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题画诗在中国艺术批评史中的影响

2019-03-16郭婧文

艺术科技 2019年23期
关键词:风格物象

摘 要:题画诗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基于文人的创作,表达对艺术的美的追求,展现敏锐的判断力和更高层次的价值判断。题画诗不仅仅可以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来品评,更可以作为我们对古代艺术批评的研究资料,弥补批评史的空缺部分。作为艺术批评的题画诗促使我们了解当时绘画的史料、风格和画面构图变迁,促使我们对中国古代艺术批评的内容和理论的组成有所了解,促使审美偏好流变为对独特物象、艺术风格的偏爱。这些变化构筑了中国艺术批评的各个组成部分,也进一步对其产生影响。

关键词:题画诗;艺术批评;风格;物象

题画诗作为文学与绘画紧密结合的孤例,是中国文学与艺术长时间发展后积淀的成果。当绘画、书法、诗歌以及相关所需的材质在某一时间共同达到艺术要求时,题画诗便诞生了。士人笔下的诗歌一旦与绘画相联系,就成为了一种对艺术的品评行为。中国的艺术批评史内容虽多,但是条理者甚少;作品虽多,但是原作保留者甚少;观者虽多,但是详谈体验者甚少。题画诗可以说极大地弥补了这些遗憾。

1 对绘画史的影响

首先,题画诗可以作为对史料的补充。研究题画诗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中国绘画史的缺憾,相较于图片,文字的保留容易许多。在中国绘画史的组成部分中,画家工匠由于社会阶级的限制,留下的翔实记载较少。在一些题画诗的内容中,如果仔细追究,可以很好地还原这部分人群的相关资料,丰富我国古代绘画史的组成元素。例如唐初画家曹霸的史料记载寥寥,但杜甫在《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了“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青门。……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干惟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整首诗详述了曹霸的身世、师从、履历、功勋、特色。这里的“画肉”“画骨”凸显了曹霸的创作风格,通过对其用笔和画技的描写,我们可以深刻地了解这位画家的作品特点。再如陈子昂的《山水粉图》:“山图之白云兮,若巫山之高丘。纷群翠之鸿溶,又似蓬瀛海水之周流。”这是唐代第一首反映山水的题画诗,以独立的形式使“山水”成为一种题材,其更大的价值在于打破了“中唐以前没有很正式的山水画”的立论。[1]诗的存在,为山水画的历史作了很好的证明。

其次,题画诗可以作为风格的选择。中国文人作为中国古代艺术创作的重要群体组成部分,对我国古代绘画历史走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主导了整个绘画的风格选择和审美判断。以苏轼的《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为例,苏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2]从这里可以判断出,古代诗人对优秀的绘画作品的判断标准是一种天然清新的风格。在这种风格的影响下,山水画成为了一种最有可能发展的题材。中国的绘画最初重视的是人物,之后是人物的风采神情,由此产生出的线条的变化开始适合山水的书写。在山水画成熟之后,文人们的心灵也有了最后的归属之地。如《王维吴道子画》中的“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以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可以明确看出文人对意境的推崇,就连吴道子也要甘拜下风。

最后,题画诗影响了绘画构图的变迁。唐朝之后,书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慢慢开始与绘画相容于一个平面之上,并且产生了相互应和的效果,后来随着印的加入,中国绘画“诗书画印”一体的风格形成。由于这些“外来”因素的加入,绘画有了新的布局。当一位画者完成作品的时候,因为后来势必会加入文字,所以就会预先留下一个位置,就是留白。这个位置可能是间隙、可能是天空、可能是水涧,文字的加入不会显得突兀,反而别有一番滋味可品,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虚实结合。诗词以文字的实填补了画作的虚,以情感的实填补了图像的虚。如八大山人的《八哥》,整幅画面只用了不到一半的空间画杨柳八哥,且画面只现出了八哥一半的身位,而在左半部空白处题诗一首,有效地找回了平衡,使观者获得了视觉上的审美满足。[3]书法因为是一种纯线条的艺术,所以可以彌补画作在气势上的不足。在阅读文字、观察线条走向的同时,实际上增加了绘画中本来的意境。文字的出现促进了绘画情感的表达,填补了画面的空白。

2 对批评史的影响

中国艺术批评史一直存在批评类的专著少、原理性资料寥寥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从各类文献资料或哲学思辨中探求关于艺术的思考,题画诗成为了其中重要的取材之地。

