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2019-03-17冼雪明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责任感精神传统

冼雪明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925)

一、传统文化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以创业带动就业”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为呼应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目前各个高校都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旨在为国家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及素质的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也是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方向。由此可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和学习、继承传统文化都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方针和政策。

创新创业教育应注重意识、人格、能力、思维的塑造,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遇到的不少问题恰恰是学生创新素养欠缺的问题。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一种纯知识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种人文品格教育,重视塑造人的精神,将学与做、求知与修行合二为一,将创新创业教育从“外需”转向“内需”,这就恰恰应和了创新创业教育为一种创新素质教育的理念,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肥沃的精神养分。[1]

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了先人们的无限智慧和人生体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从中受到各种启发。探讨传统文化中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理念,可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有益的帮助。[2]

二、传统文化与创新创业教育关系

(一)传统文化的革新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创新意识和变革精神由来已久。《尚书引义·太甲》曰“新故相推,日生不滞。”[3]“天地之大德曰生”。[4]又有“天地之化,自然生生不穷”。[5]“生”指的是自然变化,宇宙流动,不停创新的过程。这些都说明在我国的传统文化意识中,认为新旧交替,发展变化是自然的规律,正是由于生命的不断更替,才会有自然界的生生不息,时代的车轮才能不断前进。

既然革新是自然界和人类发展的规律,那么《周易·系辞》教导我们要遵循这种规律。“日新之谓盛德”,[6]读书人要保有一种不停自我革新的精神。“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7]并告诫我们“不日新者必日退”。[8]

同时,《周易·系辞》曰:“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9]又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10]在面临不能发展的局面时,必须改变现状,进行变革和革命。

由此可见,“日新”和“变通”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革新精神的体现。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显示出重视创新,锐意改革,与时俱进的精神,推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例如大禹治水,用“导”代替“堵”,解决了洪水问题;秦始皇统一文字、度量衡,促进了国家的统一发展;还有管仲变法,商鞅变法等,无不通过改革,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地动仪、活字印刷、造纸术等技术发明,无不体现了我们古代人民的创造性。由此可见,创新和变革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现代创新创业的改革浪潮下,我们需要的是继承这种优良的传统,发掘其内涵和外延,为当前的高校教育所用,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所用。

(二)传统文化的人才品质素养

中华文化讲的是“人”学,它强调个人的品德修养,重视人的精神塑造,将做事与做人结合,在求知的过程中完善德行的修养。同时认为,德行的修为又会反过来促进个人事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人的社会价值。我国传统文化中有不少优秀的品德对我们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启发意义。

第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社会责任感。

我国的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从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屈原《离骚》),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再到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无论是为官者还是平民,大丈夫还是小女人,都体现出强烈的“忧天下”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渴望做出一番贡献。这些精神都可以激发现代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激励他们努力向上,为国家创出一番事业。教育部明确提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责任感是一份有价值的事业的灵魂,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最终是要鼓励他们发展正向的,于社会有益的事业。没有社会责任感,为了挣钱不顾人民利益,最终也会被社会所唾弃。三鹿的毒奶粉事件,还有最近的长生生物假疫苗事件,都是为了挣钱罔顾消费者利益,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体现,其产生的社会后果也是极其恶劣的。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要以此为鉴,强调责任意识,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价值。

第二,“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1]的坚定志向。

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2]孔子活到老,学到老,一生都自强不息,勤勉刻苦。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13]孟子告诫人们要有所成就,必先吃常人不能吃之苦。荀子又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14]要取得成功,就要有“三军不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5]的坚定志向。天下之事,没有不劳而获,大学生想要创新、创业成功,就需要刻苦学习,磨炼心志,刚毅坚定,要有一股持之以恒的韧劲。

