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唱练耳中昆曲润腔的体现研究

2019-03-16林晓婧

名家名作 2019年10期
关键词:昆曲传统音乐

林晓婧

[摘要]目前,国内各大专业院校均开设音乐基础理论课程“视唱练耳”,其教学理念与内容仍以重技能轻文化内涵的西方音乐理论为主,在传统音乐逐步被重视的当下,如何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视唱练耳教学,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主要从川昆润腔的角度探討如何将传统音乐的学习融入其中,丰富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

[关  键  词]视唱练耳教学;传统音乐;川昆润腔

一、中国传统音乐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现状

纵观我国学校音乐教育发展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朝晚期。在“戊戌变法”之后,我国陆续兴办“新式学堂”,教育体制被逐渐确立与完善。在视唱练耳教学模式上,出现重“我思”轻“我能”的音乐教学认知模式。以掌握“固定唱名法”为主要教学目的,以钢琴作为唯一的教学手段, 以单纯的“音高”“节奏”的听辨训练为基本教学内容,无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体验,忽视对学生文化艺术审美素质的培养,认知与情感失调。然而音乐教育的过程不同于获知的过程,音乐是感性体验的对象,在视唱练耳教学中,重“技能”轻“内涵”,忽视人及音乐本身所具有的能动性以及音乐意义生成的途径,造成对音乐理解的封闭性。

(二)技能训练与文化传承的二重性

视唱练耳作为音乐院校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其教学目标应该具有技能训练目标和文化传承目标二重性,以音高、节奏练习为教学的基本手段,以培养学生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乐感为重要内容。要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必须从基础教育入手,用视唱练耳教学手段传承戏曲音乐、说唱音乐、民歌,这是我们始终要坚持的教学方向和目标。但仅用西洋视唱练耳教学素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适应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需求。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应该将传统音乐的丰富资源转化到教学中,努力建立“中土音乐文化乐感训练课程”教材建设理念,改变以往把“视唱练耳”教材片面理解为单纯的音乐技艺;改变中外、古今视唱比例失当,外国、现代谱例偏多,传统、民间作品少的状况。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与训练是目前中国音乐教育的新使命。

二、川剧昆腔的历史渊源与特点

(一)川昆的历史渊源

昆曲自14世纪中叶萌发以来,作为一种成熟完美的综合艺术,昆曲独特的声腔系统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对此,本人吸收川剧声腔之一“川昆”的一些演唱方式与视唱练耳相融合,期盼由此引导学生更好地认知如何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特有的风格韵味,提高学生对四川传统音乐文化立体审美感,培养学生对特性音调、音色,特殊韵味敏锐的感知力以及对中国音乐作品的分析、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与学生在音乐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仅以西方音乐教学的体系为主的现状,使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与发展,为视唱练耳学科专业音乐教育民族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川昆特点

川剧昆腔的唱腔曲牌,板式、结构和韵味,均与流行于江浙等地的昆曲无太大差异,但在实际使用中,又表现出一系列“川化”特征。如在语音上,昆曲入川近百年间,老艺人们把苏昆曲中的唱词、念白发音与四川语音密切结合,用四川语音演唱昆曲,成为巴蜀人们易于接受的“川昆”;在唱词上,川昆的剧本和唱词大都承袭于昆曲,为适应巴蜀人们对昆曲唱词的接受能力,一些剧目本在演出前会对原词作一定修改。如《思凡》词唱为“昔日有个目逢僧,救母亲临地狱门,借间灵山多少路,十万八千有余零。南无佛,阿弥陀佛”。川昆改为“昔日嫦娥貌如仙,奔广寒碧海青天,应悔当初偷灵药,落得一人受孤单。南无佛,阿弥陀佛”。唱词的变更,使曲牌也更富活力。在曲调上,在昆腔中,常见同一曲牌由于唱词发音四声不尽相同而产生曲调变化的情况,川昆系根据昆曲旋律按四川语音平仄、音调高低进行演唱,曲调随之变化。如刘成基、李文杰俱是傅三乾的传人,但在《醉隶》一剧,他们对唱腔的润腔处理各有不同。在表演和乐器伴奏上,川昆在表演上承袭了苏昆文静典雅的基本风格,如《白蛇传·金山寺》一场只用唢呐吹奏的昆腔【醉花阴】曲牌,加强了打斗场面的音乐气氛熏染,成为独特的川剧昆腔戏。

