧张,与此相伴的是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困惑与觉醒。目前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在形式、内容和方法上都比较单一,主要侧重于主导思想的课堂灌输、政策文件的宣传等。对学生面对浩瀚如烟的信息浪潮可能出现的迷茫和困惑缺乏主动了解,对这些困惑和迷茫的深层原因缺少深度的研究和剖析。虽然相比改革开放初期,大学生对各种思潮和价值观不加思考和理性判断而盲目接受和推崇,到如今对比各种信息,通过理性思考从而得出比较客观的结论,这是一种较为深层次的理解和觉醒。但是这种觉醒是自在的,这种自在具有后发性和滞后性。如何引导大学生在错综复杂的信息浪潮中,能自觉地运用正确的理论武器理性地辨别信息的真伪,看清事实背后的实质,主动去辨别和批判错误思潮,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需思考的。

(三)信息化: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张力中宣传教育的乏力与提升

纵观人类发展史,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带来人类生活的深刻变革。移动计算技术将会成为影响我们这代人最具颠覆性的技术,而它所推动的革命正在飞速发展。[4]微信、微博、QQ、博客等新媒体作为移动计算技术,涵盖了数字技术、丰富的知识体系、自我认识三个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正在史无前例地影响着人类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根据腾讯2018年一季度财报统计,微信用户首次突破10亿。[5]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网络已经成为学生们的生活方式,微信、微博、QQ等成为他们主要的交流平台。信息聚合的爆炸性,使网上信息海量增长、各种信息无奇不有,泥沙俱下,主旋律的声音受到严峻挑战。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图文声像等各种信息可以畅通无阻即时传到天涯海角,大学生通过多种渠道随时获得各种信息,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渠道的优势受到严峻挑战。此外,传统媒体时代,宣传信息内容经过层层把关和过滤,单向地传送给受众者,传者和受者之间界限分明,两者缺乏互动和沟通。受者的想法和意见无法得到有效地表达,作为思想意识和行为主体的个体受到抑制,个体无法经过比较和互动建构自己的思想意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运行,个体的主体性得到空前的发展,以微信、QQ、博客、推特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时代的需要下应运而生。与传统的印刷和广电媒体相比,新媒体正在消解符号权力,打破了意识形态的传播垄断,实现了人们之间自主的交流、共享和学习,并通过文字、音频和视频等符号多维度刺激着人们的思考。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决定一个人行为的主导是人的思想意识。新媒体时代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和反应,不再像过去作为受者被动地接受,而是个体可以通过虚拟网络空间主动地选择、传播和共享各种信息,并通过各种圈子的即时互动,让个体作为传者和受者超越时空场域的界限进行自我思想意识的建构。互动性是新媒体时代的一个最突出特征,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选择性增大,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受到严峻挑战。

“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别人就会去占领;思想舆论阵地一旦被突破,其他防线就很难守得住。”“中国梦”宣传教育除了继续发挥传统媒体优势以外,应把新媒体作为意识形态必争必占必守的最前沿去开拓和占领。

二、现代支点: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时代原则

(一)本土视野与全球资源的交互性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实行,多种文化蜂拥而入。面对着多元文化的选择,人们心态上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迷茫、困惑和焦虑,八十年代“全盘西化”充斥着中国的每个角落,支持者妄图通过全盘学习西方,快速实现中国现代化。与此同时,“反西方化”“回归传统”的声浪也在抵御西方冲击,反击“文化殖民主义”思潮、重建新秩序的宣扬中,在多样、多元文化的交融、交锋中应运而生。“回归传统”的论调者试图通过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来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然而,历史的实践已经证明“全盘西化”与“回归传统”论调均告失败,两者都不适应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土视野与全球资源的交互性成为“中国梦”实现的应然选择。

“中国梦”这一概念的提出实则体现了本土视野与全球资源交互的原则。中国梦实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高度凝练,用“中国梦”这种更具通约性的国际话语沟通方式,反应了中国对内话语体系与对外话语体系的对接与统一,方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和沟通,也有利于“中国梦”的对外传播。当代大学生处于全球化彰显的时代,处于中西方文化交融交锋的时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国家梦”的消解与“个体梦”的强化境遇,尤其需要“中国梦”宣传教育坚持本土视野与全球资源交互的原则。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既能立足本民族发展,又能面向世界;既能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国本土文化”,也能汲取世界各国文明的滋养。在本土视野与全球资源交互性的“中国梦”宣传教育才会更有生命力和活力。正如张岱年所说“对于任何一个民族而言,拥有文化输出与文化接受的健全机制,方能获得文化补偿,赢得空间上的拓展和时间上的延展。”[6]