第一,题画诗是批评史内容的组成部分。就我们现在讲的中国艺术批评史来说,有很多的资料可供选择来填充史料,题画诗就是其中之一,这与中国文人地位之高有密切联系。中国历史长河中,可以品评艺术的有画家、知识分子、有审美判断能力的人等,中国自宋开始,文人往往将这几样全部占尽,加上文人社会地位之高,人们对其身份的尊重,也使得他们对艺术有一定判断,甚至可以影响中国艺术批评史。清朝的郑燮作为文人的典型代表,凭借自身的画作水准和诗歌素养,对竹子的绘画技法与效果的呈现,他要求“自然淡淡疏硫,何必重重盈亚”,这就是说,在处理竹子这一对象时,画家应该尽可能减少枝叶的创作。竹子本身所代表的意象为清高的中国文人、雅致的知识分子,这种特征与气节要求竹子的空间处理需要有大量的留白,由此形成了我们对“竹”这一创作对象评判的标准,并一直延续到现在。题画诗中不仅有画技、画理方面的思考,同时也涉及人们的心理认同。

第二,题画诗对批评理论的影响。题画诗的出现极大地弥补了艺术批评史研究理论性不足的缺陷。皇甫冉在《刘方平壁山水》中说:“墨妙无前,性生笔先。”这里就涉及作者对事物本质认识的重要性,只有对被观察对象有透彻的认识,才会在创作时对外貌了然于胸。白居易在题画诗《画竹歌》中也说:“不根而生随意生,不笋而成由笔成。”表明文艺作品的创作规律不仅仅是功底的呈现,更要“法自然”且高于自然,这些都是有关创作的基础理论。晚唐的张彦远在总结这些诗人、画家创作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了立意及“意存笔先”的理论。[4]这些无意识但已经具备理论性的诗句无疑是反思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创作的结果,成为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以看出,题画诗对中国艺术批评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这些人以敏锐的目光发现了画作之美,由此阐述了自己的判断,进而影响了后世的创作及理论的走向。因此,题画诗作为中国艺术批评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其的影响不可小觑,它影响着后世理论家的品评、后世画家的偏好、后世欣赏者的体验。

3 对批评偏好的影响

追溯中国画的历史可以发现,中国的绘画作品创作偏好一直处在一个变化的状态,这种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人的影响,并呈现在大量的题画诗中,具体表现在独特物象和艺术风格中。

首先是对独特物象的偏爱。特定的被賦予意义的事物会逐渐形成一种有固定审美偏好的物象,成为后世创作中的题材。以菊花为例,画菊名家沈周自题《题画菊》,其中有“老我爱种菊,自然宜我心”,以菊花来彰显自己高贵的品格与平和的心态,这里的菊花无疑是一种人格的写照。清代高凤翰《菊花图》中“为笑不是空翻案,人与渊明一样高”,瞻仰东晋名士的洒脱与高洁的品格。菊花这一意象经过一代代文人的描绘和喜爱之情的阐发,已经成为一种品质的象征,是一种超脱世外、无畏强权的品格的外化,进而形成了一种独有的审美偏好。

其次是对艺术风格的偏爱。题画诗将诗人历来严苛的喜恶之情表现得极为明显,由此也左右了中国艺术的审美走向。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故画者当以此意造,而鉴赏者又当以此意穷之。”规定了审美者所要经历的审美过程,而这种过程与画者应是一致的,都是要将自己的心灵安放于天地之间、翱翔于画作之上。这不仅是对创作者、作品、受众之间关系的表达,更是对最高审美判断的要求。黄庭坚的“丹青王右辖,诗句妙九州。物外常独往,人间无所求”表现的是中国文人最为追求的一种意境,即在自然中任意遨游,免受世俗的打扰。似乎只有在此类风格下,文人才能找到心的落脚点,在繁杂的尘世间找到一个超脱的隐居地,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这种情感在文人之间相互影响,备受推崇,由此形成了与贵族相对立的一种审美偏好,并且在中国历史中长期占据主要的地位。

要研究中国艺术批评史,就必须详尽地研究题画诗,只有这样才可以得出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结果。中国历史上对艺术的品评一直十分繁盛,由于不同人群的积极加入,又显得极为有趣,既有个人的魅力,又有流派的思考,彰显每个时代的独特审美。

参考文献:

[1] 徐娟.从中国山水画中的“意”看中国艺术精神[J].西江月,2013(7):310.

[2] 翁旨远,王昌景.从苏轼题画诗看文人画的文化根源[J].美术学报,2013(5):124.

[3] 赵雄贵.诗书画一体之艺术研究[D].东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17.

[4] 刘继才.中国古代题画诗略论[J].社会科学辑刊,1986(5):102.

作者简介:郭婧文(1990—),硕士研究生,山西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理论,艺术传播。

猜你喜欢

风格物象
从物象走向图像——以《自行车写生》为例谈基于视觉语言养成的儿童写生策略
物象几何——新艺美固整木展厅
如何与物象相处
非“舞”之舞
浅谈日本浮世绘设计艺术风格
解读木刻版画在动画中的运用
佛教文化旅游区植物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