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缓解围术期应激反应的作用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
2019-03-17宋方丽
宋方丽
徐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手术室,江苏 徐州 221000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转变,逐渐由“疾病护理”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护理模式[1],心理干预对疾病的影响逐渐受到关注,有临床学者指出[2],有效的心理干预可降低患者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促进术后康复。因此本文对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施以心理干预,分析心理干预在缓解围手术期应激反应的效果,现报到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囊括2018年4月-2019年3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74例患者,依据双盲法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37例,研究组男性19例,女18例,年龄27-58岁,平均(42.36±2.37)岁,术前ASA分级I-II级。参照组研究组男性20例,女17例,年龄25-58岁,平均(41.66±2.14)岁,术前ASA分级I-II级。患者各项资料组间比对无显著性(P>0.05)。
1.2 方法 参照组患者施以常规,即术前备皮,常规宣教等,做好术前准备。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加以心理干预,具体内容为:手术室护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向患者介绍手术相关的知识以及注意事项,提升患者对手术的认知,同时及时回复患者提出的问题,引导患者进行放松练习。
1.3 观察指标 ①记录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压收缩压情况(包含患者血压基础值、术前即刻、切皮时、切片30 min后以及术后)。②记录患者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情况、下床时间以及排气时间。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Mean±SD)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阶段舒张压情况 其中基础值参照组92.64±5.82 mmHg,研究组为93.17±5.91 mmHg,(t=0.389,P=0.699);术前即刻参照组112.64±6.22 mmHg,研究组为91.31±5.31 mmHg,(t=15.865,P=0.000);切皮时参照组109.35±6.38 mmHg,研究组为87.36±5.18 mmHg,(t=16.276,P=0.000);切片30 min后参照组102.36±5.82 mmHg,研究组为86.36±4.43 mmHg,(t=13.306,P=0.000);术后参照组102.47±5.59 mmHg,研究组87.25±4.37 mmHg,(t=13.048,P=0.000)。研究组各时段的舒张压情况均比参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患者术后恢复状况 参照组镇痛药的使用率为19(51.35%),研究组为8(21.62%),(χ2=19.071,P=0.000);术后排气时间参照组41.36±3.49 h,研究组35.16±3.15 h,(t=8.022,P=0.000);术后下床时间参照组38.16±4.56 h,研究组29.67±6.17 h,(t=6.731,P=0.000)。研究组患者使用镇痛药药物的人数更少,且术后排气、下床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应激反应是因人体受到强烈的刺激而产生的以交感神经与丘脑下部-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功能加强为主要特征的非特异性防御反应[3]。应激是心理因素与疾病连续的重要环节[4]。患者恐慌的情况可减低痛阀耐受力,从而在术中和术后出现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本文在术前为患者提供疾病的相关知识以及手术的注意事项等、及时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以及引导患者加以松弛训练等心理干预,从而调整患者术前不良情绪水平。实验结果可知,研究组各时段的舒张压情况均比参照组低,使用镇痛药药物的人数更少,且术后排气、下床时间相较于参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了心理干预有效降低患者术前应激反应,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
总而言之,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患者恐慌等负面情绪,降低应激反应水平,从而增强患者术后对疼痛的耐受力,促进患者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