第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辩证精神。

成功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可能会有“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李白《行路难·其一》)的困惑。遇到挫折如何面对,如何调适才是能否走到最后,能否成功的关键。老子告诫我们“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老子《道德经》),福祸是会互相转化的,坏事也可能引来好的结果。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孟子·告子下》)。好的环境,贪图舒适,却不思进取,可能会成为成功的绊脚石。而严峻的环境催生出奋进的勇气,也会确立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于是我们要“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坚持在逆境中不放弃,就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会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的一天。

第四,“厚德载物”的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

《易传·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16]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7]明朝方孝孺《复郑好义书》:“所贵乎君子者以能兼容并蓄,使才智者有以自见,而愚不肖者有以自全。”[18]林则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出自林则徐任两广总督时在总督府衙题书的堂联)。这里提倡的都是一种博采众长的会通精神。中华文化具有博大的胸怀,它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更新,熔为一炉,再创造出自己的特色。这种文化特色,正是中华文化绵延千年而不绝的密码。魏晋玄学融合了儒家和道家学说,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融合中华传统文化,清朝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等都是典型例子。大学生也应该具有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精神,将中西文化,前人成果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出新的成果。

(三)传统文化的创新能力培养

从人的发展来看,要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必须具备创新能力。我国传统文化认为,要具备创新能力首先要有“自觉精神”和“怀疑精神”。

第一,“慎独”的高度自觉精神。

《礼记·大学》:“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19]意为: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不要自己欺骗自己。“慎独”是我国儒家学说中的自我修身方式。在“人所不知,一人独处”的情景下能高度自觉。古代知识分子“十年寒窗无人问”,必须经过多载苦读,才有可能取得功名。在这种情况下,能有高度自觉精神,耐得住寂寞,坚守得住简单清贫的生活,才有可能“一举成名天下知”。放之今天也是同样的道理,大学生要想有所建树,“慎独”是其必需的一种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要有自律精神,要勇于做成功路上的独行者。往往这种坚持,最后会换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刘禹锡《杂曲歌辞·浪淘沙》)。

第二,“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怀疑精神。

孟子在《尽心·章句下》提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20]这里指出一种读书方法,就是要善于独立思考问题,不要盲从和迷信权威,要有怀疑精神。宋人张载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21]李贽曰:“学人不疑,是谓大病。唯其疑而屡破,故破疑即是悟。”[22]这里提倡的是学习要有怀疑精神,怀疑才能进步及有新发现。学习不应只是知识的积累和继承,更重要的是创新和超越。怀疑精神是探索的动力,创新的前提,也是引领我们去学习的向导。要具备创新能力,就要有怀疑精神,具有批判性思维,通过质疑和探索不断地形成自己的判断,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产生新的研究成果。

三、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

(一)传统文化下创新创业的实践方法

第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团队合作精神。

战国时,兵家著作《尉缭子》中提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3]要打胜仗,“人和”是关键因素。“人和”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要“众人团结一致”。《周易·系辞》也提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24]荀况也说“上下一心,三军同力,名声足以暴炙之,威强足以捶笞之”。[25]可见,我国传统文化是非常重视“团结合力”这个因素的。对于大学生教育,我国也早就提出“要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及合作精神”。而目前应试教育的结果往往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大学生普遍表现出团队合作精神的欠缺。团队合作能力又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学科知识的多样化使得单靠个人难以应对复杂的问题。要想取得成功,就要集众人智慧,形成“人和”的合力。因此,大学生要创业成功,在实践中就必须要重视团队合作精神。

第二,“言必信,行必果”的诚实守信精神。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26]又曰:“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27]提倡君子要以诚为贵。在这里,古人把“诚实”这一品德看得很重要,把它看作立身的最基本原则,甚至认为没有诚实,便失去了为人的意义。对内,要“内诚以心”;对外,要“外信于人”。诚是内心保持诚实,信是对外要守信,表现为内外一统,言行一致的处世品德。孔子认为与朋友交往要“言而有信”,汉初的季布因为“千金一诺”而流芳百世。“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的信念体现出了古人对诚信这一品德的高度信仰。