(二)比较明辨与对话沟通的双向性

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最终要实现的是大学生对“中国梦”产生认同,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从而实践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对“中国梦”的认同,包含着一体两面:一面为“同一”,即个体情感的一种归属感,个体与其他行为体共有的归属或者认可;另一面为“差异”,即个体与其他行为体的不同,个体所属的共同体与其他共同体之所以为“我”或者“我们”而非“他”或者“他们”的本质区别。因此异是实现同的前提,因为任何层面上的认同只能在与“他者”的关系中界定,同是异的目的。

当前交通和通信的改善引致不同文明的人民之间互动性更加频繁,身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交织交锋中的大学生,一方面通过与异质性文明的比较,大学生对自己的文明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和认同。但另一方面海量的信息和各种思潮容易引起大学生的迷茫和困惑。宣传者在知识储备和生活阅历方面的优势决定了其在“中国梦”宣传中起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拨开云雾,比较辨别各种信息和思潮的实质,才能更好的实现对“中国梦”的认同。只是在引导过程中,要把握沟通的双向性原则,不能像过去那样宣传者主宰着话语权,以权威的身份和知识灌输的方式对受者实施单向的信息传递,受者的话语权在“中国梦”宣传过程中呈现出缺位的状态。高校“中国梦”宣传者应该采取平等、自由的双向对话沟通方式,双方既能阐明自己的想法、又能倾听和理解对方的观点。“中国梦”应该成为宣传者和受教者之间的一个桥梁,宣传者才能从一个权威的高高在上的支配者转变为一个真诚的沟通者,两者才能消除身份和角色的藩篱,敞开心扉进行真诚有效的沟通和交流。在双方的沟通中,宣传者对宣传内容的真实性、情感的真诚性、方向的正确性进行反思,在反思基础上听取受者对“中国梦”的理解和阐释,通过对话与讨论,为受者提供可信服的理由。引导、促进他们进行比较辨别,理性的思考和有效的反思,同时对大学生的反馈,宣传者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宣传策略,互相建构,达成共识。

(三)现实物理空间与网络虚拟领域的互融性

数字时代的预言家尼葛洛庞帝有句名言:“计算机不再只和计算机有关,它决定我们的生存。”[7]随着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多元化、全球化和个性化,网络世界成为人类除现实物理世界以外的第二个生活空间。“网络世界不仅全面而深刻地拓展了现实世界,还因其平民化、平等性、开放性、自由性、隐蔽性等特征独具神秘和魅力,使人们乐于穿梭于现实世界与网络世界之间,穿梭于真实与虚拟之间。”[8]大学生是网络大军中的主力军,为此高校“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要注重现实物理空间与网络虚拟领域相结合的原则。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掀起了互联网文化的盛行,由于互联网的主要功能——信息共享,它必将引起去中心化,信息垄断不复存在,起码将其降到最低限度,这就不可逆转地消解一切权力,包括各个国家的文化权威和文化中心。这就意味着互联网文化一方面大大地拓展和丰富了大学生生活世界的内涵, 成为他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构成;但另一方面由于文化产品的边际生产成本近乎为零,互联网对各国文化壁垒施加了空前的冲击力,中心型文化社区在新型文化面前必将迅速消亡,这给“中国梦”宣传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海量的文化产品冲击着主流文化的传播,目前国际通用语言为英语,在互联网上,英语内容约占90%,法语占5%,其他世界上众多的不同语系只占5%,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受众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理念强加于人,不可抗拒地影响着受众对它的感受和价值判断。[9]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是一个经济的复兴,而且也是一个文化的复兴。任何国家的崛起,仅有经济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当前的中国是一个经济上的大国,有着历史悠久的文化,我们应该根据社会现实的需要,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符合网络特点的网络文本的形式恰当而生动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中要注重线上和线下相融合的原则,继续发挥线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系统的理论阐述和相应的主题活动的开展,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如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维度展现促进大学生对“中国梦”的认知和认同。

