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视野下实习生专业认同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硕士为例
2019-03-18曹新茹
曹新茹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2)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将“教育实习”定义为:“中等师范学校和高等师范学院高年级学生到初等或中等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专业训练的一种实践形式。”教育实习是教育类专业必不可少的学习环节,是该学科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学位主要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1]。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在读期间要进行一学期的教育实习,经过老师与幼儿园教师的双向指导,对幼儿园的保育工作、教学工作和管理工作进行深入了解。通过实习,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并在过程中检验自己是否良好的掌握了专业知识,从而进一步巩固加深理论知识。教育实习是成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必经之路,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桥梁。
基于以上背景,研究选取了6名S大学本硕专业一致、有较好的专业基础的一年级学前教育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有怎样的身份表现”“实习生教育实习过程中与何人何事发生互动,这些互动有什么作用”两个子问题作为切入点,对研究对象进行多次深入访谈,力图探讨教育实习对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的影响及主要变化。
一、分析视角:符号互动理论
(一)符号互动理论
符号互动理论由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创立,布鲁默不断对其进行完善并正式提出了这一名称。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类的心智过程是独立的,人类创造并运用符号;人类通过识别他人使用的符号,运用符号进行自我认识,以及对情境进行理解并做出反应,形成和改变自我概念,建立和发展相互关系,处理和应对外在的变化[2]。
符号是指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是“有意义的姿势”,代表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包括语言、文字、记号等,甚至个体的动作和姿势也是一种符号[3]。“互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对话”,即我们同创造我们的世界的互动过程;另一类是“内在的对话”,自我的两个不同面之间的对话产生了自我[4]。人们通过互动对客体产生关联;通过与社会结构中的客体互动交流,进而对自我有了更深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通过符号的传达得以进行的,这样才能促进人类之间的交流,社会结构得以稳固形成。”[5]符号强调互动在认识事物中的重要作用,它是一切事物产生意义的基础[6]。
(二)教育实习中的互动
米德认为,人类有能力将自我对象化,把自己作为思考对象予以考察和思考。自我便有了作为思维着的“我”和被思维着的“我”的区分[7]。“主我”具有主体意识,“客我”是由从周围观察到的他人对自己的态度、评价和角色期待等构成,个体是在与这些他人的互动过程中,将他人吸纳到自身之中的,个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而认识自己[8]。
符号互动理论主要研究人类在社会互动中的个人行为和活动,个人行为和活动是整个社会群体行为和活动的一部分[9]。群体行为是个人行为的基础,是主客我之间的互动的前提。所以要了解个人行为,首先应了解群体行为。教育实习就是一种互动,实习生需要进入一定的教学场所才能开展实习活动。对于实习生来说,幼儿、主配班教师、幼儿园管理者、幼儿家长以及校外的指导教师都是他们的重要他人,是实习生实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有意义的姿势”,对实习生的专业认同具有关键意义[10]。实习生在幼儿园这一教育场所当中所遇到、经历的活动和事件,无论他们是否参与其中,都对他们已有的认识不断产生着影响。互动论者认为,人们能够在不同情境中进行界定、分类,并让自身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调适,通过此过程,他们能够评估、权衡,并采取最合适的行为路线。在教育实习的过程中,实习生也在不断认识幼儿园的一切事物与人员,从而在自身原有基础上改变看法、完善认识,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更为深入的认识。
二、实习生专业认同的整体表现
在进行专业选择时,学生普遍认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就业面较宽,就业率高,舞蹈、钢琴、美术等具有“趣味性”“能够内敛气质”的课程,以及本专业所具有的“女性特征”都成为了学生选择本专业的原因,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逐渐对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产生了不同的看法。
