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游戏对幼儿体质的影响
2019-03-16夏晓璇
夏晓璇
摘 要:武术游戏将“体育游戏”与“武术”二者的特征有機结合,即以强身、修身、育人为要旨的武术元素融入体育游戏之中,对促进幼儿身心、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幼儿身心、生理发展特点,探讨武术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拟为武术游戏在幼儿体质促进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武术游戏对幼儿身体形态、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均有促进作用,幼师工作者应全面掌握幼儿各年龄段身心发展差异,提高武术技能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指导幼儿进行游戏,对传承我国武术文化、提高幼儿体质具有深远影响。
关键词:武术游戏 幼儿 体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9)12(b)-0147-02
以体育游戏为基本活动方式是幼儿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它通过激发幼儿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提高幼儿体质中有独到作用。“体育游戏”与“武术”二者的特征有机结合,将武术以强身、修身、育人为要旨的元素融入体育游戏之中,对促进幼儿身心健康、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和我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具有积极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访谈等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幼儿身心、生理发展特点,探讨武术游戏对学前儿童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拟为武术游戏在幼儿体质促进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
1.1 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
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对3~6岁幼儿体重、胸围、身体素质等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大,其可塑性在50%~70%之间[1]。学前儿童肌肉含水分较多而弹性较好,但耐力较差,因此参加体育锻炼时幼儿运动范围大,动作不能过猛,易发生疲劳,不适合长时间的武术基本功和技术动作的练习[2]。幼儿骨骼硬度小、韧性大,是下叉、下腰等柔韧性练习的最佳时期[3]。此外还表现为心肌收缩力较弱,每分输出量较成年人小;呼吸肌力量弱,呼吸表浅[2],通过增加呼吸频率适应武术游戏中短时间的运动。
1.2 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3~6岁幼儿在不同的年龄段有各自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但均表现为兴奋占优势,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在运动过程中,幼儿活泼好动,注意力难以集中,在体育游戏中出现易疲劳易恢复的特点,但幼儿较强好奇心和好胜心仍决定游戏是吸引他们的最好的运动方式。3~4岁幼儿语言能力已基本发展起来,能与他人进行较简单的交流,幼儿的动作发展已经比较自如,能够进行各种游戏活动;4~5岁幼儿在进行集体活动时能遵守规则,自己组织游戏,初步学会与他人相处;5~6岁幼儿有较强的好奇心,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等心理特点让他们更追求游戏的多样性和难度[4]。
2 武术游戏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2.1 武术游戏的概念界定
幼儿武术教育包括武术基本动作、武德教育、武术游戏、武术礼仪等内容,其中以幼儿为特定对象的武术游戏是武术游戏的一个分支,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武术精髓及运动规律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游戏形式[5]。目前对幼儿武术游戏的概念界定并不明确。马艳认为武术游戏具有武术元素且集娱乐性和规则性于一体,对发展智力和身体素质有一定的作用,是一项帮助幼儿良好性格和优秀品德形成的武术活动[6]。武术游戏是教师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创编或改编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的活动,能发挥幼儿的运动主动性和积极性,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
2.2 武术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发展的作用
幼儿时期的体质强弱决定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身体素质的发展基础,也与幼儿个人成长乃成年后的健康密切相关。幼儿阶段是身体快速发育的时期,在这个时期,身体素质相关多方面的发展与个体参与活动的形式、强度、时间及频率有着直接联系。游戏是幼儿体育活动的主体部分,在游戏结合中国传统武术技能,让幼儿在武术游戏中发展体质以及传承武术文化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活动组织形式。已经有研究报道,武术游戏具有明显改善幼儿身体素质的作用,游戏中加入一些武术跳跃动作可以有效提高幼儿的下肢力量及全身的协调性。长期武术游戏训练提高了幼儿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使其肌肉组织的兴奋性和灵活性增加,从而幼儿的反应能力得到有效改善;研究表明,幼儿通过幼儿武术游戏,意志品质得到锻炼,意志品质坚强的人,能在长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体力和智力,克服大量困难,去力求达到预定的目的,肌肉耐力素质有所上升;不同武术游戏可以发展幼儿不同的身体素质方面,梅花桩游戏及平衡比赛游戏较好地发展了幼儿的平衡能力,其原因可能在于幼儿下肢力量稳定性提高和本体感受器—神经中枢完成反射弧缩短;另外,研究表明,幼儿在经过4个月的武术游戏训练后,灵敏素质得改明显改善,分析其原因,可能与幼儿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等素质能力的综合表现有关[7]。
