帘漾金精浪*
——台湾手工造纸专家王国财先生访谈录
2019-03-17彪卢郁静问王国财答
陈 彪卢郁静问王国财答
1 求学与工作
陈彪(以下简称“陈”):王老师,您好.很高兴再次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见到您.
王国财(以下简称“王”):谢谢.我很高兴能应邀到文化与旅游部、教育部、人社部主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文化厅承办的第六届中国手工造纸传承人群研修班来和大家交流.十年前,我就在网上了解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手工纸研究方面所做的一些工作,因此,2013年时任中国科大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手工纸研究所所长汤书昆教授邀请我来交流,我便立即答应,这次亦是.
陈:请简单介绍您的求学、工作历程.
王:我1956年出生在台湾马祖北竿岛,1974年就读于中兴大学森林系,1978年9月到农业委员会林业试验所工作直至2009年3月退休,其中1983至1985年到台湾大学森林研究所读在职研究生.
陈:您怎么想到去读在职研究生?研究生阶段主要从事哪方面研究?
王:我服务的机构是学术研究单位,具有更高的学位,更有利于开展研究工作.研究生阶段我主要研究造纸湿端化学(造纸湿部化学)①括号内为常用语,以下同.,硕士论文题目是《纸浆纤细物与填料留存之研究》,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各种湿端化学手段,将纸浆中的纤细成分尽可能保留在抄造的纸张中.因为我是在职读研,因此有课便去上,没课就回林业试验所做实验.
2 科研历程
陈:您怎么想到从事手工纸研究?
王:我在林业试验所木材纤维系(后改称木材纤维组)工作,木材纤维系主要从事纸及相关内容的研究.我刚开始主要研究木材、竹子、稻草等如何制浆、漂白及强度测定等工作.那时,我对手工造纸完全没有概念,也没想过要从事手工造纸的研究,甚至试验所都没有手工造纸的设备.但其实在日据时代,试验所是有手工造纸设备的,后来我们在旧仓库还找到了当时用过的竹帘、帘框等.我的同事、学长黄丽炎那时经常往手工纸厂跑,比我更早接触手工造纸,是他先提议买设备研究手工造纸.1984年,我们到南投县埔里镇订制了抄纸、压榨、干燥等设备,送来后还请他们当场做了示范.但没多久,黄丽炎就离职了.
那时有朋友跟我提及很难买到好的手工纸,即使能买到,价格也很高.当时埔里的书画纸不是很理想,大陆手工纸又不能进入台湾,只能从香港买“港宣”,其实就是安徽泾县的宣纸.那时台湾一张四尺的书画纸通常10~15台币,而港宣需160~200台币.这促使我产生了自己研制手工纸的想法.
刚开始,我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宣纸、绵纸,还去裱褙(装裱)店请教,有了粗浅的概念后,便开始埋头苦做.
陈:您都做过哪些与手工纸相关的研究工作?
王:我做过的研究包括造纸材料纤维形态与化学成分分析,木材及非木材原料的制浆漂白研究,中性上胶剂(施胶剂)及造纸系统发展、纤细物(细小纤维)留存研究,手工纸保存性(耐久性)研究,泥金书写及墨色研究,高分子材料包括合成树脂、裱褙糊(装裱用糨糊)及斑石纹纸胶液应用研究及纸张涂布研究等.
陈:您最早研究的是哪种手工纸?
王:1984年,刘宣诚所长从媒体了解到我的老师、中兴大学张丰吉教授用菠萝叶(也称凤梨叶)研制了张大千用过的菠萝宣(也称中兴凤髓宣)后,觉得所里也可以尝试研究用菠萝叶造纸,同时也考虑用试验所里种的昂天莲来造纸.由于那时造纸设备还没到,我也还不太熟悉如何抄纸,因此制成两种浆料后,再送到埔里请人抄造出两种纸.
陈:之后您是怎样进一步研究的?
