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视域下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2019-03-17付翠莲

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行政人才专业

付翠莲

(温州大学 法政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有效供给和结构性改革的理念,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新思路。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市场对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间的结构性矛盾,以及“供需错位”与“供需不匹配”状况进一步凸显,亟需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给方的培养质量、以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当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文章从当前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现状出发,通过剖析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的供需矛盾,以满足“客户”——企业需求为出发点,探讨行政管理人才培养与企业用人需求如何达到协同与匹配,以最大限度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侧和企业人才需求侧的平衡。

一、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的重要性

“行政管理”是任何一个单位都需要的岗位,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对整个企业生存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企业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及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机建制致胜的法宝之一。笔者在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实地走访部分外企、私营企业以及部分国有企业,调查显示约90%以上的企业有计划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而只有10%左右的企业明确表明不招收,这说明绝大部分企业对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有需求。

企业行政管理不同于公共行政管理,它是指为保障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由企业行政组织及人员按照既定的行政渠道,采取一定的行政手段,实施的事务处理、统筹协调、服务保障管理等保证企业经营活动正常开展的带有内部公共性的企业管理活动。[1]企业行政管理工作通常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等工作。现代企业生产分工日趋专业化,企业行政管理岗位工作人员是保证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协调一致、运转有序的关键。加强现代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使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目标组织有序,对于发展市场经济及增强企业活力也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是企业科学化管理的动力和基础,需要专门的行政管理人才从事这一工作。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的神经中枢,是推动和保证企业的生产、销售、财务、技术研发等几大块业务的顺利、有效进行和相互之间协调的关键,是企业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2]但由于在企业活动运行实践过程中,由于行政管理工作不直接产生效益,不像企业中直接产生效益并容易量化考核的负责生产、销售研发的部门受到领导重视,使得企业行政管理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相对滞后,从事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的员工缺乏职业归属感,难以获得晋升机会,导致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双方职业规划矛盾突出。这既是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新挑战,也是行政管理专业人才供需双方必须着力解决的现实问题。

实际上,企业内部行政管理人才的工作范围覆盖面广,是企业内外相互交流的桥梁,在整个企业的正常运作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个企业中,行政管理专业人才的服务可以体现为对企业生产运作过程提供的保障体系、对企业市场经营提供的后勤保障支撑、对领导决策提供的配套服务等,以便使企业获得最大化的整体经济效益。[3]行政管理工作在企业中起着“润滑”的作用,行政管理人才是现代企业内部管理的协调者,必须具备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素质和知识结构。企业行政管理人才应具备“决策制定”能力,包括综合分析能力、组织咨询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择优决断能力等,同时还应有“决策实施”能力,即善于协调统筹全局、预见力、抉择力和应变力等。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具有的一般素质包括优异的政治素质、良好的个性和心理素质、强烈的创新素质。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则包括基础性知识、管理知识和技术知识等。无论从能力、素质和专业知识结构各层面,都需要和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在知识结构上形成有效对接。

二、当前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

20世纪30年代,行政管理学作为一种理论被引入到中国后行政管理学专业在我国开始兴起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学科大调整中行政管理专业终止,直到80年代初邓小平同志号召哲学社会科学要补课,在1984年,我国才恢复了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与科研。我国在1997年实行学科调整后,把原来隶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下的行政学专业(二级学科)调整为管理学科之下新增设的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并把公共行政学更名为行政管理学,目前全国约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优势是适用面宽,可以选择的工作部门范围广,党政机关和一般企事业单位都需要行政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党政机关比较对口的行业是公务员,企事业单位工作部门主要集中在人力资源管理、文秘、行政文书、行政助理、行政后勤等行政协调部门。同时,行政管理专业是一个兼具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专业,决定了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在素质培养方面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求的复合型人才。但由于行政管理专业知识范畴比较广泛,几乎管理、经济、政治、法律、财会都有涉猎,但学的都不深入,使得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出现供需结构性矛盾。

