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以江西省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例

2019-03-18莫明浩涂安国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19年2期
关键词:文明村文明生态

莫明浩,杨 洁,涂安国,袁 芳

(江西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南昌 330029)

1 水生态文明的理论基础及其在农村存在的问题

“生态文明”,在我国学术界最早的定义为“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3]。建设生态文明的基础是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方式,因发展所依赖的自然资源始终是有限的,故愈发展则可持续性问题愈重要[4],过度依赖资源和能源消耗的传统发展方式将难以为继,生产方式生态化和生活方式生态化是解决问题的根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是生态文明区别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的重要特征。

水生态文明作为生态文明概念的延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和组成,是指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发展的前提下取得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其核心是遵循“自然--社会”二元多过程的演变规律,规范人类水土资源开发活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目标是要实现山青、水净、河畅、湖美、岸绿的水生态修复和保护[5-7]。当前,水患、水荒、水脏、水浑等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不解决好水问题,就无法克服人与自然在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生态文明也将无从谈起[8]。故无论是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还是水生态文明村镇建设,都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减轻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9],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保护的双赢。

然而,在我国农村尤其是江西农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使用所产生的面源污染,畜禽养殖污染,生活垃圾产生的污染等问题突出;受文化教育影响,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保意识都较差,“节水为荣、护水为德、浪费可耻”[9]等生活习惯尚不能完全自觉养成。实证研究表明,当前农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认知水平总体较高,农业清洁生产并不理想,农民绿色生活有待改善[10]。农村在水安全保障方面,缺乏完善的用水保障体系和防洪减灾体系[9]。这些就使得水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比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更具挑战,也更有紧迫性,为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11],探索水生态文明村的建设模式对于“五位一体”之一的生态文明建设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2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思路和条件

2.1 建设思路

江西省相关部门在对资源、产业、区位、环境等要素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农村各自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发展特点以及民俗文化传统的因素,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规划引领、项目推进,产业支撑、乡村经营的途径,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以实现水安全、水环境、水景观、水文化、水经济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目标。由于江西省欠发达地区的省情,水生态文明村建设需要政府支持与农民参与的共同推动,政府尽力给予农村发展创造必要的基础条件,同时需要动员、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扶持农民组织发展,促使农民自觉行动。其建设思路如图1所示。

图1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思路[12,13]Fig.1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ed village

2.2 基础条件

参照国家级生态乡镇、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等指标,结合对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的调研,经多次专家咨询会研讨和水生态文明村授牌实践,得出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的基础条件如下。

(1)水安全有保障。结合地形地貌、水文气象等条件,采取了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山洪灾害易发区应建立山洪预警和山洪灾害应急预案,且能发挥效益;村庄防洪标准应不低于其所处江河流域的防洪标准,村庄内防洪排涝有保障;生活用水供水保证率在97%以上,且饮用水干净清洁。

(2)水生态环境优良。村域范围内有门塘或自然水系,采取了有效措施对水系、水域垃圾进行了清理,对水污染源进行了控制;村内无旱厕,农户卫生厕改造达到90%以上;未在≥25°的坡地进行开垦。

(3)村容村貌良好。村庄路网通达,村内具备排水设施,村内绿化景观效果好,古木名树保护完好,村民能有组织地进行垃圾定点收集、定期清运。

再仔细一琢磨,不对呀!学生的可气可恼,不外乎三个原因:一个学生上课没有认真记笔记而是织围巾,一个学生把完成作业说成是为了“看电影的门票”,一个学生睡梦中醒来说了一句“你擦轻点嘛”。

(4)村民参与及管理度高。建立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如村民理事会、用水协会等组织),并落实了人员及分工;3 a内无违反涉水法律法规事件。

3 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

江西省在水生态文明村的建设过程中[2],初步形成了“生态保护-田园种养-休闲观光”自然生态型、“土地流转-统一规划-绿色开发”产业发展型、“河道防护-保持水土-生态利用”安全保障型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

3.1 “生态保护-田园种养-休闲观光”自然生态型建设模式

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采取了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具有丰富的水资源、森林资源。有些村落历史悠久,具有特殊的景观,包括古村落、古建筑、古树、名人遗迹、红色遗址等,如武宁县申家坪村的千年红豆杉、德安县蔡河村的陶渊明草堂等。

此类村庄可以按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发挥水资源优势,集“田园风光+农耕产品+传统文化+生态休闲”4个功能于一体,建设水生态文明村。对现状村庄居民点和景观以“稍加改造+生态示范”为原则[14]进行改造和整治,其建设重点是尊重生态自然和加大保护修缮力度。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生态农业,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当地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开展耕地污染预防整治,确保农产品质量及生态清洁,建立具有高效经济过程和和谐生态功能的生态农业体系。

交通便利地区可依据村庄特色环境、田园风貌与城镇景观的差异,打造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形成特色观光农业品牌、景点,满足市民休闲度假的需求,如德安县蔡河村的太空莲采摘观光、武宁县申家坪村的武陵岩养生村庄。以“不搞大开发”为原则,此类水生态文明村有着将生态环境的明显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的潜力,可进一步向功能拓展文化旅游型与创意农业生态观光型结合的方向深度发展。

3.2 “土地流转-统一规划-绿色开发”产业发展型建设模式

此类村庄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可做到土地流转,需进行产业转型,可对村落布局进行统一规划。村庄经土地流转后,按照“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的要求进行统一规划,重点依托水资源优势发展绿色产业,以振兴农村产业,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在建设农村水生态文明的同时,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的目标。