(一)无可奈何的抵制者
“无可奈何的抵制者”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幼儿园教师是一种需要专业知识才能进行的工作,研究生比普通幼儿园老师更具专业性,并期望用自身的力量去提升幼儿园工作质量、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则体会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她们形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不是“走脑”的工作,不需要很多的理论知识,就是一种“简单地体力活”。不仅不需要系统的知识,教育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往往会被一些现实因素所打断,例如纪律、安全、家长意见等。这些外在因素都造成了实习生的“无奈”,进而影响了她们对幼儿园工作的认识。
幼儿园教师的工作不仅在于照料幼儿的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实习生和教师一样需要接受幼儿园管理层的管理与约束,配合主配班教师的工作并接受主配班教师的指导。在此过程中,实习生再一次对幼儿园工作有了不同的认识。
“幼儿园的工作以领导的喜好为标尺,自己没有太大的伸展空间。”不仅如此,幼儿园的工作繁杂,有时会出现“混乱性”,导致工作经常重复。有的实习生认为过多加班会产生疲倦,致使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再明显。以上种种,都使得“无可奈何的抵制者”对于自身的后续发展持有抵触情绪。她们受到现实和预期差距的打击,因此期望在毕业以后能进入到一所中专或是大专工作,认为这样“更好一些”。
(二)积极主动的接受者
“积极主动的接受者”较为愿意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她们往往从学前教育的价值及自我特征两方面来评价自己是否适合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一职业。她们认为从事幼儿园教师行业十分有意义,与天真可爱的幼儿在一起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有的实习生认为自己无论是从性格上还是对专业的喜好方面都十分适合做一名幼儿园教师。
“积极主动的接受者”对于专业实习的态度较为乐观,她们认为专业实习帮助自己将所学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方式。专业实习对实习生的毕业论文写作提供了充裕的数据和观察机会。即使她们意识到外界对于学前教育评价普遍较低,但这些依然影响不了她们对于学前教育的热爱。
“嗯……就是(社会评价较低),但我觉得吧,他们又不是专业人员,对专业的认识肯定有限,所以不用太在意。”看似被动地接受负面的外在评价,但实际上她们在积极主动地抵抗着这种消极的影响,利用自己对专业的热爱与执着坚持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工作。
虽然“无可奈何的抵抗者”也认为幼儿园工作存在重复性、琐碎性、低效率性等不足,但她们不存在过多的抵触情绪。
(三)“抵抗”和“接受”的共存
“无可奈何的抵抗者”和“积极主动的接受者”并不是有严格界限划分的两个意象,而是可以共存于同一位实习生身上。前者虽然不认同幼儿园工作的方式甚至感到不满,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价值与未来发展,对于自身理论知识积累与教学能力水平依然持肯定的态度。后者能接受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复性、繁琐性,认为与幼儿打交道是一件很快乐、很有成就感的事情,对专业的认同与对工作的热爱使得“积极主动的接受者”愿意从事幼儿园教师这份工作。但是,即使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者”也依然对部分问题持有怀疑与抵制的态度。
根据分析发现,对实习生的专业认同产生消极影响的并不是学前教育专业本身的特点与价值,而是实习生经过一学期的实习之后,对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有了切实的感受。无论是“无可奈何的抵制者”还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者”,她们最主要的区别在于能否接受幼儿园工作的性质。但接受并不等于认同,即使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者”也表现出对幼儿园工作的疲惫与不满。
三、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互动
实习生作为个体,在实习的过程中与自我,主配班教师、指导老师、幼儿及其家长,幼儿园的管理模式,幼儿园活动与事务等发生互动。
(一)实习生的内部自我互动
1.对实习的心理准备
学生们在入学前已经知道在学习过程中要经历为期半年的专业实习,因此当问及对专业实习的看法时,他们认为这本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一部分,并不需要排斥或是抵制。
“因为我本科学的就是学前教育专业,当时也实习过,所以这次实习我也不会紧张。”
“当时选择专业的时候就知道,因为这是学校的安排。”
