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圃便览》引诗浅探
2019-03-18王俐
王 俐
(山东农业大学文法学院,山东 泰安 271000)
《农圃便览》(全名《西石梁农圃便览》)是清代丁宜曾所著农书,全书不分卷,仿月令体例按四季、十二月、二十四节气叙述,是清代重要的地域性农书。日本学者天野元之助在《中国古农书考》评价:“此书是了解山东半岛南部地区农业情况的最好史料,我对它和地处日照西北的淄川蒲松龄所撰的《农桑经》给予同样的重视。”[1](p.300)作者在自序中说“事皆身历,非西石梁(作者所居村名)土所宜及未经验者,概不录也”[2](p.14),因此全书具有强烈的的地域特征,内容也颇具有独到之处。书中除了大田、园圃技术和农候占验以及农产品加工等与农业直接相关的的记载外,还涉及到妇幼保健、医疗方药乃至诗词格言等与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尤其大量的诗词引用,是此书不容忽视的一大特点。
一、引诗的特点和内容
书中引诗皆附于每个节令之后,有诗、词、赋、格言、春联、灯联、杂录等各种表现形式。诗和词每个节令末皆有,诗以五言和七言为主,古乐府仅引用李白“银鞍白鼻騧,绿地障泥锦”一首。引词有《蝶恋花》、《渔家傲》、《鹧鸪天》等多个词牌。赋在大多数节令后有附,而春联和灯联是在春节、元宵这两个相关的节日之后。格言仅在开篇处引用《朱子家训》一处,用以教化子孙。杂录也仅有开篇一处,是作者总结而出的心得,内容有持家之道、人际交往、种田须知及祭祀等各个方面。所引用的诗词赋涉及多个朝代,主要以唐、宋、明为主,其中清代引诗较少,重点征引李白、杜甫、苏轼等大家之作,体现了作者的审美倾向。农书的目的是“东武(诸城)臧公目为布帛菽粟,人人皆用也”[3](p.18),面对的群体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故引诗大都选取名家名篇。所引的诗作在内容上大多是描写季节特征,或者附在节日后表现节日风俗,还有些体现农业知识的农业活动。
描写季节特征的引诗主要是体现每个节令的独特性,描述不同季节关于气候和景物方面的不同。每季气候都有明显的独特之处,如正月的气候是欧阳修的《蝶恋花》中所写:“帘幕东风寒料峭,雪里香梅,先报春来早。红蜡枝头双燕小,金刀剪彩呈纤巧。旋暖金炉熏蕙藻。酒入横波,困不禁烦恼。绣被五更春睡好,罗帏不觉纱窗晓”,便是寒风料峭、雪里梅香的明显特点。相邻节令气候的细微差别也在诗中得以表现,夏初丁士一诗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读后便南风入怀殿阁生凉之感。而到了酷夏便是“六龙鹜不息,三伏起炎阳。寝兴烦几案,俯仰倦帏床。滂沱汗似铄,微靡风如汤”,仿佛也感受到梁简文帝坐卧不安、不能喘息的炎热,即使依旧有风也是犹如火烧一样滚烫。相离较远的节令,诗中更有明显不同。如到了八月,张华的诗便成了:“秋风何日凝,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皦皦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秋风频起,朝露为霜,秋寒便一呼而出。引诗也有很多为描写不同节令的景物,如明代曹大章诗“二月郊南柳色青,淡云晴霭动芳辰。霏霏花气偏随酒,袅袅莺歌解和人,野舫醉乘明月渡,芳洲情与白鸥驯。武陵溪水深几许,笑逐桃花欲问津”,即描述了二月郊坰景色。而刘基所作《眼儿媚》:“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两行疏柳,一丝残照,万点鸦栖。春山碧树秋重绿,人在武陵溪。无情明月,有情归梦,同到幽闺”,除了抒发闺怨的主题,也描写秋日芳草萋萋、柳残云低的景象。