当今社会,许多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自我,言而无信,急功近利,从假名牌到“毒大米”“地沟油”,这些都是把“利”凌驾于“义”之上,是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体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社会栋梁,因此,在大学生教育中,诚信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诚信不单是个人立身之本,也是企业、民族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我们都推崇“同仁堂”“王老吉”这些百年品牌,原因无非是这些企业在消费者心目中铸下了“诚信”的金字招牌,获得了信任,从而走得更远。而曾经是中国企业五百强的三鹿集团,因为“毒奶粉”事件,信誉在消费者心目中轰然坍塌,最终企业倒闭,负责人还落得牢狱之灾。

“守诚信、崇正义”,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前社会诚信缺失成为普遍现象的今天,让“言必信,行必果”的诚信观念教育始终贯穿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中,显得尤为必要。

第三,“力行而后知之真”的“亲”践精神。

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28]在这里荀子指出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学习和认知的必然归宿。“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29]“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30]这些无不说明古代学者是非常重视“亲行”的。只有通过亲自的践行,才能验证所学的知识,也只有脚踏实地的去做,才能夯实基础。同时,实践又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强调了“知”和“行”的合一。通过亲身的经历和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事物的奥妙。“有其言,无其行,君子耻之”,对于只懂空说,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古人深以为耻。

我国大学生普遍被认为学习能力较强,但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却较弱。实践教育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可以说是不言而喻。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能力。没有实践和创新精神,就不会有现在的摩拜共享单车,也不会有现在的阿里巴巴集团和支付宝平台。这些创业成功的名人,他们在学校的时候可能不是学习能力最强的学生,但是,他们能取得巨大的成功,在于他们具有的勇于去尝试,勇于去践行,勇于去创造的品德。陶行知先生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没有行动,就没有创造。

(二)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的根本是要把人类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传承下去。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有着极高价值的哲学原理和科学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人格塑造大有裨益,也是我们进行创新精神教育和创业培养的有益思想源泉。因此,加强高校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高校要强化“以德立人”的教育理念。

长期以来,很多高校尤其是注重培养职业技能的高职院校,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却轻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学生往往知识水平不低文化素质却不高,这在走出校园走到工作岗位上通常表现为社会责任感不强,工作责任感不强,与人合作能力不强等,其负面影响不断呈现。由此,高校要把“以德立人”放在本位,不但要传授学生文化知识,更要培养其德行品格,这才是学生的立身之本。宣扬传统文化中对于培养个人优良品德的内容,尤其是“爱国”“社会责任感”“诚信”等观念,让学生走到工作岗位以后真正成为一个不但有创新精神的人,更是一个有责任感,真正有益于社会的人。

其次,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教师本身肩负着言传身教的责任,其一言一行对学生会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如果教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并自觉将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融入教学以及与学生交往当中,那么学生将会感受到传统文化魅力,受到正面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老师,如果能在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精神,在学生遇到问题和困惑的时候,适时运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去指导,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除了教师自身需要加强平时文化积累以外,学校也要提供平台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修养。同时,也要适当引进相关文史哲类专业教师,增加文化教师力量。

最后,高校要营造良好的传统文化校园氛围。

校园是大学生的主要生活环境,其文化氛围对学生的渗透可以说是无形的,日积月累的。例如,在校园的明显位置刻上富有哲理的古代名人名言,让学生时刻感受古典文化精髓;在端午、重阳、中秋等传统节日,举办具有传统文化意蕴的庆祝活动,渲染民族文化氛围,这些都具有良好的隐形教育功能。另外,“诗词大赛”“古典文化知识大赛”等都是目前深受国人喜爱的电视节目,高校也可以适当在校园内举办类似的比赛,既可以丰富学生的生活,也是对学生一次有益的传统文化洗礼。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宝藏,其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原理,对我们的立身、塑性、生活、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启发意义。同样,也能对我们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起到引领作用。我们应该从战略意义上推进大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让优良文化得以传承,在培养新时代接班人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猜你喜欢

责任感精神传统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老传统当传承
拿出精神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