三、现代应对: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时代理路

(一)“国家意识”教育:“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逻辑起点

民族国家是世界近代以来主导性的国家形态,当今民族国家作为主导性的国家形态 (非最终形式) 将长期延续,今天的人类仍然生存于民族国家之中,今天的世界仍然要通过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形式来进行治理。[10]为此对大学生“国家意识”的教育是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逻辑起点。国家意识教育主要着力于培养学生四个自信。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富强,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制度和文化是几代中国人不断的选择和探索。然而历史与实践都证明,走西方的道路、照搬别国的制度以及全盘西化都无法将中国带向独立和富强。正如卡尔·宾格尔所指出的那样,在20世纪的大多数时候,模仿和输入西方的国家模式成为了中国国家建设的一个主要内容。但是所有努力都没有成功,也没有带来一个现代而强大的中国。相反,对西方国家思想的输入,导致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中国的瓦解,四处都是军阀割据。[11]最终中国领导者选择了学习外部世界的同时,设计出中国自己的道路、制度和文化。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文化。坚定走好中国道路是确保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中国道路从来连接着中国梦,中国梦本就是中国道路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民族复兴的道路选择上,从三民主义道路到新民主主义道路再到社会主义道路,直至后来在实践和探索中摸索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方向,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道路选择和实践过程中伴随着与之相适应的理论构建和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道路行进过程中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是引领中国道路前行的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道路顺畅和理论落实的具体保障。西班牙中国问题专家胡里奥·里奥斯指出的,“在不丧失自身特点的情况下,中国制定了适应、复制、和模仿它认为好的东西的计划,而不是盲目的追随。中国当年不希望成为苏联,现在同样没有必要希望成为美国。”这就是说,中国不能走别人的道路,“中国必须走自己的道路”;中国不能圆别人的梦,“‘中国梦’是成为中国自己”。[12]由是观之,“中国梦”不是一种抽象的符号,是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人们共同的生活体验,“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 当代大学生要铭记历史,扎根于现在,坚定四个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共同创造和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意识形态指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逻辑支点

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特定思想观念,任何一个阶级或集团的意识形态能够为广大群众所接受,那么这种意识形态便取得了合法性,就能够产生强大的精神力量,从而推动本阶级、集团的意志和目标的实现。因此任何一种意识形态形成之后,都有一个使理论通俗化、形象化,为群众所接受的任务。“中国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象化和通俗化的文化代码。当前“中国梦”的传播中,存在着一些错误思想,让人们容易产生迷茫和困惑。意识形态指引是应对多元文化境遇中迷茫和虚无的价值导向,也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逻辑支点。意识形态指引可从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体三个层面提出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准则。“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14]表明了价值观教育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日积月累,细水长流。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不是一时的宣传,而是长久的、系统的、反复的宣传。长久的意味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贯穿到大学生四年的学习、生活和活动中,使之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系统的意味着宣传教育要有明确的目标,整体的设计,把热点新闻与专业课程知识相结合,把影响较大的错误思潮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把阐述西方国家社会优势与制度弊端结合起来,把分析我国社会问题与社会改革目标相结合,把介绍党史国史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相结合,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衔接,价值立场鲜明;反复的就是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不是宣传一次就可以了,对重要的内容,容易混淆的概念等需要采取多种形式反复地宣传和教育,加深学生对其的理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为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人“进入一种意识形态”[15],成为他们共同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行为规范,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去思考和处理问题。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逻辑归宿

实现人的自由发展是“中国梦”的终极目的。国家富强是“个体梦”实现的基础和前提。马克思有关人的发展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我国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中国梦”的构建状况。作为第一个阶段,人直接依赖于自然世界的“最初的社会形态”,正是指前现代物质资料匮乏的生存境况。新中国成立以及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当今中国人的生活从总体已经摆脱物质匮乏的阶段,进入了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全面发展为“个体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途径,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个体在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较为充足的时间基础上,人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有了自觉的需要。这一阶段“中国梦”的构建较之于前一阶段更注重个体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中国梦”是伴随着具体历史情境而动态发展的。

当代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重要时刻,“国家梦”与“个体梦”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一方面大学生是“国家梦”实现的主力军,另一方面大学生也是在实现“国家梦”中确认自我价值。大学生在前现代、现代、后现代的相互交织的时空场景中,在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市场化的全方位的碰撞中,大学生对“国家梦”和“个体梦”之间的关系存在着茫然和困惑,高校“中国梦”宣传教育工作需要结合时代背景,针对学生的特点,充分运用多样多元化的资源,通过历史的纵向和与其他国家的横向对比让学生认识到,国家的富强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而个体的全面发展是国家发展的终极目的。“展望未来,我国青年一代必将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可为。这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我们与中国梦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接近过。我们谈到‘两个一百年’是有时间表的。第一个一百年在2021年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在2049年实现,现在的接力棒在我们的手中,将来要放到你们手里,广大青年要勇敢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努力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16]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中国梦个体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宣传教育 先行先导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