王:刚开始我以研制宣纸为目标,严格来说叫仿宣,因为台湾没有青檀皮,虽然有稻草,但也不是沙田稻草.我一直没有突破,也气馁过,但庆幸我仍坚持走了下去.
之后,我主要用楮皮、salago(菲律宾雁皮)、三桠、竹浆、稻草浆等陆陆续续做试验,并拿研制出来的纸请书画家试用,不过基本都没有什么反馈.这跟我的个性也有关,通常我把纸交给书画家后,就没有再追踪他们是否试用以及效果如何,因此很多纸送出去后便没有消息了.此外,书画家往往会按自己原有的习惯和风格去试用,但每种纸都有不同的特性,在书画时各有其适用的范围,而我抄造的纸数目极其有限,只能送给他们几张,有时还没试验出纸的适用范围就用完了.进一步来说,即使他们试验出来,我也没法大批量产,这是很遗憾的事情,可能也是试纸心得反馈少的一个原因.
陈:为了研究如何造出好纸,您接下来还做了哪些尝试和努力?遇到问题是如何面对和解决的?请举例谈谈.
王:我曾到台湾师大的孙云生教授家中,他拿张大千用过的一小块仿宋罗纹纸请我试做,我试了很久,但总觉有不对之处.有不少人问我做试验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说每天都会有各式各样的问题,每天都在尝试,试一阵子,若结果不理想,先搁下来,想想可能的原因,想通了再来试.
试验有时也靠运气,像我在做报告时提到的,生长在如中国北方、日本等较冷地方的楮皮,皮里的树脂成分不易在纸面形成树脂斑点.而如将日本的那须楮移植到台湾地区来种植,则很容易在纸面上形成树脂斑点.别小看这些斑点,以为它只是不吸墨而已,更严重的是劣化(老化)后会导致纸张破洞,直接影响纸的寿命.我花了一年时间才把这个问题解决.
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树脂斑点的问题以及您是如何解决的.
王:我选取了台湾熟白皮和泰国生白皮,对皮进行化学成分分析,发现树脂斑点跟楮皮化学组成密切相关,比如碱性蒸煮环境下,灰分中如含有金属离子就会与树脂酸及脂肪酸生成不溶化合物并在纤维和造纸设备上沉积,抄造的纸就会存在树脂斑点.树脂中树脂酸和脂肪酸等这些憎水性成分是树脂斑点形成的根本原因,一般的制浆方法很难将其除去.我们研究出添加树脂分散剂的方法,并选择合适的配比和组合,能够达到最佳的树脂去除率.另外蒸煮过程添加螯合剂等方法也能减轻树脂斑点.
那时我每天上午煮浆、下午洗浆,但试了很多条件,结果总不尽人意.有一次煮浆中途,烧瓶意外破裂,于是下午重新煮浆,到次日才洗浆,树脂斑点问题竟迎刃而解!那次偶然事件后,我对此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发现如在楮皮还热时就用冷水洗,则溶出的树脂因急速冷却,又会凝结回去;隔夜则可使楮皮得以缓慢冷却,而后再洗,溶出来的树脂便会随着洗浆除去.不过去除树脂也不是绝对的,经过研究,我发现树脂对纸的生熟很有影响.如完全去除了树脂,纸即使放了几十年,也完全不会发生风矾,还是和原来的纸一样生.故后来我保留极少量树脂并使之在纸里均匀分布,用于调整纸的熟度.
陈:您是何时觉得在研究之路上开始有较大的转变和突破的?
王:随着知识、技术的积累,以及观念的不断改变,不再受旧有的框架限制后,研究越来越得心应手,进展也越来越快.2001年,我研究了一年,终于成功研制出了磁青纸,当时看着研制成功的纸,内心十分激动,随后发表了研究论文,继而我又研制出大张的磁青纸.此后研制手工纸,基本可以说信手拈来.
陈:在研究手工纸的过程中,哪些人曾对您有过较大的帮助?
