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最小乡”的大变化

2019-03-18段芝璞张宸

民族大家庭 2019年1期
关键词:新家姐妹俩

文/段芝璞 张宸

有国才有家。五星红旗在家的上空飘扬,国家的概念也在心中扎了根。

“以前特别担心孩子们回家住不好,现在特别期盼孩子们早点回来。”

“有这么好的政策,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还有这么多的好邻居,我觉得生活在天堂。”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向雪山顶上时,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西藏玉麦乡,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忙碌。男人们冒着严寒抡臂劈柴,热气腾腾;女人们打理家务晾晒干肉,笑声朗朗。群众从心底里溢出的幸福和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像高原炽热的暖阳,让人忘却了冬日严寒。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特殊关怀和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关心下,素有“中国人口最少乡”之称的玉麦乡,成为中国半个世纪以来变化最大的乡之一。在即将迎来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之际,记者在大雪封山之前奔赴玉麦,实地见证了这里发生的沧桑巨变,感受到了群众奔向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心。

三代人接力守边

玉麦一度很苦。因为地理气候特殊,这里长不出青稞,粮食要翻越5000多米的日拉山从外面运。“过去,每年11月到来年五六月,大雪封山,乡民进出只能靠双脚。如果不赶在冬季来临前将粮食驮进山,漫长冬季只能挨饿。”玉麦乡乡长胡学民说。

1962年玉麦成立人民公社,那时只有三户人家。考虑到条件艰苦,政府后来将他们搬到条件更好的地方,但公社负责人桑杰曲巴带领一家人留了下来。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玉麦只有桑杰曲巴和他的两个女儿卓嘎、央宗居住。

虽然只有三个人,但仪式一点不能少。每次从县里开会回来,桑杰曲巴都会把两个女儿从放牧点叫回家,郑重传达会议精神,老人还手工缝制了一面五星红旗,三个人举行升旗仪式。

“阿爸指着‘国旗’说,这就是国家,有国才有家。”姐姐卓嘎说。五星红旗在天空飘扬,国家的概念也在卓嘎、央宗姐妹俩心中扎了根。姐妹俩明白了,住在这里,就是守护好国土。

为了让家里的日子好过些,卓嘎姐妹俩每天凌晨四五点就要起床,放牧、挤奶、做酥油和奶渣,一直忙到很晚。到了夏季,为了照顾牲畜,姐妹俩在放牧点一呆又是一整季。

桑杰曲巴老人去世后,守边的重任落在了姐妹俩身上。“每次赶着牲畜出山,最快也要一天,遇到风雪天还有生命危险。”妹妹央宗回忆说,“我们也想过离开。但阿爸临终时说,如果我们走了,谁来守护这片土地呢?特别累的时候,一想到阿爸的嘱托,就又咬咬牙坚持了下来。”

全国人民没有忘记为国守边的这家人。早在上世纪末,桑杰曲巴老人带领卓嘎、央宗姐妹俩守边的事迹,经媒体报道后,就感动了全国人民。向两姐妹表达敬慕之情的信件,像玉麦日拉山上的雪花一样,飘向这个偏僻村庄,足足装了两麻袋。

2018年,中央宣传部授予卓嘎、央宗姐妹俩“时代楷模”称号。如今,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大学毕业后,回到了玉麦,成了一名公务员。索朗顿珠是玉麦乡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本来有机会在内地工作,但出于对这片土地的责任和热爱,他回到玉麦乡。

“小时候,外公就带我一起上山巡逻,教我‘像战士一样守护家园’。”索朗顿珠说,“我会一直守在这里。”

“第一次从家坐车回校,开心”

直到现在,玉麦乡党支部书记达娃还清晰记得刚上任时的情景。

2011年,达娃到玉麦担任乡长,送他上任的车还没到山顶,就被厚厚的积雪堵住了道路,他只能徒步四五个小时到乡里。“全乡只有一条土路,走一趟下来鞋子裤脚全是泥巴,两眼望去全是牛粪。”达娃说,“想到小卖部买点吃的,却发现除了打火机,所有东西都卖光了。”