实习生们能认识到学前教育不仅需要理论的积累也需要实践的支持。专业硕士的培养计划中明确说明了实习的时间与期限,使得学生们能更为坦然地面对专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2.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从访谈过程中来看,实习生们在专业实习过程中依然遇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诸多落差。
“孩子的教育一定要源于生活,通过生活进行教育。但其实你一天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间很少。”
“在幼儿园最重要的事情是孩子的安全。为了保证这么多孩子能够在你的掌控之内,你就会缩短教育的时间,尽可能地维持他们的纪律,不要让他们做过于危险的活动。”
对知识的忽略、教育时间的不断压缩,让满怀热情的实习生在进入幼儿园后发现自己所承担的工作专业性并不强;对安全的过度解读,为了平衡家长与教师的关系而弱化的教学活动,使实习生没有充足的时间、空间对幼儿实施教育,难以将所学理论运用于实践。
(二)实习生与幼儿园内重要他人的互动
1.与主配班教师的互动
实习生进入到相应班级后,该班的主配班教师就承担起对实习生的指导责任。幼儿园教师对实习生的指导大多集中于工作指导、日常照顾、批改教案、教学指导等方面。在互动中,实习生较为被动,而主班教师则是互动的主要发起人。虽然实习生在互动中属于接受者,但这不代表她们会全盘接受教师的指导。实习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评判主班教师指导的有效性。当实习生进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中,“日常照顾”能让她们感受教师的亲切,但对于教学、工作等方面的指导,有的实习生认为对自己有一定的帮助,有的实习生则认为自己完全有能力承担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这时主班教师的指导不再必要。
2.与教育对象的互动
幼儿是实习生的教育对象,实习生在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主要围绕幼儿进行,幼儿的态度、行为对实习生的专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幼儿对于实习生的认同经过一个从外在强调到自身内化的过程,从刚开始的“不在意”,甚至对于实习生的身份持有怀疑态度,经过主配班教师的不断强调、家长的配合、实习生自身的努力,幼儿确认了实习生具有“老师”的地位后,才会“听”实习生的话,承认了实习生的“存在”,才能“兼顾”到实习生,才能对实习生要求的标准和对主配班教师的标准达到一致。幼儿对于实习生教师地位的认可不仅能使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更加顺利,也能帮助实习生提高自我效能感。
3.与工作情境的互动
实习生们所面临的不仅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在幼儿园中成为教师队伍的一份子,他们还需要接受主班教师以及幼儿园管理制度的约束。主班教师是实习生实习过程的第一指导人,不同的主班教师有不同的风格。有的主班教师时常要求加班的行为让实习生感到疲劳。有的实习生虽然认同教师严于律己的教学态度,但对这种工作方式存疑。面对幼儿园工作的重复性与琐碎性,大部分实习生们都不太认同。
幼儿园工作看似层级分明的管理制度中暗含着混乱性与无序性。比如在一次装饰幼儿园的过程中,实习生们经历了三次改动,这三次改动分别是教研组长、副园长、园长的意见,改动的原因都是“我认为这样更美观”。这种混乱的、无序的层级关系使得实习生对幼儿园工作产生了抵制情绪,即使是“积极主动的接受者”也对这样的管理方式产生怀疑。
(三)实习生与幼儿园外部重要他人的互动
1.与指导教师的互动
指导教师是来自其他院校的联合培养教师。从访谈中发现这些指导教师的专业背景并不相同,存在部分指导教师所属的院校层次不高的现象。部分被访谈者并不总是认同指导教师的专业身份,个别甚至认为这些指导教师的指导对自己“没什么作用”。指导教师的指导相比较主配班教师而言数量较少,持续的时间也较短。因此,看似完善的双导师制对实习生的专业认识、专业态度等方面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2.与幼儿家长的互动
实习生很少与幼儿园家长发生互动,但家长的认识与行为依然对实习生的教育教学工作产生了影响。家长只有对实习生身份产生认同,才能很好地配合实习生的教学工作。
“家长一重视,他们就会配合你的工作。有的时候我会让家长在课后准备一些东西,家长还是比较配合的。一般在第二天都能带齐。”
“有些家长会主动向我问好,还会让她的孩子给我说‘老师好’。”
这些直接、间接的行为不仅是对实习生工作的支持,也能帮助实习生确立自己的教师身份。
四、实习生专业认同的发展路径及思考
(一)教育实习对专业硕士专业认同的影响路径
总体来看,教育实习对于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路径。
1.教育实习到专业认同的积极路径
他人的支持与肯定、对专业的热爱、对教育实习的心理准备以及对工作环境的适应都能促进实习生的专业认同。从研究来看,除了指导教师,教师、幼儿、家长的支持与态度都对实习生的专业认同产生重要影响。主配班教师的日常照顾与尊重、幼儿对实习生教师身份的肯定、家长对于实习生工作的支持都能让她们认同幼儿园教师这份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实习生通过对学前教育专业长达五年的学习,使得她们对这个专业产生了一定的感情。在考研期间对于学校的选择、培养计划的了解使其对读研期间的教育实习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虽然大部分实习生对于幼儿园工作的加班和“阶层制”感到不满,但经过一学期的实习,都能够基本适应幼儿园的工作。对专业的情感、对实习的心理准备以及对工作特征的理解与适应都促进了实习生的专业认同。
2.教育实习到专业认同的消极路径