王:首先是之前素未谋面的日本京都和染工艺负责人栗山治夫先生.1987年,通过吉丰造纸厂董事长林龙昂先生介绍,栗山治夫先生随即邀请我去日本参访,花三周时间陪我实地走访了日本几个主要手工纸产区.数年后,栗山治夫先生又安排我去了一次.两次共参访了日本数十家手工造纸厂,这让从事手工纸研究资历尚浅的我大开眼界,对日后的造纸研究有很大助益.
其次是林龙昂先生,他请我担任吉丰造纸厂的顾问,这使得研究与生产之间,形成“研究藉生产落实、生产借研究提升”的良好互动.
再次是江兆申先生的弟子侯吉谅先生,时任未来书城总经理.农业委员会每年开记者会,各下属单位轮流介绍新的工作成果.2002年轮到我们所,所里让我发布磁青纸的研究成果,我还记得那是1月2日.侯先生看到报道后找到我,我们一拍即合,随后侯先生便开始大量试用我研制的纸,且很快就带着画作来找我,并反馈他感受到的纸张特性和优缺点,我再据此去研制新纸种,请他再试.如此一来一往长达半年,可以说某种程度上,我是被迫积极地去研制新纸种.2003年5月,我们在新城市画廊一起举办了“画品与纸品”的展览,本来按我想法,我只是提供纸给侯先生,但展览前约五个月,侯先生说纸也要展出.当时我觉得可展出的纸样不多,一是很多都是素色纸,观众不好区分;二是纸样尺寸较小,展览效果不理想.为了展览的顺利进行,我在短时间内研制出了很多加工纸,如仿明仁殿如意云纹纸、仿宋罗纹纸、洒金纸、染色纸等,展览反响很好.此后各种交流不断,如孙家勤教授、罗芳教授请我去台湾师大演讲.2004年初我又与江育民、陈宗琛、聂蕙云、吴继涛、孙翼华等人合办“书情画艺·纸尺千里——造纸、书画六人展”,展览的作品也都是用我研制的纸进行创作.值得一提的是,过去办书画展览,一般只标注书画作者、年代等信息,最多标注所用材质,但我们的展览都有纸名(如仿宋罗纹纸)和编号即造纸日期(如970105).
陈:如您所述,您研制的每种纸往往数量极其有限,当时您是否想过与一些手工纸厂合作,对若干纸进行量化生产?
王:如要请纸厂生产,我要从中与书画家、纸厂做很多沟通,但我忙着做研究,实在没有时间,尤其是快要退休时,更觉得时间不多,而想要研制的纸还很多.其实有书画家用了我的纸,觉得很好,自己拿到埔里请人生产,包括请你的朋友广兴纸寮的黄焕彰先生帮忙生产.
陈:现您在澄心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指导造纸,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纸品的量产.您是何时注册澄心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的?其业务范围如何?您是如何找到目前的合作者的?
王:澄心堂文化事业有限公司成立距今30年,原先的宗旨就是要研制高品质的手工纸,因诸多原因未能实施,现在公司以研制高级书画用手工纸及周边商品为主要营业项目.2014年经人介绍认识了池界林、潘慧真夫妇,2015年鉴于他们高度的意愿及契合的理念,遂正式指导他们研制手工纸.
3 手工造纸研究
陈:造纸原料是研究纸和造纸首先需要考虑的,您曾对手工造纸原料进行过很多分析,请您简要介绍.
王:造纸原料的确非常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手工纸的性能.如造纸用麻、皮等木质素含量较低的原料,纸张不易劣化(老化).而现代的普通报纸,用的是没有去除木质素的机械木浆,木质素含量高,木质素及其所产生的酸性物质会使纸张劣化得非常快.此外,楮皮与三桠皮相比,三桠皮的纤维较短,但更细,因此三桠皮纸比楮皮纸更细腻.特别要注意的是植物纤维原料只有良好的解纤,才能造出品相很好的纸,如未完全解纤,造出来的纸会比较粗糙.
