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卓嘎家是玉麦,国是中国

2021-08-24

今古传奇·人物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姐妹俩国旗

“三人乡”的国土守卫者“阿爸说,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于是我们姐妹俩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

卓嘎(1961- ),藏族,西藏隆子人,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西藏山南隆子县玉麦乡牧民。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时代楷模”等称号。2018年当选“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21年6月29日荣获“七一勋章”。

“习近平总书记,您好!我是玉麦乡的卓嘎。”2018年3月,带着学会的第一句汉语,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玉麦乡牧民卓嘎走进了人民大会堂。卓嘎没想到,习近平一眼就认出了她。

3年后,同样是在人民大会堂,习近平为卓嘎颁授“七一勋章”。他谆谆叮嘱:“保持共产党人艰苦朴素、公而忘私的光荣传统。”

“我还能走,我还年轻,我党龄才25年,共产党人永远年轻”

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恰拉山和日拉山,雪线之下的牧场和原始森林包围的山谷深处,有一个小小的村落——西藏山南隆子县玉麦乡。

在村庄不远处的山坡上,红色的汉藏双语标语“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卓嘎又赶着牛群上山了。放牧条件艰苦、风餐露宿,卓嘎却乐此不疲:“放牧就是巡边,隔段时间不去走走,心里不踏实!”

卓嘎60岁了,这两年,因患上慢性病,她瘦了五六公斤,步履也有些蹒跚,可她的笑容依旧灿烂:“我还能走,我还年轻,我党龄才25年,共产党人永远年轻!”

1996年7月,在入党介绍人、时任玉麦乡人大主席索朗顿珠的带领下,卓嘎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从此,玉麦有了乡党支部。

也是那一年,玉麦乡回迁了两户人家,结束了长达34年的“三人乡”历史。

玉麦曾被称为“中国人口最少乡”。历史上,玉麦人口最多时有20多户、300多人。随着西藏和平解放,实行民主改革,高原各地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人不堪忍受玉麦的闭塞和生活的艰苦,陆续迁出。长达34年里,只有卓嘎、央宗和她们的父亲桑杰曲巴3个人生活在那里,父亲是退休的乡长,卓嘎是新任乡长,央宗是唯一的乡民。一栋房子,既是乡政府,也是他们的家。

父亲走了4天的路,向解放军报信,解放军来赶走了外军

玉麦自然环境恶劣,每一粒粮食都需要从山外运回,每一次都要花十几天赶着牦牛穿越沼泽遍布的原始森林,攀爬冰塔林立的悬崖峭壁,翻越3座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每一次巡边,都是一场冒险,记不清有多少次被划伤、撞伤、摔伤,有多少回夜宿山洞。在364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家人用脚板丈量着边防线,配合解放军管控边塞要点。

“你们为什么不搬出玉麦,到更好的地方生活?”这样的问题,姐妹俩被一次次问起,她们也曾动过这个念头。但是,父亲的倔强和坚守,影响了姐妹俩。他说:“这是我们的土地、国家的领土。总没人去,就容易被别人侵占。”

20世纪60年代,一群印度兵把印度国旗插在了距玉麦5000多米的山头上,牧民进出玉麦沟砍伐竹子,都要接受印度兵的盘查。桑杰曲巴被惹怒了,花两天时间爬上那座雪山,拔下了印度旗。印度兵一直恐吓桑杰曲巴,但他始终没有退缩。随后,桑杰曲巴走了4天的路,向解放军报信。解放军来了,印度兵悻悻溜走。不久,桑杰曲巴带着卓嘎、央宗把家从半山腰的玉碓搬到了谷底的玉麦,向南推进了5公里。

“玉麦”在藏语中意为境域下游的圣地,也意味着这里地势偏僻、险要。党和政府曾为了改善玉麦乡群众的生活,在日拉雪山另一侧的曲松村给玉麦人盖起了新房,分了粮食和牲畜。卓嘎一家原本也搬了出去,但不久又搬回了玉麦。因为桑杰曲巴告诉家人:“这是国家的土地,我们得在这儿守着。”从此,玉麦就只剩这一家。

每年11月,玉麦的雨渐渐变成雪,越积越厚,直到来年5月,玉麦几乎与世隔绝。卓嘎回忆,一年冬天,阿妈病重,翻越雪山时间太长,阿妈去世;一年冬天,又是一次翻越雪山时,卓嘎15岁的小妹迷路,在雪地中冻死。亲人的去世曾让卓嘎、央宗姐妹央求父亲离开,但桑杰曲巴总是不应允,他说:“我们不能离开,离开会失去这片土地,这很重要。”

从此,玉麦只剩下三人,山外人把这儿叫做“三人乡”。

一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

卓嘎说:“除了放牧,我们一家人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是升国旗,父亲说,有国才有家。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父亲拿了一些布料,我和妹妹猜想,这是父亲要给自己做新衣服的。没想到,他缝制了五星红旗插到村口,还告诉我们,这是我们中国的国旗,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父亲巡边的时候,总是一路走一路插国旗。”