从发展途径来看,有2种较好的方式,一种是一三产业联动,有条件的一二三产业联动。以农业特色产业为突破,以农村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增进农民幸福为宗旨,以农村文化建设为重点,以加强组织领导为核心,坚持绿色发展,实现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业布局明显优化、农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大幅缩小[15]。一种是4级联创,即水生态文明城市、水生态文明县、水生态文明乡(镇)、水生态文明村4级联动创建。很多水生态文明村都是在江西省的市、县或乡镇水生态文明创建下实施的村的试点建设或自主创建,如渝水区昌坊村就是在新余市创建下、莲花县江山村就是在萍乡市和莲花县创建下、宁都县大土楼村就是在小布镇创建下开展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

产业发展有3种途径:一是特色农业,如赣南脐橙等果业,产业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乡村龙头企业发展基础较好,整体产业化水平高,打出了特色品牌,实现了生产聚集、规模经营的农业产业化,需要使农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持续整体带动地方经济。二是利用城郊区位优势,在城市郊区的农村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农业产业可集约化,使其成为周边市县的重要“菜篮子”,以提高农民收入。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型产业的转型,工矿废水废渣污染会对农村环境造成巨大破坏,需要实施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工程,转变农村的主导产业,如莲花县江山村煤矿、渝水区昌坊村的石矿均已停止了开采,整合资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生态建设方面,可通过集中安置、立面改造、增加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等项目,改善村庄居住环境和条件[14];开展村庄水系统连通工程,实施农村河塘清淤整治,活化农村门塘、水塘、沟渠等水系,构建循环通畅的河湖水网体系;构造生态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多水塘污水处理系统,可在塘库设置浮岛式生物处理系统,以维持良好的水环境质量;开展水土保持、河道景观生态修复、村道景观建设以及林相景观生态建设等工程,提升村庄景观生态服务价值。

3.3 “河道防护-保持水土-生态利用”安全保障型建设模式

在山丘区农村,由于农村河道的建设标准较低,受江西省湿润性季风气候条件的影响,因近年来极端气候的频次增加,故洪涝灾害和水土流失成为人居环境的严重威胁。为保障该类型农村的水安全,必须进行河道生态防护和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可采取的措施有河道拓宽、清淤疏浚、护岸护坡、植被修复、水源涵养及生态保育与治理等,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村庄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建设与整治要坚持不破坏自然环境、不破坏自然水系、不破坏传统风貌。大力营造水土保持林、生态公益林,大幅提高森林植被覆盖率。保护森林、湿地、灌丛、草地,提高生态系统的水源涵养功能,治理土壤侵蚀。严格控制水库等主要水源地上游及水库汇水区域的点源、面源污染,治理保护河流干流及主要支流河道,提高河流水质。加强河、湖、库区周边的环境保护,禁止毁林、毁草开垦,保护具有水涵养功能的自然植被。乡村居民点和乡村住房选址,应遵循“科学安全、有利生产、方便生活、顺应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传承文明”原则[16];村庄布局按照“融入自然、彰显特色”原则,保持绿色山野空间和自然景观;充分尊重当地生活习俗及传统村落布局模式,结合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形成地域性的乡村风貌。

村庄生态产业建设方面,一是坚持以特色农业为主,突出生态保育,适度发展林木业和果品产业,形成如以油茶、茶叶、柑橘和花卉生产为主导,以生态休闲农业和农业加工为配套的农业产业集聚区。二是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发展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适度开发生态旅游,打造原生态乡村品牌。

4 水生态文明村发展策略的思考

从总体发展策略来讲,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具体到各个水生态文明村的建设,还需要因地制宜。不能盲目拷贝和复制已有的模式和经验,避免“千村一面”;后期运行管理也要符合农村现有经济能力,量力而行,例如,盲目实施运行成本昂贵的乡村美化工程和污染防治工程,造成巨大浪费。水生态文明村的建设,需要依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兼顾本地区的资源条件与经济结构开展系统设计[17]。已建成的江西省水生态文明村的典型建设模式如表1所示。

表1 江西省典型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2]Tab.1 Typical model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water ecological civilized village in Jiangxi Province

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来讲,水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水患调节、资源供给、经济支撑、生态维系、景观娱乐和文化载体等。因此,水生态文明村应突出山区防洪、农业节水、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景观构建等重点,努力在水畅、水清、水美和水文化上实现新的提升,实现“水源优、河湖通、清水流、沿岸美”的总体目标。在水生态文明村建设中,需要加强水肥高效利用,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减少面源污染,建设清洁小流域,从末端治理为主转变为源头控制为主的综合治污;与水利中心工作相结合,贯彻河湖长制管理,推动水务一体化;全面推进江西省骨干河道管理“河长制”和湖泊管理联席会议制度,提升河湖管护水平。

从生产生活方式变革来讲,农村基层组织要把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三生共赢”作为努力的方向,树立和坚持全民参与、持之以恒的生态行动观[18],改变江西省农民落后的思想观念。转变资源能源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方式,形成绿色低碳和节约消费的生活方式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水生态文明建设要着力加强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宣传力度、广度、深度,广泛吸收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参与,让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成为农村各层次的共识,使当地民众养成节水、爱水、护水、亲水的良好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每个个体都是践行者、推动者,全社会共同建设、共同保护、共同治理、共同享有优美生态环境[18]。

5 结 语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需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在农村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脱贫攻坚战,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水生态文明村建设必将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探索多样的水生态文明村建设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江西省的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优势,在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要求下开创乡村振兴的特色之路。

猜你喜欢

文明村文明生态
夏述湘
请文明演绎
“生态养生”娱晚年
谈赣南采茶现代戏《豆腐哥 豆腐嫂》中的新现象
漫说文明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汕尾竹园村举行“全国文明村”揭牌仪式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