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融合·创新
2019-03-16袁红梅
袁红梅
[关 键 词]紫砂壶;提梁;如意;创新
在距今五百多年前的明朝正德年间,江苏宜兴丁蜀镇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把紫砂壶,成为紫砂壶制作的源头。早在紫砂壶诞生之前,中国在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方面已经相当成熟,茶道文化也有了系统的发展并远播海外。这些都为紫砂壶的诞生创造了必要条件,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紫砂壶艺术便乘着东风跨越时间与地域的双重限制一展雄风。
本文所关注的这件“壹提如意壶”参考借鉴了诸多传统艺术造型,具有创新意义。本文将对此壶进行“拆解”,并在分析中进行重构,在向内部文化层面逐步过渡的同时来感受紫砂壶艺术多元、开阔和包容的美学价值。
我们将此壶分为主体、结构与装饰三部分进行剖析。首先,主体部分以椭圆形为基准,肩部平直短促,壶体上部较为饱满,线条呈圆弧状,丰润而有张力,下部线条较为平缓,至底部自然与三角钉足相接,平稳而典雅。由此可以看出,壶体造型所参考的是古代香炉鼎,并力求完美还原,紫砂泥的质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古典青铜器的肃穆庄严,从而使紫砂壶身古韵素净,非常雅致,同时也能体现出紫砂圆器之珠圆玉润、端庄优雅,产生一种综合美。
壶嘴、壶把、壶盖与壶钮可称为壶的结构组成部分,它们通常根据壶身比例制成,相对壶身来说是人们更常接触的部分,因此制作时也要考虑手感。壶嘴为二弯嘴,线条曲折流动,有着较大的嘴嗉,即壶嘴根部较为粗大,横截面较大,可以增加出水时的冲击力,以便出水流畅,而适当的弧度可以保证收水时干净利落,不会形成“潴留”,保持了壶体的整洁。壶盖为球形壶盖,子母线宽厚立体,与壶身相接紧密细致。壶盖中央为桥形壶钮,壶钮两端与壶盖相接处犹如祥云,造型优美。壶盖这一部分与壶身相互交融,使香炉鼎形状完整呈现出来。
此壶无把手而是设有提梁,这一造型早在紫砂壶出现之前就已经被普遍运用了,相传是由宋朝大文豪苏东坡所开创,因此提梁造型包含一种文人雅趣,在紫砂壶出现后,提梁便也自然而然地移植到紫砂壶创作中。此壶提梁呈圆环形状,高置于壶身上方。提梁弧度优美,下方较窄而顶部较为宽大,与壶身形状相互映照。提梁两端与壶肩部紧密相连,自然而不见缝隙。提梁要保证坚固性,方能承受壶体重量,这就对提梁的结构以及与壶体的连接有着极高的要求。
此壶壶身处有线纹装饰,是象征吉祥的如意纹样。线纹以壶的中轴线为中心对称分布,上方两端卷曲对应,下方则向钉足处过渡,由此增强了壶的一体性。对称的如意纹首先在视觉上给人以舒畅之感,其次便是在文化内涵上凸显出中国吉祥文化的外化形式。由此呼应壶的艺术主题。这一线纹看似简单,但制作起来极难,线纹要一气呵成,深浅一致,如此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准,并且在人触摸时有极好的手感。
综上所述,此壶主要借鉴了传统的香炉鼎造型与提梁工艺,手工艺人运用工艺技巧巧妙地将二者融合起来,由此赋予了此壶一种创新精神。所谓“壹提”指的是提梁设计,“如意”则指壶身纹样装饰,简洁清爽的造型装饰更体现出紫砂壶的艺术表现力。全壶以红泥打造,颜色均匀,光澤柔和,砂质颗粒圆润,肌理温厚,体现出香炉鼎之高远,提梁之文雅,以及紫砂壶艺术之古雅、脱俗与深厚。我们对此壶的各个部分进行分析,找到了它们的“根”,也就找到了它生长与发展的脉络,从而更加深入地感受到此壶的艺术魅力及其他传统技艺之经典。
通过分析此壶,我们根据其命名明确了它的立意及其对传统造型的继承与发扬,感受到其创意特征与多元的美学特征。紫砂壶艺术不仅吸收其他艺术形式为己所用,也为其他传统艺术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此件“壹提如意壶”让我们看到紫砂壶工艺技巧之复杂、造型装饰元素之多样,更让我们看到一种包容的中华气度之美。
作者简介:袁红梅(1977—),女,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2015年首届“景舟杯”铜奖得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