如今,通往玉麦的路越修越宽,紧急情况下还有专门的设备保障道路畅通。记者进入玉麦途中,不时看到机械车辆轰鸣前行,挖掘机来来往往,正在将路基拓宽砸实。

“正在修建的新公路,选址绕过了容易发生雪崩的地段,以后封山时间会大幅缩短,甚至可能没有封山。”乡党支部副书记、人大主席索朗杰布说,“玉麦人就要告别冬天靠脚翻山的历史了。”

乡民白玛江才在外上学的儿子贡久旦巴,2018年初第一次坐车回校,他兴奋地在微信朋友圈写道,“这十几年的寒假,第一次从家坐车回校。开心!”

路的变化只是玉麦飞速发展的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一一变成现实:家家户户通了wifi,家庭旅馆和小卖部能用微信支付;供电设备不断升级,玉麦人彻底告别了蜡烛和油灯照明;气象观测站和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建起来了,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新建房屋搬进住户后,玉麦人数将超百人,彻底告别“中国人口最少乡”。

2018年,玉麦乡人均收入超过6万元,远超西藏平均水平。富裕起来的玉麦人生活方式变得更加文明,一些陋习正在被抛弃。

“从前,一到冬季就在自家房前屋后放牛,到处是牛粪。”乡民那贡说,“搬到新家看到那么干净,才觉得过去卫生实在是太差了。”

那贡说的新家,是2018年10月底玉麦群众集中搬迁住进的新房。玉麦近年建起了边境小康示范村,村民个人集资加上政府补贴,玉麦人搬出了传统土木结构的旧房子,住进了新型材质的新房。

搬到新家后,按照乡里统一要求,每家每户将牲畜集中到玉麦河下游不远处放养,居住环境变得干净整洁。“我们家二楼更干净。”在炉火前,那贡得意地说,“家里有50多头牛,一年收入超过15万元,将来把二楼租出去,收入还会更高。”

卓嘎看到新房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在外上学的三个孩子打电话,描绘新家的样子“,以前特别担心孩子们回家住不好,现在特别期盼孩子们早点回来。”

“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根据安排,玉麦将有更多人搬来居住。过上好日子的玉麦人始终牢记党中央恩情。搬家时,正在北京的卓嘎,与爱人巴桑通电话,叮嘱他一定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

记者在她家采访时,巴桑和村里的一些壮劳力正在山上,帮即将搬来的新邻居砍柴生火。附近的村民对乡里发生的变化如数家珍。

“以前我家虽然也是两层小楼,上面做家庭旅馆,下面开饭馆,但不通自来水,上厕所、洗菜都得到外面。”乡民卓玛拉宗说。

乡里动员大家拆老屋盖新房时,卓玛拉宗痛快答应了,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家。“现在通了自来水,环境卫生整洁了,客人越来越多。”卓玛拉宗说。开业十多天,家里的旅馆就住进了20多人,加上楼下小卖部的收入,纯收入达5000多元。

“现在政策那么好,只要愿意出力气,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刚刚从乡外拉回床和被子的次仁曲杰,正盘算着扩大自家家庭旅馆的规模,“新公路修好后,跑运输更方便。乡里正在规划的旅游点建成后,游客会越来越多,家庭旅馆收入也会增加!”

74岁的老人次旺一家刚刚搬来玉麦。住进烧起炉火的新家,“有这么好的政策,住进了这么好的房子,还有这么多的好邻居,我觉得生活在天堂。”次旺说。

猜你喜欢

新家姐妹俩
雪夜企鹅村
远方的新家 马传经 油画 150cm x 200cm 2020年
小雨点找新家
姐妹俩
毕节留守儿童的新家
捡来的童年:两姐妹捡废品挣学费
小鸟的新家
大瓜的新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