(一)高校人才培养理念与市场导向人才需求失衡

近年来,在倒逼压力下,我国从经济社会领域需求侧的投资、出口、消费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转型,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从传统偏重精英教育的理念向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转化。自1999 年实施高等教育扩招计划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如雨后春笋似的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无论是院校数量还是在校大学生数量均呈现出几何级的增长态势。随着高校扩招后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大学毕业生数量大规模增加,理论上能够直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但在实践中,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管理体制导向是“以省市本科院校为主”,作为传授知识和输出人才的供给方,学校发展定位和学生就业等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需求侧改革的思路导致了高等教育结构、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不断凸显。[4]从人才培养理念上看,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是与学术型本科和高职专科不同的新型高等教育类型,应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一是具有地方性,即立足于地方人才需求为导向,能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二是强调应用性,即能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供给侧视域下,为跟上企业快速发展的步伐,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有待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创新,转变社会偏重精英教育的传统观念,在办学理念及定位上要树立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注重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着力从人才生产线的源头出发,培养服务于地方行业结构的应用型、职业化人才。

(二)理论型的知识结构与企业应用型的人才需求的矛盾

由于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发展历史短暂、地方高校办学经验不足、师资力量有限、传统教学模式和观念深入等因素影响,导致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够成熟。[5]目前我国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普遍存在的共性缺陷是:人才培养定位模糊、方案目标不够明确,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吻合甚至相脱节,人才培养目标的泛化和边缘化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加大对行政学科的投入和建设,学生就业去向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初衷偏离较大;[6]从课程设置来看,行政管理学科虽已归入管理学门类,但由于该学科最初隶属于政治学一级学科,大部分学校至今仍延续了政治学学科偏重学术性研究的特点,所设课程政治学色彩依然浓厚,导致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学生普遍反映“理论性课程较多,操作性课程较少”,[7]重理论知识传授而轻实践能力培养,能力训练、综合素质提升方面的课程较为缺乏。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向纵深发展,大中型企业大量涌现,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大,亟需技术型和经营管理型人才。而高校传统行政管理专业的办学理念,培养出学生的知识结构显然与企业需求相脱节,企业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因此,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对复合型、应用型管理人才的需求,行政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由传统的学术型(理论型)向应用型(实务型)转变。[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中小企业大量涌现。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内部的部门逐渐增多,层级也随之增加,企业内部需要规范的机关管理和控制协调工作也日趋增多。这些企业为保证管理指令的畅通和执行力的提升,也逐渐重视对经营管理型和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企业行政管理人才需求日益增大。有研究者指出:“行政管理在企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企业的发展决策、投融资决策等提供重要的保障,而且,在企业发展方向与目标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可以及时纠正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是保证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9]但当前我国高校仍然按照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办行政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偏理论而实践性匮乏,毕业生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明显与企业需求不吻合,使得企业实际需求与高校人才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三)公共部门的就业结构目标与私人部门的企业行政需求不匹配

纵观目前我国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主要以培养国家公务员为目标,即培养能够掌握在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所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或者培养在科研院所从事学术性研究或教学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针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第三部门等公共管理部门。行政管理这个专业在日常理解中往往被人误以为该专业中含有“行政”两个字,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容易考公务员。实际上,按照《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文件规定,行政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也和其他专业学生一样,必须通过人事部门公开招考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但在公务员招考中,由于行政管理专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导致该专业毕业生非常不受待见,能够选择的岗位非常少,很多时候都只能报考“三不限”岗位(即不限专业、不限学历、不限工作年限),而这些“三不限”岗位历年都是报考人数多、竞争非常大,且就业岗位往往一般集中在乡镇和基层。全国有500多所高校开设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数目庞大,但据统计,真正在毕业后通过公开招考进入国家公务员系统的学生占比非常少,而事业单位也逢进必考,这就使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门槛逐年提高遭遇就业危机,因此,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去企业工作。笔者在浙江省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实地走访部分外企、私营企业以及部分国有企业,调查显示约90%以上的企业有计划招收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通过对这些企业内从事行政、人事工作的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管理人员的调查,发现当前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是各类企业,其中约85%的毕业生在企业单位就业,8%左右的毕业生通过公开招考考取事业单位及各类公务员,还有7%左右的学生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留学。据笔者调查,当前浙江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企业招聘的行政管理学生以本科生为主,约占58.5%,专科生约占23.5%,硕博士研究生约占18%。其中,从事的职位及所占的比例分别约为行政助理48%、行政文员16%、行政秘书23%、人力资源13%。因此,鉴于企业对行政管理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必须及时转变就业结构目标,把该专业就业取向转向私营企业或者企业类单位,进一步促进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从“公共行政”向“企业行政”转型。