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感到幼儿园教师是一个“劳力而非劳心”的工作,对幼儿安全的过度重视、家长与幼儿园关系的平衡、幼儿的年龄特点等都导致幼儿园实际教育教学难以达到实习生的预期水平。实习生们期望能承担更多的教育教学任务,将自己所学运用于实践。但当实习生们真正开始教育实习时,她们发现自己满怀的教育热情无法在实习的过程中展开。例如,访谈过程中发现,一名实习生在本科期间学习的是音乐教育专业,她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继续深造,期望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在幼儿园中对幼儿实施良好的音乐教育。但经过实习,她用“失望”来形容自己的心情,于是她不再愿意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现实与期望的脱节打破了学生的期望,实习生的专业认同受到消极影响。
幼儿园工作的“阶层制”也在承担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之外,为实习生增添了诸多“不必要”的负担。实习生们感到不满但却无可奈何,只能重复毫无意义的体力工作。在进入实习之后,对加班以及工作无序性的不满使实习生对自己的专业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硕士专业认同的思考
教育实习既有能促进学生的专业认同的作用,也有产生消极影响的方面。对学生专业认同产生消极影响的是学生期望与工作实际的分裂。因此,在实习之前实习生需要做好深入了解幼儿园实际工作的心理准备。与此同时,培养单位也要成为帮助实习生适应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桥梁,以免实习生因为理想与现实差距过大而产生抵触心理。
1.加强专业实习的深度与广度
一个学期的实习的确能帮助实习生们深入了解幼儿园工作现状,但实习生也应该认识到,目前她们实习的内容与实际的幼儿园教师工作依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实习生只分担教育教学工作,不参与幼儿的在园安全、幼儿园课程建设等工作。因此,实习生并不能充分体会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质,往往觉得幼儿园教育教学是“劳力而非劳心”的工作。学前教育专业硕士在毕业之后,如若成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他们不仅需要承担教育教学工作,还需要保障幼儿的在园安全,并参加幼儿园的课题研讨、园本建设,各类会议和比赛等。可见,幼儿园工作并不仅仅在于“劳力”,也需要“劳心”。但这种认识的不足是诸多原因造成的,例如实习生缺乏反思,培养单位与幼儿园之间实习规定的约束,实习生实际能力的限制,等等。实习生对幼儿园工作缺乏全面的认识,可能导致她们正式进入幼儿园后感到工作繁琐劳累,产生消极心理。因此,深度、全面的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了解幼儿园工作的情况,避免实习生产生以偏概全的观念。
2.提供真正具有支持作用的指导
从研究中可以看到,在学生们眼中,指导教师、主配班教师的指导并不总是效果显著或令人信服。无论是指导老师还是主配班教师,他们为学生提供的帮助都是零散的、偶尔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没有关注实习生的具体问题;学生们在访谈中表示部分指导教师“刚开始还来,后面就不来了”;有的主配班教师只有在实习初期才会旁听学生的集体教学活动,中后期主配班教师不再为学生的教学活动提供指导。这些都导致了学生对于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认识的表面化。因此,为实习生实习期间的指导应真正有效,在定点、定量、持续的基础上保证指导的有效性与专业性。
3.利用重要他人的支持,巩固实习生“教师”身份
从研究中可以看到,主配班教师、幼儿、家长的支持与认同都对实习生的专业认同产生着促进作用。在实习期间,实习生既具有学生身份,也具有教师身份。在具有多重身份的情况下,重要他人对于实习生多方面的支持是提高实习生专业认同的重要途径。主配班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的照顾与对实习生教师地位的强调,家长对于实习生工作的配合、对实习生与主配班教师一视同仁,幼儿对于实习生的信服与接纳,都让实习生感到自己被幼儿园的重要构成主体认同,而不会产生排斥感、疏离感。在实习生初进入幼儿园时主配班教师对于实习生接纳与帮助,在幼儿面前肯定实习生的教师身份,在家长会上向家长正式介绍实习生,都为其后续实习工作的开展与专业认同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学前教育专业硕士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师资源储备,以及高素质高水平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专业认同的形成不可忽视。通过本项研究可以看到,专业硕士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同并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积极与消极并存,受到实习过程中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硕士的实习活动应注意加强实习的深度与广度,为学生提供真正具有支持作用的指导,并利用他人的支持,巩固实习生的“教师”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