我做了大约150种造纸纤维标本的测试分析工作,并对一些造纸原料的化学成分组成进行分析.有了大量的标本及分析结果,才好比对及判定未知的样品.
陈:您如何评价各种造纸原料?
王:每一种原料都有其特性和用途.譬如抄造纯楮皮纸,楮皮纤维强度很好,但如觉得纯楮皮纸太松或不够细腻,则可加些细、短的纤维.又如最初的宣纸,采用纯青檀皮,其吸水特性、润墨的细腻程度都比不上加入沙田稻草的宣纸.而一般稻草纤维长度才约1mm,单独抄纸非常困难甚至不可能.所以说,需要根据所抄造纸种的特性来选择原料.
陈:您将木浆用到手工造纸里,您是如何看待并使用木浆的?
王:一般人在抄造手工纸时,不太喜欢用木浆,我觉得主要是对木浆的特性不够了解,认为传统工艺不用木浆所以他也不用,以为木浆只能用于机制纸.其实各种纤维都有其长处、短处,关键是找长处,并从纸品的要求来反推如何配料.
木浆在蒸煮、漂白的过程中能有效去除木质素,漂白可到5~7段,且药品用量很少,对纤维伤害也较小;而一般生产手工纸时,多数只是一段漂白,药品用量较多,对纤维伤害也较大.商业木浆在耐久性方面,通常也优于大部分的草、竹浆.可见木浆有许多优点,但通常书画纸要考虑生熟及润墨特性,木浆亲水性高,如果木浆含量高,则不易产生风矾效果,纸会太生.有些加工纸,其生熟与原纸的关系小,用商业木浆来做纸的配料,也是不错的选择.另木浆在使用时一般与其他浆并用,单独用阔叶木浆不易成纸,针叶木浆可单独成纸,但造出的纸较粗糙.故基于此,我研制的手工纸仍是以树皮、棉、麻等为主要材料,因可通过蒸煮调整其生熟特性,配合少量草浆及竹浆等.除对照试验外,用木浆的机会还是少.
陈:您在造纸时是如何打浆的?
王:对雁皮、三桠皮,我通常会把蒸煮条件控制得刚刚好,包括药品种类与浓度、温度、蒸煮时间等,后仅用打浆机将纤维分散即可.但对楮皮,仅靠控制得当还不行,蒸煮后还需手工捶打,再用打浆机分散.总而言之,大部分时候我使用打浆机的目的多为将纤维分散及配料,根据纸所要求的强度、柔软度等来决定是否需要打浆.除了一些很特别的手工纸外,我一般不太打浆.
陈:您如何看待从纤维形态判断打浆程度?
王:在一定程度上从纤维形态可以判断打浆程度,但也有例外的情况,如麻纤维和其他纤维不同,即使没有打浆也会帚化,会有起毛的现象.因此,不能完全由纤维形态来判断打浆程度.
陈:不少人认为漂白对纸有损害,而您不太赞同.您怎么看纸的漂白?
王:一般人听到与化学相关的东西就认为不好,往往不去深入考虑其本质.漂白的确对纤维素、半纤维素有伤害,但也可有效去除木质素.
可以说如果条件控制得宜,漂白的利远大于弊.例如我用多种漂白剂对楮皮、三桠皮、稻草等浆料进行漂白,并对比其耐劣化(老化)性质.研究发现楮皮漂白浆抗干热湿热性最好,而稻草漂白浆耐光性最佳,另漂白时将p H值维持在大于11,可使得原料具有更好的耐劣化性.
卢郁静(以下简称“卢”):在纸张耐久性研究中需要利用相应测试指标反应纸张性能变化,您如何选择检测指标?
王:我们通常会视状况选择劣化评估的项目,纸张颜色及强度是我们最为关注的,强度中又以耐折力(耐折度)及撕力(撕裂度)最能反映劣化的程度.如果人力及时间许可的话,也会选择其他的评估项目.总的来说,想要做的事很多,时间总是有限,得有所取舍.
