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广场中的体验式互动设计
2019-03-16甄珍陈玉洁
甄珍 陈玉洁
摘 要:文化广场作为城市地域特色传播与发展的重要体现,是集地域特色展示、休闲娱乐、健身、文艺演出等于一体的重要公共空间。尤其是作为传统文化主题特色的文化广场,不仅要注重其文化特色的展示与表达,更重要的是对于游客与广场景观之间的互动构建起桥梁,让本地居民更充分地了解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让外地游客感受到传统文化给这座城市带来的魅力。本文对秧歌文化的传统和现代进行分析,将秧歌文化与广场景观设计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其文化特色,主要阐述人在秧歌文化广场上的互动需求,人与景观之间通过行为和视觉的互动关系,最后就秧歌文化广场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而形成的体验式互动设计提出个人看法,希望在此理论研究下为秧歌文化主题广场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广场;互动设计;秧歌文化
1 互动设计与秧歌文化广场的关联性
1.1 秧歌文化广场
民间秧歌与城市广场结合形成了现代化集体合作的新型互动场所,将传统的土生土长的秧歌元素运用在广场设计之中,使其脱俗求雅,焕发出现代气息。秧歌文化广场是秧歌文明的精神体现,为人们的业余生活增加了更多的色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秧歌文化广场是给人民提供娱乐的互动性休闲空间,具有多种功能、多种结构,结合大众审美文化,传统精华与现代艺术气息紧密联系,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交互设计相结合,在互动中充分体现秧歌文化的特色。将传统的文化广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新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广场,充分体现现代城市广场的魅力。
1.2 互动设计
在词语构成中,“互动”一词代表着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过程。在景观设计中,互动设计理念来自人与人之间、人与景观之间、景观与景观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需求,双方通过相互作用从而在景觀设计中展现更好的文化内涵。在秧歌广场设计中所进行的互动活动,如人与人之间的秧歌舞蹈互动、景墙与游客之间的互动是最直接的互动。人们选择合适的互动地点,是在秧歌广场设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或者说,人与人之间或者人与景之间发生某种互动关系是需要具体在某一个区域内共同实现的,并不是单方面接收信息。大部分的景观设计往往只考虑视觉传达效果,可能造成游客只能对景观留下片刻记忆,忽视了互动设计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游客只有亲身融入景观设计中,才能进一步加深对景观设计的印象,从而更好地达到景观设计的目的。要想将游客引入景观中去,就需要实现景观的互动性,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1.3 关联性
秧歌广场中的互动关系,也就是人与人的互动关系,或者是个人本身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人们对秧歌的共同爱好、共同特点等方面。通过人们本能的共性相吸实现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产生稳定的互动,不借助任何互动景观,借助人们的共同爱好,从而形成不同的休闲互动场所聚集游客,实现固定游客流量。
景观的互动包括人与景观的互动、景观与景观的互动。人与景观的互动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景观的传递交接最终实现交互。人的活动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与互动设备之间的交流上。作为秧歌主题广场,要想体现出景观的互动关系,不仅要设立团体性秧歌舞蹈平台,还要考虑散落群体的互动。景观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中起着一个媒介的作用。因此,互动设备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会有效地将人与人、人与景观联系在一起,从而产生互动作用。例如,Jen Lewin工作室所设计的交互装置《The Pool》,代替了三里屯太古里跳动的喷泉水,却照样给人带来无限快乐。这些LED Pad聚集在一起形成圆形的“池”,当LED Pad感应到重力时,就会变换出不同颜色。在人们随心所欲的踩踏中,《The Pool》的灯光不断变化,这种随机的交互体验就是《The Pool》为人们带来的最大乐趣。
在景观的节点与节点之间形成呼应,使整个广场空间形成统一。主要是对建筑、景观、功能进行合理的设计,形成不同的文化空间之间的功能互补、景色互助。通过借景、对景等设计手法实现景观之间的互动。秧歌文化广场景观作为城市地域秧歌文化的重要展示区域,必须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秧歌广场设计中要保证不同的空间的互动性,从而实现秧歌文化广场建设的意义。
2 秧歌文化主题广场的互动性与观赏性
2.1 以互动为主的秧歌文化主题广场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秧歌广场景观的需求不仅仅是基础功能区域带来的实用性和绿化上的视觉效果,更重要的是注重秧歌文化广场给体验者带来的互动体验变化,更愿意去接受肢体上与景观之间的互动。互动活动是秧歌文化广场中最重要的活动,秧歌本身属于互动活动,广场中人与人的互动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秧歌的互动性。不同的人之间的互动不同,儿童之间的互动集中体现在儿童娱乐区,通过广场设计中的娱乐装置将儿童聚集在一起,体现出广场中的活跃气氛;成人是秧歌广场互动中的主体人物,成人聚集在一起通过秧歌舞蹈进行舞蹈表演与人互动,实现秧歌广场中的主体性互动以及体现出秧歌文化广场的主题性。互动设计中除了肢体的互动外,还有视觉观赏的互动,统称为感官互动,感官互动是一种新型景观设计概念,具有自身的特色,能够帮助体验者在环境互动中形成对景观的不同感受,提供给体验者多种多样的感官体验。秧歌广场设计通过人体的感觉器官来进行一系列相应的景观设计应用,使不同的体验者对景观产生不同的感官感受,从而实现秧歌文化广场肢体的、感官的互动性。
2.2 以观赏性为主的秧歌文化主题广场
在景观设计多种感官体验中,最重要的感官体验就是视觉体验。视觉是所有感官的主导,人的视觉感官可以传达最及时的信息、最直接的感受。不同的体验者有不同的视觉需求,同时对景观的设计也需要用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功能、不同的材质组合。不同的年龄对视觉感官的需求也是不同的,秧歌文化广场主要分为儿童活动区、中年活动区、中老年活动区。
