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绵阳)科技城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研究

2019-03-16苟清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19年35期
关键词:全民健身保障体系

苟清华

摘  要:本文运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以全民健身为背景,对科技城绵阳市全民健身保障体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绵阳市已经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形成了体育知识指导、体育条件支持、体育组织管理三位一体保障闭环,但存在健身指导员分布不均、健身圈改造工程还未完成、体育社团和体质监测受益面窄等问题。

关键词:全民健身  保障  体系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207-03

全民健身作为国家战略,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是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绵阳市实施全民健身6个5年计划,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32%,群众身体素质稳步增强,得益于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日趋完善,使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智库介入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格局更加明晰。

1  全民健身保障体系

关于“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概念,学者们说法不一。陈喜珍认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就是一个能够不断为全体国民提供体育健身的基本环境和条件,满足全体国民体育健身的基本需要,使全体国民健康体质得到明显提高的服务和保障系统[1]。本人基本赞同陈喜珍老师的观点,并根据自己的调查和理解认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是为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全民健身目标的实现,由政府、社会团体或个人共同构建的一个包括政策、资金、设施等各方面在内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由体育知识与指导系统、体育条件支持保障系统、体育组织管理系统等3个系统构成。

2  绵阳市全民健身保障体系

2.1 体育知识指导系统

体育健身的知识系统是为体育健身参与者和健身组织提供健身科学知识和宏观发展指导,避免迷失方向、得不偿失。

2.1.1 体育科学知识传播

为全面落实《绵阳市全民健身计划》,绵阳市教育体育局长期以举办讲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体育专栏、印发健身手册、电视网络推广健身方法等多种形式普及健身知识,收效显著(见表1)。

同时,绵阳市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引导群众践行“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理念,推崇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体育精神,发扬传统体育文化,支持发扬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龙舟、Qiang shalang等传统民俗体育。与农村农业体育相结合,促进健康人与残疾人体育的融合,发挥地区特色体育文化遗产的作用。树立全民健身榜样,讲述全民健身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加强体育文化交流,广泛开展“结对子、种文化”“体育下乡”等主题活动,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和增强巴蜀文化影响力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2]。

2.1.2 健康、健身指导

社会体育指导员是群众体育的骨干力量,是群众健身活动的桥梁和纽带。绵阳市采用了创新的手段和措施,在全省率先提出“开展五星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评选活动,提高了健身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截至2019年上半年,绵阳市已拥有国家级、一级、二级、三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1.9万人,位居全四川省第一,每千人市民拥有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之服务,超出了全国文明城市每千人拥有2名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标准(见表2)。

调查发现,只有35%市民希望在锻炼时有专业人员指导,但其中只有10.3%的市民健身时有专业健身指导员指导,这与绵阳市庞大的健身指导员数量形成反差。调查发现,绵阳市的健身指导员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单位,缺乏统一组织,许多指导员不能因地、因其特长真正地服务基层人民群众,造成资源闲置[2]。

2.2 体育条件支持保障系统状况

体育条件支持系统是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提供直接的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支撑。

2.2.1 体育资金投入

《体育法》第四十一条规定: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体育事业经费、体育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绵阳市实现了政府财政、彩票公益金、社会资金对全民健身的投入。

严格执行国家《体育法》的规定,市、县、区政府做到“三纳入”,其中包括全民健身经费应纳入市、县财政预算,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条件允许的地方,地方政府也安排一定比例的彩票公益金和其他金融基金,并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体育场馆和设施和支持人民健身消费通过建立特殊的投资基金对于体育场馆和设施的建设,以及政府购买服务、特许经营、和政府补贴。制定全民健身服务采购目录、措施和实施细则,提高基层健身机构和健身活动采购比例。完善转移支付方式,鼓励和引导地方政府加大对全民健身的财政投入。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全民健身基金的支持力度。落实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公众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3]。

2.2.2 场地设施

各县市政府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三五”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规划协调全民健身场所和设施建设。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覆盖全国的县、乡、村三级健身设施网络,在城市社区建设15min健身圈。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m2,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可达性。全市重点建设和完善体育场馆、游泳池等一批方便群众的体育设施,是举办省级综合性运动会的基本条件。在各县市区建设县级体育场馆和国民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覆盖率达到80%。城市社区将重点建设全民健身路径、多功能运动场和小型多样的健身设施。继续实施农村居民体育健身工程,努力实现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充分利用社会资金,规划建设城市公园和新农村,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广场等,建设健身休闲绿色道路。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完善了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制度,公开了免费、低收费的公共体育场馆的名称、具体开放时间和相关要求。政府鼓励和支持私人体育场馆通过购买服务向公众免费、低价开放。教育体育管理学校每年为近120万人提供锻煉场所。目前,绵阳市共建立2288个全民健身站(点),现每个社区拥有的全民健身站(点)达5个以上。全市195个社区已建立了晨、晚练点2310个。但调查发现,群众对场地设施的满意度只有82%,主要源于:旧住房区域疏于对体育场地的规划,新的健身圈改造工程还未完成;健身路径和设施得不到及时维护,存在安全隐患。