2.3 武术游戏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害羞、自卑、畏惧是不少独生子女存在的心理问题,因为武术其本身技击性特征可增加幼儿的自信心,特别是在游戏的吸引下,幼儿通过体验武术游戏最后成功逐渐减少自卑等心理问题,所以此时进行武术游戏是促进心理健康的最佳时期。同时游戏所独具的娱乐性,让幼儿在玩中进行武术练习,促进他们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幼儿好动、自制力不强的特点决定他们注意力容易分散、意志力薄弱。但为了使自己喜爱的武术游戏顺利进行,他们愿意主动、自愿地遵守游戏中各项规定,控制自己不稳定、随意性的行为,这有效地锻炼了幼儿在平时生活中的自我约束力[8]。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不能正确地分析对与错问题时,若教师一贯灌输武术的特点可能会激发幼儿攻击性行为,影响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
2.4 武术游戏提高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
家长的过度溺爱导致子女出现遇到难事好退缩、意志力相对薄弱、缺乏主见和团队合作精神、社会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武术游戏能渗入武术精神于心,可提高幼儿顽强拼搏的精神逐渐受到关注。行为习惯是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的。3~6岁幼儿思想可塑性较大,将富含品德教育的武术项目贯穿于游戏,如用武德故事作为游戏情节等;用简单的武术基本动作规范幼儿行为,让他们有责任感及正义感,如在游戏开始和结束时的师生问好和抱拳礼环节,向5~6岁幼儿介绍抱拳礼的含义,让幼儿在游戏中养成懂礼貌的好习惯和学会处理人际关系。
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对幼儿今后学习及工作具有深远影响。作为一项集體游戏,武术游戏在教会幼儿简单技术动作的同时让每个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当在游戏中遇到学习障碍时,游戏本身的吸引力会诱使幼儿打破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惯性,学会互帮、互助,不仅能让幼儿之间进行情感交流,还能共同完成游戏,以增加武术游戏的可持续性。如为了锻炼4~6岁幼儿的反应能力和发展下肢力量,通过“攻占营地”(在相距10m的草坪上分别放置2个标志物,两路纵队分别站在“城堡”后面。游戏开始每队派1名幼儿相向而跑,相遇时以剪子(勾手)(为)、石头(拳)和布(掌)展开“战斗”,胜者跑至对方队尾,负者返回本方队尾,依次进行,直至全队攻占对方营地)的游戏,幼儿在玩的过程中既巩固了武术基本手型,又懂得只有全队合作、齐心协力才能赢得比赛,从而促成其团队合作意识的养成。
3 在实施武术游戏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和建议
游戏最终必然有输赢,在实施武术游戏时应适当增加趣味性的竞争因素,通过游戏的胜利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享受成功的快乐;教师要不断创新游戏玩法,保持游戏的新鲜度,包括游戏形式、名称的新颖;对于5~6岁幼儿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可适当地选用具有惊险动作的游戏,以增加游戏难度和吸引力;此外,增加有音乐伴奏的情景式游戏主题也能较好地衬托出武术游戏的生动性和形象性,增加游戏的可玩度[9]。
教师在运用武术游戏时,创编或改编的游戏必须以幼儿身心发展特点为依据,紧密结合简易的武术基本动作。这要求教师要全面掌握幼儿各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差异,以完备的武术技能、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指导幼儿进行游戏,达到增强幼儿体质的目的。在武术游戏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发生攻击性行为,因此游戏当中穿插武德教育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对幼儿的不当行为及时发现并制止[3]。
4 结语
武术游戏对幼儿体质的影响利大于弊,值得广泛推广,但目前缺乏一套实质性的武术游戏指导教材和专业人才。科研工作者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编形式多样的游戏内容提高幼儿学习兴趣;此外,应加大师资培训,以点带面,培养出既全面掌握幼儿各年龄段身心发展差异,又具有完备武术技能、创新思维和灵活运用的能力来指导幼儿进行游戏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俊蓉.山西省3-6岁幼儿体质现状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
[2] 左明雪.人体解剖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3] 詹莹莹,张云龙.浅析武术游戏对幼儿身心发展的影响[J].中华武术(研究),2012(12):78-81.
[4] 陈捷,周强猛.学前儿童体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
[5] 朱安洲.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D].上海体育学院,2014.
[6] 马艳,虞定海.幼儿武术教育与文化传承[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0,34(3):92-94.
[7] 黎细凤,张云崖,王洪宇.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身体素质的影响[J].搏击.武术科学,2008(7):65-67.
[8] 郭井双,潘秀丽,汪作朋.体育游戏对3-6岁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2(2):90-93.
[9] 邓土军.幼儿武术游戏教学的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