另有部分引诗附在节日后,用以展现节日活动和风俗。提到的有元宵、寒食节、清明节、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多个传统节日。元宵日引用了唐代苏味道《正月十五夜》的名作:“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可以看出元宵日很早便有张灯的习俗。元宵节同时附有灯联:“管弦沸月喧和气,灯火烧空夺夜寒”;“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等。所附灯联不仅能描写出元宵景色与活动,更是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具体的文化指导,可直接从农书中获得灯联内容增添节日氛围。在春节时也同样附了春联“斗柄乘时转,台阶捧日留”、“社酒家家醉,春芜处处耕”等数十对。寒食节引用郭勋的诗:“兰陵士女满晴川,郊外纷纷拜古埏。万井闾阎皆禁火,九原松柏自生烟。人间后事悲前事,镜里今年老去年。介子终知禄不及,王孙谁肯一相怜?”提到了寒食少女外出踏青、万家禁火、祭祀祖先等多个风俗。而清明节“春如酒,花如绣,恼人天气清明候。荼蘼下,秋千架。东邻娇女,招呼游冶。怕怕怕。罗衫旧,腰肢瘦,风情困似三眠柳。山盟话,都成假。待伊来后,揉将花打。罢罢罢!”虽是相思之词,然而也能看出清明结伴踏青和荡秋千的系列活动。引崔颢的诗“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日持针线。仙裾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长信深阴夜转幽,玉阶金阁数萤流。班姬此夕愁无限,河汉三更看斗牛”,则不仅看出七夕夜星月灿烂、阶下幽凉的气候,还表现出七夕乞巧持针的传统风俗。沈佺期的重阳诗“梧小秋添晚,萸深节又当。百年多此醉,壹笑展重阳。山报衣须倍,花知闰胜常。莫疑篱色减,霜缓是初黄”,也描述了插茱萸和登山等活动。
还有些田园诗,除传统意义上的描写田园风光外,更能直接表现跟农书相关的农业知识。如引柳宗元诗:“东风生意闹,农圃正宜勤。稻种开包晒,菊苗依谱分。畴西晓耕雨,舍北暮锄云。莫待荒三径,归欤陶令君”,即涉及二月时应耕田地、晒稻种、分菊苗等农业活动。其父丁士一诗:“载阳天气柳榆明,村落家家事馌耕。盼到春来归日近,好听布谷故乡声。”“老至闻鸡未肯慵,呼儿蚤起伴鸿春。光阴计日寅应惜,莫但贪眠说梦松。”诗中“馌耕”指为耕作者送饭,农忙时节家家忙碌,壮年耕田、妇女送饭、老人儿童也早起劳动的分工协作情景便跃然而现,尾联更兼有要惜时、勤作的劝诫之意。张祥鸢诗云:“萝屋无邻长闭门,芙蓉秋水自成村。退耕喜及筋骸健,小筑欣看松菊存。农圃生涯共伏腊,江湖身世任乾坤。更堪心迹双清处,风竹萧疏月壹□”,描写的自得其乐的田园生活中也包含了退耕、种松菊等农业活动。这些田园诗词反映的耕作形式、分工特征、农作物种植等多方面的农业知识和农书内容密切相关,因此是农书不可删除的组成部分。
二、引诗的价值分析
王毓瑚在五十年代点校此书时,删去了书中五分之二的内容,其中就包括这些用心而引的诗词。其实这些引诗除内容上与农业知识相辅相成外,还有保存作者祖父和父亲罕见诗集、记录了作者父亲巡视台湾等历史事件、体现作者农学思想、利于农书传播等重要价值,是农书不可忽视的重要元素。
(一)保存了丁宜曾先祖父及先父文集
丁氏家族是日照世族大家,祖上“皆显达名宦,家族乡贤代起”[4](p.12—453),其祖父和父亲均为博学之士,著有多部文集,但多未流传下来,《农圃便览》在为先辈保存诗集上意义重大。
其祖父丁峕字及庵.号钝斋,康熙二年举人.授内阁中书。大吏李蔚、冯溥对其都很器重,倡修《日照县志》,编写《日照丁氏家乘》。著有《半奎楼集》,备受时人尊崇,卒后无论识与不识者,都道“文献亡矣”,私谥文简先生。所著《半奎楼集》原有刊本,但“以书案牵连,燔于火,故印本极罕”[5](p.20)。而《农圃便览》中对这些诗词便有收录而且多达九首,这些诗词对丁峕的研究有极重要的价值。此前,《日照县志》中记载《春馀集》为丁峕子丁士一所著,后世也皆认为此集作者为丁士一,而近年徐泳所编《山东通志艺文订补》指出“其《春馀集》、《支筇集》二书或为丁峕所撰,《县志》误属之士一也”[5](P.119)。《农圃便览》中所收录的《春馀》、《瘦竹》二集中,多处标明作者为其先祖丁峕,因此可证徐泳的《山东通志艺文订补》中猜测为实,此二集确实为丁峕所著,《日照县志》记载和后世多处记载为误。另,徐泳认为《春馀集》中“疑‘春’为讹字”,《农圃便览》中多处提到的《春馀集》均是“春”字,并未有误。可见《农圃便览》的收录不仅有存诗之功,也可为澄清诗家疑案之佐证。