1988年,年老体弱的桑杰曲巴从乡长的位置上退了下来,卓嘎接了班,一干就是23年;央宗是副乡长兼妇女主任,一干也是17年。

1994年,自治区组织山南地区行署、自治区交通厅、工业电力厅等相关部门,对玉麦乡进行了历时一个多月的考察调研,精心选择了新的乡址。搬到了新的乡址,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一定的改善。然而因為极少有外人搬入玉麦,卓嘎35岁、央宗29岁时才分别成了家。

卓嘎后来回忆:“阿爸说,这里是我们的家,我们姐妹要是嫁出玉麦,那么谁来放牧守边?于是我们姐妹俩都嫁在玉麦,向阿爸发誓,一生守在玉麦。”

放牧守边,一家人走到哪里,就把国旗带到哪里。每天姐妹俩出去放牧时,会把国旗绑到树枝上。玉麦冬天积雪不断,道路不通,他们会走到离玉麦最近的地方插上国旗。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2001年,玉麦乡的第一条公路修通,当第一辆车开进来时,桑杰曲巴给这个“铁牦牛”献了哈达。不久,他没有留下任何遗憾,安详地去世了。临终时,他嘱咐家人:“你们不要因为玉麦苦,更不要因为我走了,就离开这里。这是祖辈生活的地方,更是祖国的土地,一草一木都要看好、守好。”

也是那一年,卓嘎第一次走出山南,第一次出远门,“去了毛主席故里,看了毛主席出生的地方……小时候我就听说过毛主席是一个伟人,真正到韶山以后,才知道毛主席也受了很多苦”。

“再苦再累也要守好祖国每一寸土地。”边境上卓嘎、央宗姐妹放牧的身影,告诉世界这里不是“无人之境”,领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

习近平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

卓嘎、央宗姐妹俩的坚守,换来了玉麦的“蝶变”。1995年,玉麦告别“三人乡”的历史,1999年玉麦人口突破20人,2009年突破30人。进入新世纪,玉麦乡接入国家电网,告别缺电历史;道路变得更宽了;无线网络覆盖全乡……2011年,边防派出所进驻玉麦。从那时起,军民温馨和谐,共同守护祖国的边防。

党的十八大以来,玉麦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玉麦乡通往外界的公路得到了彻底翻修,让“寸步难行”的雪季成了历史。

卓嘎说:“每年6月是玉麦最美的时候,也是玉麦游客最多的时候。我和妹妹看着玉麦一年比一年好,感到无比欣慰。和父亲当年一样,现在玉麦的巡边人员还延续着父亲当年插国旗的习惯。现在玉麦边境,每隔几公里就会有一面五星红旗在我们祖祖辈辈放牧的土地上飘扬。”

“我们要赶在十九大之前给习近平总书记写封信,报告我们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一定守好国土报党恩。”卓嘎说。2017年10月28日,习近平给卓嘎、央宗姐妹回信,肯定他们父女两代接力为国守边的行为。这封信让玉麦走入了人们的视野:

卓嘎、央宗同志:

你们好!看了来信,我很感动。在海拔3600多米、每年大雪封山半年多的边境高原上,你们父女两代人几十年如一日,默默守护着祖国的领土,这种精神令人钦佩。我向你们、向所有长期为守边固边忠诚奉献的同志,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放牧守边是职责,你们这些话说得真好。有国才能有家,没有国境的安宁,就没有万家的平安。祖国疆域上的一草一木,我们都要看好守好。希望你们继续传承爱国守边的精神,带动更多牧民群众像格桑花一样扎根在雪域边陲,做神圣国土的守护者、幸福家园的建设者。

十九大刚刚召开,党将带领各族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玉麦这个曾经的“三人乡”,一定能建成幸福、美丽的小康乡,乡亲们的日子也一定会越过越红火!

“希望所有的年轻党员能够在自己的家鄉、岗位上发挥带头作用”

央宗的儿子索朗顿珠是第一个走出玉麦乡,也是第一个回到玉麦乡的大学生。他在2017年考上了公务员,如今在玉麦乡上班。索朗顿珠说:“作为有知识的年轻人,更应义不容辞地投身家乡建设,继承前辈的精神,做新一代神圣国土守护者。”

2019年,卓嘎的女儿巴桑卓嘎大学毕业后也回到玉麦,是她自己主动回来的,因为“受到了母亲的影响”。

新生代戍边力量不断成长壮大。2020年9月,玉麦乡走出了首批新兵:适龄青年尼玛扎西和次仁旦巴,披红戴花踏上从军路。

有人问卓嘎:“有什么想对玉麦年轻党员说的吗?”

卓嘎说道:“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希望家乡有更多像父亲一样的年轻人,爱祖国、爱家乡,也希望所有的年轻党员能够在自己的家乡、岗位上发挥带头作用。”

(责编/陈小婷 责校/李剑凤、李希萌 来源/《卓嘎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曹晶瑞/文,《新京报》2021年7月5日;《卓嘎、央宗姐妹:神圣国土的守护者》,白少波/文,新华社2021年6月21日等)

猜你喜欢

姐妹俩国旗
雪夜企鹅村
国旗颂
国旗在校园里升起
姐妹俩
我和国旗合个影
递国旗风波,谁之过
尊重国旗
捡来的童年:两姐妹捡废品挣学费
国旗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