陈:您研究、研制手工纸时,重点关注纸的哪些性能?
王:首先是保存性(耐久性),纸张可保存时间越长越好;其次是好品相,我希望造出的纸能为好的书画作品加分;再次是适用性,根据不同的书画、修复等需求做相关的研究.
陈:您改良过不少中国传统书画用纸、装裱用纸和古籍修护用纸.您是如何考虑对其进行改良的?
王:其实,我都不是刻意去改良,各种纸往往都有优、缺点,希望通过研究,可保留优点或增加新的优点,同时尽可能消除缺点.改良也是从纸的保存性、品相和适用性来考虑.
陈:您在复原羊脑笺时,发现添加羊脑实际效果不佳,后改用其他材料代替.您是如何想到复原古代名纸的?古纸其原始状态和性质与现在的纸一定有所区别,甚至区别较大,您认为怎样才算是成功复原?
王:前面谈过,我最早做手工纸,想做仿宣,但因没有原料等,没有成功.随后想过复原古代的纸,其实真正复原古纸,有很多困难,即使不能100%复原,若能达到90%也是极其欣慰的.主要有三个问题需要考虑:一是复原何时的纸?如你所说,我们看到的是纸现在的状态,而不知道古纸当时的状态;二是古纸基本都在博物馆等机构,取样往往很困难;三是以现在的造纸条件和环境,完全有可能做到比古人造的纸更好.所以即使前两条件都具备,也未必需要完全按照古人的做法去造纸.例如古人在很多场合会用到明矾,我造纸则不用,而使用对纸张没有伤害的材料.在不断摸索中,我逐渐打破诸多条条框框.可以说,我是尊古而不强调遵古法,我会尽量避免使用仿古、复原等语汇,而是强调“古纸新造”的概念.
基于以上研究与理念,我研制羊脑笺时并不在意和博物馆的羊脑笺是否完全一样,是否完全按古人的方式去复原.我亦是从保存性(耐久性)、品相和适用性这三点去考虑并研制,结果令人满意.
卢:您在研制羊脑笺时,将造纸业中常用的白色颜料以添加剂的方式加入黑色颜料中,以此达到降低明度的效果.您是怎么想到添加白色颜料?
王:我在处理楮皮树脂斑点问题时,大胆地在蒸煮液中添加树脂,以毒攻毒似的,实则是为了调整树脂中各成分的比例.添加白色颜料以求降低纸张明度,有点类似前述解决树脂斑点问题的思路,反其道而行.纸张颜色的各项指标,基本上是反射光线的结果,而白色沉淀型硅土的添加,其本身结构形态,正可满足降低光反射的需求.
陈:磁青蜡笺和羊脑笺均是深色加工纸,您希望能将其明度降至20以下,深蓝色的磁青蜡笺已达到这一标准,而黑色的羊脑笺似乎还未“达标”.为什么羊脑笺难以达到理想标准?
王:一般的想法都认为本身就是黑色的羊脑笺或炭黑的明度,应该比蓝色的磁青纸更容易达到这一标准,其实不然.明度降至20以下是不易达到的,但我以此标准自我砥砺.
陈:您在研制粉蜡笺的过程中,为什么特别强调了耐光性研究?
王:像粉笺及粉蜡笺这样工艺繁复的加工纸,其价值大都因其颜色及图案描绘,若脱离了颜色则无法彰显其价值,因此有色颜料的耐光性是重要的考虑指标.
卢:您研究了光稳定剂对粉蜡笺耐光性的影响,结果发现其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反而对涂层产生明显褪色作用,出现较大色差,您觉得原因可能是?
王:很遗憾,你说的这个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释,或许你们可以进一步研究.
卢:研制斑石纹纸时,您对不同的天然胶使用不同方法溶解、稀释和保存,您是如何探索这些天然胶的制备方法的?
