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临床研究
2019-03-17沈岚
沈岚
昆山杰齿口腔医院,江苏 昆山 215300
口腔正畸是指矫正牙齿,由于我国人口基数较大,因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而出现的错颌畸形较为多见,在治疗过程中,要想起到正畸效果,需要施加一个力使牙齿移动,但是为了避免牙齿出现过度移动,同时就需要另外施加一个反作用力使之固定,这就是支抗[1]。支抗稳定是保障矫治效果的关键,传统上采取颌间牵引、口外弓等方式形成支抗,但是效果不甚理想,还是会存在移动的情况。治疗技术在持续发展中,微型支抗技术的产生给口腔正畸带来了强大助力,此技术的应用,极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正畸技术存在的不足,极大程度上提高了治疗效果,更易被患者所接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6例经过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进行研究,所选患者诊断为双牙弓前突、牙前区III度拥挤,有口腔正畸需求,口腔情况较好,所选案例符合研究标准,此次研究开展已经征询患者意见,所有人均同意参加。126例患者中,执行非种植体强支抗的有63例,设为对照组,执行微型支抗口腔正畸的有63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男33例,女30例,年龄在25-43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4.63±5.41)岁。观察组男34例,女29例,年龄在24-4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3.82±5.73)岁。基本信息无显著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术前清洁患者口腔,使之保持干净,没有异物残留,应用洗必泰漱口,确认患者身体情况适宜,即可执行手术操作。做好消毒麻醉处理,药物使用利多卡因,随后对患者进行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纠正患者口腔内存在的牙弓不齐的情况,使用口外弓加以固定,于牙齿另一方,使用横腭杆施加反作用力,形成支抗。
观察组采取微型支抗正畸治疗,治疗前需要明确患者口腔内部情况,对其牙齿结构和周围组织状态进行评估,为之设计适当的微型种植体。手术执行前,操作流程与对照组一致,均进行口腔清理和消毒麻醉。随后即可置入微型种植体,过程注意不要损伤周围组织结构,完成后需要对效果进行分析,确认效果理想。随后应该坚持复诊,直至微型植入体取出。
在手术操作完成之后,要对患者进行相应的生活治疗,告知其采取正确的饮食方案,避免对恢复情况造成影响。
1.3 分析标准 手术成功:统计手术成功的案例,基本标准为牙齿整齐美观,口腔功能正常运作,未出现感染以及牙龈疼痛的情况。异常情况:在治疗周期内,记录口腔炎症、口腔感染、牙龈肿痛等事件的发生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P<0.05代表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成功率 根据评价标准,对照组术成功案例为46例,失败17例,成功率为73.02%,观察组手术成功案例为58例,失败5例,成功率为92.06%,观察组明显较高(χ2=7.930,P=0.005),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异常情况发生率 根据异常事件统计结果,对照组出现口腔炎症3例、口腔感染4例、牙龈肿痛6例,异常事件发生率为20.63%,观察组出现口腔炎症1例、口腔感染0例、牙龈肿痛3例,异常情况发生率为6.35%,观察组明显较低(χ2=5.508,P=0.019),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由于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进行口腔正畸,不仅能够改善面部美观程度,更有益于口腔的健康,避免出现咀嚼不利、牙齿清洁不易的情况,还可以避免相应的牙齿疾病。
传统的牙齿正畸技术应用直丝弓矫正器进行正畸,对于错颌畸形、上下唇闭合困难、牙列拥挤、颌面倾斜等情况,需要应用支抗,则采取横腭杆,腭拖等构建支抗,其结构相对较为复杂,而且稳定性不是很高,后续过程中容易出现病理性移动,若是受到外力冲击,甚至有可能导致口腔严重损伤[2,3]。其结构稳定是保障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支抗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既往使用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利用口腔内部各结构形成支抗,但是稳定性不高,患者也会有明显不适感。
微型支抗技术是采取外部置入微型种植体的方式进行治疗,相较传统技术,其稳定性和安全性都要高出很多。此技术是针对患者口腔内部情况,将适当的微型体置入,吻合度更高,但是需要注意,该操作属于入侵操作,会对牙周结构造成一定损伤,因此在操作流程中需要注意,动作轻柔,减少损伤。还需要注意后续的预防感染问题,植入体与人体契合度不是很高,极有可能发生感染,牙龈可能出现肿痛,因此在后续阶段,需要患者注意护理工作,医护人员应该做出相应的指导。
研究结果表明,在口腔正畸治疗过程中,采取微型支抗治疗,能够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具有较高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