2.3 体育组织管理系统状况

体育组织管理系统为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的健康运转提供组织和管理保障。它主要包括:体育行政机构的组织状况、体育社会团体、国民体质监测、体育工作评估等。全国各县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地方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并将全民健身纳入地方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工程推广和评价,有效发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功能。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执行任务。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形成政府领导、部门协调、社会参与、智库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格局[4]。

2.3.1 体育行政机构

绵阳市的体育行政组织管理系统采用市教育体育局、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三级管理模式。教育体育局主管,街道办事处代表区政府对街道辖区行使管理职权,社区居委会执行、为社区居民提供体育服务,织引导社区成员开展体育教育,体育科学知识讲座等,形成具有社区特色的体育文化氛围,增强社区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5]。

2.3.2 体育社会团体

绵阳市积极发挥社会组织和团体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提供专业指导服务中的示范作用。加强体育联合会建设,鼓励各级各类、行业、团体体育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基层文化体育组织指导服务,重点扶持和发展基层体育活动社会服务组织。充分发挥网络体育组织和健身干部在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中的作用,引导、服务和规范全民健身活动。目前绵阳市的单项体育协会有20多个,包括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门球、网球、田径、保龄球、台球、跆拳道、体育舞蹈、钓鱼、艺术体操、健美操协会,汽摩、,桥牌、冬泳、青少年俱乐部联合会,信鸽、户外运动等;行业体育协会有银鹰、前卫、铁路、大中专学校体育协会,另外,老年人、残疾人、农民、学生体育协会各1个。调查发现,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的普通市民,参加体育社团活动的人数约24.7%,且60岁以上的占60.5%。出现此现象的主要这原因有:(1)绵阳市的体育协会主要分布在单位和企业中,普通没有单位的人民群众参加体育协会的机会较少;(2)老年人参加体育协会的积极性高于中青年,主要是由于老年人拥有较为充足的时间和精力。

2.3.3 国民体质监测

国家实物监测是通过抽样调查,根据国家颁布的国家实物监测指标,通过国家定期监测对这一主题的统一监测和对监测数据的分析,掌握国家物质状况的国家系统、研究。从2011年绵阳市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在九洲体育馆启动运行以来,建设和完善了一批国民体质监测站点,常态监测市民健康问题,并逐一开出运动处方。但参与监测的人群局限在主动前往站点的居民,以近郊市民为主,覆蓋面较低[6]。

2.3.4 体育工作评估

绵阳市为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积极做好全民健身统计工作,公开发布《绵阳市国民体质监测公报》《绵阳市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公报》《绵阳市体育场地普查报告》,但未能引导社区居民、群众积极参与评估,未能完全实现城市社区居民对全民健身工作效果的全面反馈。

3  结论与建议

全民健身保障体系稳定健康持久的运转,才能保障该体系功能的真正实现,并且使该体系得到不断完善和提高。绵阳市的全民健身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但需要加强健身指导员的管理,解决健身指导员分布不均匀和闲置现象;需要加快健身圈改造工程,解决旧住房区域体育场地建设不足问题;需要加强对社会团体的引导,凝聚更多的市民参与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需要加强国民健康体质监测的范围,使更多的群众受益;需要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工作的评估,提高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绵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Z].

[2] 陈喜珍.我国全民健身工程的保障体系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29(1):63-66.

[3] 马蕊.社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治理研究[J].体育学研究,2019,2(3):83-89.

[4] 徐放.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的现状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14,36(3):18-19.

[5] 王林庆.江苏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保障体系现状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5):21-22.

[6] 刘文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路径研究——以珠海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例[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6,24(6):31-34.

猜你喜欢

全民健身保障体系
仁爱至和 笃行达慧——至和教育的理念体系与实践体系构建
探讨体育产业与全民健身协同发展
推行电力物资供应链管理 促进电网应急物资保障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主体的确定与保护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与实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民健身体系的开展研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三位一体”建体系 长治久安防哮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