儿童活动区对色彩和功能的需求是鲜明的对比色以及带有弧度的造型设计;中年活动区则是相对开放的空间,是整个广场人数较多的区域;老年人喜静,在设计上更要注重功能空间的处理。通过颜色、造型、功能的处理将相同年龄阶段的体验者聚集在一起进行针对性的设计,满足不同年龄层次体验者的需要,实现其互动的目的。
3 秧歌广场中的体验式互动设计策略
3.1 场地选择
秧歌广场场地的选择是秧歌广场设计中最重要的部分。首先,场地需选择城市相对繁华的地段,充分体现当地城市的文化特色;其次,场地的选择尽量避免商业区,商业区人员流动量较大,秧歌广场作为群众演出的广场,游客容易聚集在一起,而商业区人员流动也相对较大,因此会造成人员和交通堵塞;广场的场地应选择相对宽阔的地方,活动范围比较大,交通便利,人员流通顺畅。秧歌广场内的功能分区选择也是广场设计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根据不同的外界区域设计不容的功能分区,不同的功能分区分布着不同的互动性装置。
秧歌文化广场最主要的互动性装置在于秧歌广场活动中心位置,将地面互动投影运用到秧歌广场中,互动越加人性化,拓展性很强,可以多人一同参加互动,而且互动效果互不搅扰。可以被无缝拼接到更大的区域,甚至是狭小的通道,不受限于投影的场所。在休息区域空间,互动性装置主要设置仿生休闲座椅、互动景墙的放置。景墙是景观中最常见的设计,好的景墙不仅可以提升项目格调,还能增加项目的记忆点,因此在休闲区域放置投石像素感应互动墙,可根据人们与景墙的近距离互动,将人们不同的动感舞姿投在景观墙上。将互动装置与灯光、微风、阳光、高科技等元素相结合,充分体现出广场景观的现代科技感,并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传统活化处理。
3.2 小品设计
文化广场想要吸引游客的注意,就必须放置具有文化特色的景观小品。除了作为一个美观的造型,一个吸引人们眼球的视觉焦点外,往往还具备很强的互动性,或是与人,或是与自然,在互动中产生无限的乐趣。它起到了连接人与景观行为活动的作用,是一种文化媒介。秧歌广场中的景观小品大致包括建筑设施、生活设施、道路设施、绿化小品。景观装置在小品中占主导,其中包括主题雕塑、景墙、艺术装置、互动座椅、路灯、垃圾箱、游戏装置等等。
景观小品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秧歌广场设计中起着点缀的作用,能够在细节中体现出广场设计的主题性。在我国景观设计中常常忽略景观小品的主题性。秧歌文化广场设计中,景观小品设计更注重其所在区域环境的历史文化以及地域特色,吸取当地现代艺术特色,采用当地的材料制作和工艺手法,将其注入传统理念中,形成具有当代艺术气息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互动装置。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多采用可再生材料,增强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实现城市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小品设计最大的特点就是以自身的外观造型以及互动形式突出整个广场的中心主题,具有强烈的主题性。另外,也有很多特性,如不确定性、衍生性、多元性等等。不同的装置会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秧歌文化主题广场小品造型包括秧歌绸带仿生组座椅设计、秧歌主题雕塑设计、秧歌文化展示架设计等等。作为一种文化主题活动元素,互动装置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成为城市广场不可或缺的主要元素。因此,不仅要造型美观,还要有一定的功能性,实现景观与人的互动,才是成功的景观小品设计。
3.3 合理的行动路线
行动路线的合理设计对广场的互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广场与街道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户外空间。行动路线要体现功能设计,将不同的功能空间用道路和铺砖的方式进行分割。游客进入空间,可以通过各条路线通往不同的景观节点,参与不同的观景体验。考虑到车辆的通行和行人的通行两个方面,行人的通行占整个文化广场的主要部分,以铺装的分隔为主。车辆通行道路一般为5~7米,设为主要道路通行,主要以消防通道为主。部分广场设计没有考虑到车辆的通行和停放,导致部分游客仅仅远观,不能亲身体会。因此,广场设计的流通性是非常重要的。
4 结语
广场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地被赋予新的现代文化意义,活化传统也将是当代文化广场设计的潮流趋势。应将秧歌文化与广场景观结合,并融入新的互动设计理念,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更丰富、更专业化的公共空间,同时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一个更深入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场所。广场景观与人的互动设计是文化广场设计的关键,有利于城市的文化传播,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在文化广场的设计中,要充分考虑人与景观之间的互动,将人的行为与景观联系在一起,满足人的外界活动各项需求体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传播、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会人,蘇延.文化广场景观设计中文化空间的互动性[J].规划与设计,2018(02).
[2] 章翔.对城市广场景观中的互动设计探讨[J].艺术科技,2013(07).
[3] 张曼姝.胶州秧歌的传统与现在——胶州秧歌的历史演变及艺术特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05-07.
[4] 林友.在“传统”与“现代”审美之间——浅谈胶州秧歌的发展走向[J].常熟理工学院报,2005(5):01-02.
[5] 李重华.对城市下沉式广场的互动性景观设计的分析[J].居舍,2018(31).
[6] 翟天然.环境行为学视阈下的互动景观设计研究[D].东南大学,2015:12-15.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青岛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管理项目“海绵工程体系下半岛蓝色经济区‘活化传统+‘文化生态景观建设研究”(QDSKL1801140)
作者简介:甄珍,山东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研究生导师、副教授。
通讯作者:陈玉洁,山东科技大学艺术设计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