三、供给侧视域下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路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向注重供给质量和扩大有效供给。针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学科发展趋向和社会治理环境的回应,须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念中寻找思路和途径,最大化地发挥高校企业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的作用,实现专业人才供给与市场需求的相匹配。

(一)构建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扩大就业面

供给侧改革不仅要求提高学生培育质量,还要求扩大有效供给,这意味着在高校教育人才培养中,必须明确把握学生培育方向,指导学生做好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为社会输送符合需求的专业人才。随着经济社会需求多元多样化向纵深发展,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或社会组织都需要拥有公共管理知识素养和技能训练的人才,而行政管理专业的实践特质,尤其需要加强职业训练的资源融入。[10]传统的开办行政管理专业的高校一直自认为是培养政府官员的“摇篮”,培养出来的学生以后主要是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11]许多学生就读该专业的初衷也是为了毕业后都能顺利走上公务员岗位。但近些年来公务员考试愈演愈烈,据统计,有些热门职业和职位平均录取比已达到9451:1和7681:1,录取率仅为0.02%。[12]而在报考环节,行政管理专业学生也受专业、基层经验、政治面貌限制,当前的行政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进入党政部门、参公的事业单位口径越来越小。[13]如此看来,有限的公务员岗位数量难以满足庞大的行政管理毕业生就业群体,这决定了必然有一大部分该专业学生转至企事业单位或其他行业就业。实际上社会和市场需求侧并非仅有进入政府部门才是唯一正途。当前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公益类事业单位剥离后向社会组织的析出,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都将给具有公共管理技能且富有服务情怀和公共精神的人才造就巨大的发展空间。绝大部分行政管理毕业生进入到企业(也包括非营利组织)工作的学生建构了一条可能从初级文秘、人事行政、行政总务、公关专员、企业社会责任 (CSR)经理到高级行政总监的不断上升的职业生涯发展路向的全图景。[14]基于当前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一、过度专业化倾向,今后应采用“公共行政+企业行政”的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使学生在掌握行政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具备公共部门行政管理和企业行政管理的相关技能,实现人才专业技能的交叉复合。[15]

(二)优化综合性课程设置,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相衔接

行政管理学科的多样化的知识背景、包罗万象的行政体系、全方位的研究对象和范围都决定了其多学科的基础和特质。当前“困扰中国行政学的核心问题,不是清晰而明确的学科边界所造成的约束或限制,而是学科边界意识淡漠和不确定所导致的学术立场不清、学科身份不明的问题”。[16]基于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实践性是行政管理专业的基本特征。[17]因此,探索制定“规定+自选”的课程教学体系,优化课程设置,设立综合性、完整性的由非跨学科课程充实的课程体系,更利于社会和市场需求相吻合。

1.培养方案采用模块制。在课程学习阶段,培养方案包括核心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题研讨课程和系列讲座课程四个模块。课程设置应体现理论教学和企业实训相结合,突出实践训练阶段相关课程。在有职业资格要求的专业领域,应尽可能地将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教育与职业资格认证紧密联系。

2.构建校院两级平台。校级教学平台的课程可以由学校统一设置,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三个部分。院级教学平台的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院级超市课程、院级实践课程四个部分。