王:我选择斑石纹纸的黏稠性介质(胶液)通常都是从天然藻类萃取,不同来源的藻类有着不同的特性,有的溶于冷水,有的要加热溶解;同时不同的藻类含有不同的官能基(官能团),与各种颜料混合后反应不一,有时相互之间作用形成像日晕般的效果,非常漂亮,但这种效果却没有办法用工具梳刮,强行为之则产生支离破碎的图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要添加“螯合剂”把颜料的官能基钳制、隐藏起来,使它们不跟介质的官能基产生反应,才能顺利运用工具梳刮出各种纹样.反之,有些介质与颜料只能产生均匀扩散的效果,没有办法产生特别的图案,必须在颜料中添加特别离子才能与介质产生特别效果.介质与颜料的混合可以呈现出千变万化的效果,也因此造就斑石纹纸的多样性.
陈:提到胶料,您曾研究过AKD固态中性施胶剂的制备和性能,您是如何看待AKD的应用前景的?
王:中性施胶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尤其以AKD上胶时,可以用碳酸钙作填料.碳酸钙的优点很多,如白度高、成本低,这两点在机制造纸中相当重要;但在手工造纸时,这不是考虑的重点,最重要的是可以让系统保持微碱性,免除酸性系统的诸多不足.纸张在保存过程中受光、热、湿度、空气等影响,会逐渐酸化,而且速率会越来越快.中性或微碱性系统中,碳酸钙可以中和酸化过程产生的酸性物质,大大降低酸化速率,延长纸张的寿命,其效果至少五倍甚至十倍以上,这对纸质资料的保存维护极其重要.但中性施胶的技术门槛比酸性施胶高,这也是目前许多手工纸厂难以克服的问题.
卢:您对造纸过程中白水优化及废水处理等问题进行过研究,您如何想到研究水质的?
王:我研究循环白水水质优化以及废水处理等问题,一是为了探究纸张性能的影响因素,目的是为了排除不利因素以期提高纸的性能;二是生产实际有必要适应环境保护的要求,改善循环白水水质及增加循环次数,可减少造纸用水,缓解废水处理的压力.
我虽然做过些许粗浅研究,但开始从事手工造纸研究之后,几乎是全心全力的投入,没有多余的精力持续关注造纸业用水的问题.
卢:您曾在文章中提到传统生物方法尚不能在造纸领域取得相应的良好效果.您是如何看待生物方法在造纸研究中的应用前景的?
王:生物方法短期内还很难成为主流的方法,例如竹材制浆虽然有生料法,但还是很难全面应用于各种材料及各种工序之中.可以说生物方法在未来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陈:能否讲点造纸研究中碰到的趣事?
王:我研究水纹纸,最初做得不满意,就扔在垃圾桶里,第二天却惊喜地发现水纹极漂亮.又如前所述的楮皮的去树脂斑点研究,也是因为一次意外才找到解决办法.
4 研究心得与人生体会
陈:像磁青纸是您研究了一年才研制出来的,您是如何完成200多种纸的研制的?
王:造纸只是我的一部分工作,我在完成大量研究后才去造纸,以验证研究的结果,也就是说更重要的工作是研究.因为精力有限,每天工作时间也有限,而想做的事情太多,因此我都以最节约时间的方式去设计工序.很多研究的设计,都是以改进和创新工序、提升工作效率为首要目的,但这也会产生很多新的问题,我必须逐一去克服,一旦工序确立后,工作效率就会非常高.磁青纸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磁青纸研制成功后,我觉得有了很大的突破,之后研究什么纸都得心应手.而且不是所有的纸都像磁青纸那样,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去研究,有些纸的加工原理相似,举一反三,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就可以研制出各式各样的品相来.此外,我没有行政业务,客观上也使我能更专注地工作.
陈:独自研究时您是否会产生孤独感?您如何自我调节以及把握自己的工作节奏?