三、川昆与润腔

20世纪初期开始,随着西学东渐的影响,我国以西方为楷模建立起音乐教育体制后,逐渐放弃我国曾经使用的乐谱,如文字谱、减字谱、燕乐半字谱和工尺谱等,以及其读谱方式,大力推广西洋传来的五线谱。经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只学西方乐谱而忽视中国传统乐谱的做法,已经大大影响我国传统音乐的传承。从字面上而言,“润”字具有润饰、润色、滋润等含义。《说文解字》:“水曰润下,从水闰声,如顺切。”润腔是构成韵味、风格、流派的主要因素,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韵味的形成,很大程度取决于“润腔”的手段。汉语声调有四种: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主要由一个音节(字)内部的音高变化而成。

如川剧传统剧目《射雕》中,虽然是以弹戏的方式呈现于舞台上,激情高昂的弹戏旋律在一曲“鸟空啼雁南飞”中变得更加柔美动听,演唱者在依字行腔上要有力度之美,行腔要柔韧,噙字要噙得准,腔要行得稳。

四、视唱练耳教学中川昆润腔的“传承”方式新探

1.传统音乐的传承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调式差异

西方大小调体系确立于17世纪的欧洲,由中古调式中伊奥尼亚和爱奥尼亚调式发展而来,大小调式音乐的发展是建立在泛音列基础上形成“主、属”结构的基本和声框架。五声调式各调式音乐作品的音组织核心是三音组。不同的三音组具有不同的色彩。

(2)固定唱名法与中国传统音乐首调记谱方式相矛盾

中国的音调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旋宫的观念,《礼记》:“五音六律十二管,旋相为宫。”中国传统音乐重宫观念已深深地植根于民族的听觉习惯中。

(3)稳定音与润腔相矛盾

传统视唱练耳要求每个音音高准确,发音后不能有所游离,这样每个音唱出来都是稳定音高。而中国传统音乐则多用润腔加以修饰,经常从一个音滑向另外一个音,这个特点在传统视唱练耳中完全不能体现。

(4)节奏的问题

传统视唱练耳是有量式节奏,与中国音乐拍无定值的弹性节拍是两种不同的节奏思维方式。

2.视唱练耳课堂川昆润腔传承的新方式探究——因“乐”施教

以具有典型四川传统音乐代表性乐种及其音乐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围绕三项基本原则基础性、简明性、规范性编写,以节奏、旋律、和声、音响(实际作品)为相关四种要素,以课程训练的三大基本技能读、听、写为三个核心,将音乐技能训练与音乐理论分析相结合,使学生在对川昆形态结构、风格特征以及人文背景有所理解与掌握的同时,积累丰富的音乐语汇,促进综合音乐能力的发展,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演唱、演奏和创作的实践中去。我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带有很多独特的音腔,演唱(演奏)各地区音乐作品也不一样,西方固定唱名法并不能准确地表达我国传统音乐的韵味。由山西大学王亮教授提出的一种适用于中国传统音乐的唱名法——润腔唱名法,这是把中国传统音乐自身读谱规律与西方固定调、首调读谱结合起来,对推动中国传统音乐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以川剧《别洞观景》“白鳝仙姑”片段为例。通过对作品的聆听,先让学生进行润腔唱名法模唱曲调,这样使学生无须以固定的音演唱,使学生很容易掌握其风格特点。

通过润腔唱名法视唱后,再让学生进行带词读谱,使学生掌握作品的音准、节奏、力度以及相关的音乐内在规律,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整体的感受。

五、总结

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不单是为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也是通过研究与发展传统音乐形态,揭示人类共通的文明基因。如果一个国家的音乐文化没有了传承,这个国家将会怎样呢?仅仅满足于在世界音乐中充当西方音乐体系整体性中的“中国元素”,丧失自己音乐文化历史的整体性?国外视唱练耳教學体系进入我国那么多年,当下应该结合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元素,制定出适合我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基础理论课程(乐理、视唱练耳)体系,发展成为以“唱准谱”和“听会音”为基础,多元的视唱练耳课程。

参考文献:

[1][汉]许慎.说文解字[M].[清]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傅惜华.古典戏曲声乐论著丛编[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57.

[3]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四川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2.

[4]王亮.中国民族旋律润腔读谱方法研究[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7.

作者单位: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昆曲传统音乐
领略昆曲之美
“百戏之祖”:昆曲里的古典传承
问天
大运河畔响起昆曲声
少年力斗传统
音乐
音乐
秋夜的音乐
清明节的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