3.开设超市自选课程。作为“自选动作”,超市自选课程可以面向全院学生开设专业选修课程。超市自选课程分为六个模块,即:政治学模块、公共管理模块、法学模块、社会工作模块、工具方法模块、创新创业模块,要求本科专业学生最低选修30个学分的课程作为毕业条件。

4.完善实践课程体系。依托于学院和本专业的实践教学平台,开设认识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企业管理案例分析实验、电子政务实验、行政演讲技巧与实践、行政管理情境模拟训练、社会治理与公益创新实战、企业管理调研实训等实践课程。

5.开发“双轨制”课程。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职业取向,分类开设“研究型”实践课程、“实用型”实践教学的“双轨制”课程供学生选修,鼓励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对于研究型人才进行课题立项,可通过调查研究和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获得实践学分;对于实用型人才进一步强化职业资格认证、开展到企业“顶岗”实习实训,可通过职业资格认证和实习单位考核情况获得实践学分。

(三)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搭建学校向社会过渡的平台

供给侧视域下应用型导向人才培育模式是在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双重教育下,借助人才培养基地,将企业实践基地纳入到教学轨道中去,结合相关课程定时开展实践,使学生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同时能够协同促进实践基地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教学循环。高校的研究方向与领域应体现区域性特色,要与当地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合作,在为他们提供科研和智力服务的同时,也获得人才协同培养的锻炼平台。[18]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合理安排实践教学环节。严格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将实践教学的“6环节”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的课时比例,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地逐一落实到位。其中,认知实习、实训安排在大学一年级或大学二年级第一学期,主要是培养学生初步认识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人民团体等单位行政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培养他们的行政理想和公共服务精神;项目实践、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大学三年级、四年级,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的专业水平和将来从事企业行政职业的综合素质。整个大学四年,使实践教学伴随理论教学同步推进,贯穿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创新认知实践模式。认知实践是实践教学的初级阶段,通常安排为期一周的时间。在创新认知实践模式探索中,本着就近安排的原则,立足当地企事业单位,由学院统一负责落实单位,组织学生下到机关或企业接触实践。在认知实习期间,聘请企业高层管理者为大学生作报告,以他们的现身说法为大学生讲授现代管理所需要的人才规格、应具备的管理技能和实践能力以及企业的机构设置、各层次的权责划分以及运转情况、企业改革的难点分析等方面的知识。

3.创新毕业实习模式。毕业实习在整个实践教学计划中是参加实践活动时间最长而又集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习的操作模式上,要有所创新和突破。一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可以实行“挂职实习”制。即根据企业实习单位岗位的实际情况,安排实习学生担任科级以下部门副职。这样,他们可以尽快投入到所在实习部门的工作运行过程,增强责任意识,成为实习单位的“主人”。二是带着研究课题参加毕业实习。学校及学院开展内容多样、涉及面广的调研课题项目,依照教师命题、学生自选的原则,让学生带着相关企业调研课题到相关企业开展毕业实习。

4.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将企业实践教学纳入全面质量管理的轨道。实践教学组织领导机构各成员要明确分工,实行工作责任制,负责对实践教学的全面领导。同时,建立质量控制的规章制度,对实践教学实施质量控制。实践教学带队教师必须与实践教学单位指导教师经常保持沟通与联系,并亲自下到企业实践教学点巡查学生的情况,征求和听取企业实习单位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意见与评价,帮助他们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总之,从供给侧改革视角出发,着手提高学生质量水平,提高毕业生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应用型导向人才已成为大势所趋。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结合现有的理论教学,优化理论课程设置,增加实践课程比例;引入企业实践型人才,实行大学课程双师教学机制;同时,以培养学生兴趣为出发点,建立各类企业人才培育基地,促进学生理论结合实践能力的提高。通过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最终促进本专业人才综合素质的提高,以期全面培养建设新时代卓越的行政管理人才。

猜你喜欢

行政人才专业
行政学人
人才云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