王:我不在乎孤独,其实抄造手工纸非常累,我身体又不太好,甚至好几次因太累而生病,但我不以为苦.我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话,不接一个电话.因为抄纸是有一定节奏的,如因接电话而耽搁,往往会在纸堆上产生各种问题,经验不足时,很难处理,以致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甚至无法继续抄下去.当然经验多了以后,就没有这种困扰了.但我已习惯在造纸时,尽量提前把其他事情安排好,避免工作被打断.我一个人在那儿安静地抄纸,感觉很自在,很适合我不爱跟人交际的个性.而且工作中不断有期待和目标,同时又可从研究的成果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陈:在您三十多年的手工造纸研究历程中,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王:很多事情都是不完美的,譬如我研制的纸,我不会要求它绝对完美,我都跟人家说我的纸是小有缺点的好纸.
陈:对于您的众多研究成果及所掌握的技术,您考虑如何将其传承下去?
王:你2013年问我这问题时便触动了我,我此前都没考虑过传承的问题.我一直没觉得自己重要,若把时间尺度放大,一个人在社会上哪怕再显赫,走了就走了.回想我做研究时,因严重缺乏资料,只能自己摸索,吃过很多苦,因此不希望以后的人再如我这般艰难.好在许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有论文发表,可供有需要的人参考.如有合适的途径,我也愿意把研究成果传承下去.但当时在台湾,我感觉基本上没什么人愿意传承手工造纸技艺,而我也已退休,很难得到相关机构的支持.直到认识池界林、潘慧真夫妇后,他们强烈表达希望学习并传承此技艺.2015年起,我开始在技术上指导他们研制手工纸,目前已成功研制出数十种之多.
陈:您曾有很多次读博士的机会,但您都放弃了,您当时是如何考虑的?
王:的确,如美国北卡大学一个教授就非常希望我去,并答应给我奖学金;太太也建议我去读博士.但那时我正在研制新纸,如果去念书,就要中断新纸的研制,舍不得.同时也担心念完博士后不一定有机会再做这样自己喜欢的工作.我一直都依自己个性走,退休后,我时不时写诗,其中有两句是“宁羡鹪鹩巢一枝,不做大鹏万里想”,可以说是我心境的写照.
陈:您为何提前退休?如果不提前退休,您还可以做更多的研究,研制更多的纸.
王:我们当时是工作满25年,且满50岁就可以退休.我已经工作了31年,且家里也有些事情,就退休了.的确,如果不退休,可以做更多研究,但我对写书法也颇有兴趣,提早退休,每天可以安静地在家写字、抄书.
陈:您目前有什么抄书计划?抄书用什么纸?
王:我爱好写书法,某种程度上,那也和工作有一定关系.我退休后曾用两年的时间抄完两百多万字的《资治通鉴》.迄今为止,我已经抄了近一千万字,字数较多的还有《史记》、《苏东坡全集》等.目前正在抄八十卷本《华严经》,只剩两三卷就抄完了.接下来要在黄蘗染的古法硬黄纸上,以朱砂抄写《法华经》,字比华严经大,预计装裱成三十本册页.之后打算抄的书还很多.
早期我根据需求定制抄书用纸,然后进行简单的染色等加工处理.近两三年,主要以我所指导的澄心堂研制出来的纸来抄书,例如六十多万字的《华严经》是写在澄心堂莲台硬黄纸上.另外有磁青纸龙藏、各种深色粉笺、各色金花纸、古法藏经纸、植物染色纸、流沙笺也是我爱用的抄书用纸.色彩及图案多元的粉笺,例如金石印赏笺、如意云粉笺及梅花冰绽粉笺等则作为册页的题签、引首及跋尾,有非常好的装饰及增益作品价值的效果.
陈:非常感谢王老师,很高兴能对您进行访谈.
王:你们访谈做得很好,我很少也很不喜欢接受采访,但你们的采访我很乐意,也很高兴,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