书中也有其父丁士一《三山诗草》中的大量诗词。其父丁士一字鹗荐,号河峰,清康熙壬午科举人,丙戌科进士,官职到江西布政使,为清代日照丁氏官品之极。有《双砚斋文稿》等多部著作,然而“著述以邻省书案株连,焚烧殆尽”[4](P.12—452)。《山东通志艺文订补》中记载“其《三山诗草》又见其子宜曾《农圃便览》”,可知《三山诗草》只见于《农圃便览》保存,多达数十首,可见此书引诗之重要性。在引诗中宜曾多次提到“先君巡视台湾”,是指丁士一奉诏巡视台湾之史实,所记内容颇有助于台湾史之研讨,弥足珍视。
(二)增加农书的文学性、促进农书的传播
农书本是相对狭窄的体裁,纯粹的理论记载会限制农书的受众,单纯农业理论陈述更加会降低农书的可读性,于是自王象晋的《群芳谱》起,大多数农书会加以诗词辅助。《农圃便览》中增加引诗也具有此种目的,同时作者为了扩大农书受众,除用引诗之外还扩大题材,增添了与农事活动和农村生活所相关的阴阳五行、医疗方药等部分。对于这种做法,其侄丁梦阳在书的后序中也专门提及:“为搜辑以制云锦而沁心脾,固非徒漱厥芳润供童叟披玩已也”,书中看似与农业没有直接关系的部分,费心搜集而来写成华丽辞藻,并非仅为了润色后供人赏玩。而是“大率唐魏勤俭矇瞽艰难之旨居多”,吸取前人因主旨理解艰难而效果受影响的教训,使农书便于为农民所接受。《农圃便览》中增加引诗甚至其他题材便是如古人言:“记曰;言之不足,长言之。长言之不足,咏叹淫佚之。书曰;劝之以九歌,俾勿坏。毋亦有鼚鼓轩舞,使人通变而不倦者欤?”辅以多种手段及方式让人乐于接受教诲并不产生厌倦,可见作者之用意。
(三)抒发作者情绪、体现农业思想
丁宜曾幼年读书,学养深厚,自序中也提到“吾五岁入家塾,先大夫为之训诂,至‘学稼’章,闻圣人不如老农、老圃之言,辄谢之,以为人当事大人之事,安用此琐琐者为。少长从宦游,读书官署,不暇分五谷”,心中多不屑于农事,认为应有大志,不应计较如此繁琐之事,后随父巡视台湾又去官署读书,更是不暇农务。但后来多次应举落榜,“余产无几,遽捐馆舍。吾兄弟卜居膺田际附,数年后,生齿日繁,家计愈拙,读书之志,易为谋食”,对仕途死心后被迫才“躬亲农圃之事”。心中失意之感,在农书引诗中也提到:“春色催人白发疏,石梁溪畔结吾庐。饥寒习惯心常泰,婚嫁累完情自舒。万念都灰唯有酒,百年若隙可无书。儿孙绕膝询前事,笑指壁间壹蠹鱼。”已无意于读书学问,书册已放置壁间为蠹虫所蛀,儿孙问起读书之志已苦笑成为前事,可见对仕途的彻底失望之情。又有句“而今剩得田家味,新麦登场不托香”,虽描写的是新麦丰收的场景,但并不见许多丰收喜悦,尤其“而今剩得”几字,仍透出淡淡寥落之情。在书的后半部分,丁宜曾有用谭用之、胡宿、杜甫等人句而成的集句诗:“壹盏寒灯共故人,病从深酌道吾真。数茎白发生浮世,千里青云未致身。但使闾阎还揖让,犹将谈笑对风尘。世间甲子管不得,顿逊杯前共好春。”诗后附有“宜曾解嘲”几字,是白发已生又疾病缠身,只能强行乐观的状态。书中所引自作的诗词中,均有浅淡的郁郁不得志之感,应是和其年少科举失意被迫农事有很大关联。这些分散于书中各处的引诗,是作者在与农业农书相伴之余抒发感情的途径,从中可以一探作者人生态度的变化。
书中对其他农书诗词的引用还体现了作者的写作观点。其中多处诗词所提及的王象晋,是农书《群芳谱》作者。农书中增加诗词便是自王象晋《群芳谱》始,这一做法“开创了这样一种附加引诗的农书体例,增强了农学类书的文化底蕴,在《群芳谱》之前,未有人将诗词歌赋引进农书,但在《群芳谱》之后,许多农书却借鉴了这种编排方式。”[6]《农圃便览》结构中增加的引诗便是对王象晋农书写作体例的认同与借鉴。除《群芳谱》外,书中还引有《广群芳谱》诗作,书中所引孙巨源《传言玉女》一诗并非常见诗作,而《广谱》第二卷中恰有此诗,可知应自《广谱》而未。正如在自序中所言:“或采农经、花史,以辅咨询所未及”,除“事皆身历”外,也参考了除书中明确提到的《齐民要术》和《王祯农书》外的大量农书。可见作者非是简单“拮据卒瘩之暇所记求田、间舍、量晴、较雨琐事”,而是有着深厚的农学素养,并形成了自己的农业及农书思想。
《农圃便览》书中引诗占很大比重,皆是作者用心而为,虽不是直接介绍相关农业知识,但皆与农业生活密切相关。除了内容可补充农书外,还有着系列重要价值,值得被重新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