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视角下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2019-03-16黄作林周莉艳
黄作林 周莉艳
摘 要:作为“巴渝十大民间艺术”之一的梁平木版年画,从诞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梁平木版年画作为民间艺术的表现形式,起源于重庆山区,并经过人民群众的不断传承与创新,在中国民间年画的文化中具有鲜明的特色,以其独特的粗犷、野俗、浑厚凝重风格,展现出重庆山区农民淳朴敦厚的气质形象。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发展。
关键词:梁平木版年画;非物质文化遗产;风格;传承;发展
梁平木版年画自诞生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这300多年间,梁平木版年画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传承,但经历衰败与市场经济的冲击后,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举步维艰。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人民和政府越来越注意对它的保护,也采用了多种方式来维护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1 梁平木版年画的起源与发展
梁平木版年画旧时称屏锦门神,起源于明代时期,起源地屏锦于康熙11年间更名为兴屏市,并且在这段时间商业得到了巨大发展,铺房林立,整体呈东高西低之势,依山近水犹如行船,更有百里竹海、明月湖等著名风景区。除商业繁荣、风景优美外,当地民风淳朴,人杰地灵,物产丰富,是一个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村镇,其丰厚的自然文化底蕴是梁平木版年画发展的沃土。除此之外,梁平地区在几千年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中,逐渐吸收融合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及中原文化,更是对年画的绘画题材与风格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明代时期,重庆市梁平区屏锦镇出现最初印刷红纸的刷房,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婚丧嫁娶风俗需求,刷房会在红纸上用墨印制简单的神灵图案,这就是梁平木版年画最初的表现形式。在清代康熙、雍正时期,梁平木版年画开始进入发达阶段。据梁平当地的年画手艺人回忆,最早把梁平木版年画进行销售的是一家由张裕华的先祖创办的“元兴号”。[1]除在本地销售外,木版年画更是早在康熙年间就已远销沙市、宜昌、武汉、汉中、贵阳等地,受众广泛,颇受人民群众喜爱。在清乾隆时期,年画业成立“梅葛会”,修建“梅葛庙”,这更是为梁平木版年画的长远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平木版年画更是走上了世界舞台,被苏联、美国、法国等各国博物馆收藏。但随着历史变革,在经历了“四清”“文革”等多次运动后,梁平木版年画这一独特而鲜明的民间艺术几近灭绝。在文化政策得到调整后,梁平木版年画才得以重新焕发生机,作为民间艺术遗产被逐步保护起来,并于2006年5月20日正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梁平木版年画的制作与风格
梁平木版年画分为水货、托货、清章、花笺四大类,主要采用的是梁平本地百里槽生产的白夹竹手工纸,经过蒸制、刷矾、刷胶等多重工序,纸张更加坚韧,并辅以多种矿植物染料着色。在刻板方面,刻板师用的是梨木板和打磨细腻的糯米浆,等糯米浆在梨木板上冷却凝固后,将绘画稿纸的图样雕刻上去,组成年画的套版。印至纸张上后,由画工进行着色,完成年画制作。
在处理手法上,梁平木版年画也与其他年画制作工艺不同,没有大面积彩绘,而是以木版套印为主,只在局部描彩,[2]而且画师在画人物底稿时,会将人物眼瞳距缩短。这样的改变会使人物看上去炯炯有神,能强化人物的威武形象,也与年画的寓意所求相符合。在线稿与着色方面,会在面部绘上大面积的黑色块,并在面部边缘勾勒平行墨线,增强了人物面部的立体感,还会在面颊处抹上两道红印,使得面部与躯体的对比更加鲜明,令人叹为观止。
3 梁平木版年画的困境
“如同所有民间艺术一样,梁平年画从萌芽到发展,再到鼎盛,总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梁平木版年画的黄金时代过后,也开始慢慢面临萧条。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硝烟四起,在人民食不饱腹的状态下,年画的销售也迎来了断崖式下跌。到后来的解放战争时期,传统木版年画行业因为现代印刷工艺的冲击,更是摇摇欲坠,各大作坊相继停产。再到“四清”及“文革”时期,木版年画行业更是遭到了灭顶之灾,大多数的木版画板被焚毁,最后留存下来的梁平木板年画画板仅有数块。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开始重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着手保护老一辈流传下来的精神遗产,梁平地区的年画艺人开始恢复梁平木版年画的工作,但由于材料、传统工具和传统技术的缺乏,恢复工作进程缓慢。而在年画恢复工作并不顺利的时期,市场经济的冲击,社会结构的变更,外国文化的侵袭,受众群体的缩小,更使得梁平木版年画缺少了传承与创新的动力。除此之外,现代印刷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的欣赏水平也发生了改变,不再满足于传统印刷工艺展现的单调色彩,拥有传统工艺技术的艺人不得不另谋他路。人才的流失、市场的缩减、成本的提高,使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更加艰辛。
4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梁平木板年画
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历史进程中,由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和智慧组成的精神财富。非物質文化遗产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与社会发展、变革息息相关,与人民群众共同进步。只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神财富才能促进人民的创新、创造,而这种精神财富也在这一进程中被人民更加接受与认同。由于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也同样开始产生交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注重本民族独特传统文化与独特精神财富的保护、继承与发展。
梁平木版年画植根于重庆山区,是山区人民在一代代的生产和活动中创造而来的,凝聚了山区人民的智慧与汗水,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气息。而作为民族文化重要载体的梁平木版年画,在前期战乱和后期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面临巨大的困境。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精神世界的发展,而作为世代精神财富载体的民间工艺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其中就有梁平木版年画。2006年5月20日,梁平木版年画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5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梁平木板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梁平木版年画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木版年画最重要的传承途径就是传承人,无论是何文化,只有继承了之后才能更好地发展。“根据梁平木版年画实际特点,传承人包括当地年画艺人,也包括具备研究性的專业人才,还有当地政府的群体保护行为,形式多样。”当下,懂得梁平木版年画的传承人已经逐步走入老年,迫切需要新生力量的加入,只有掌握了年画制作的传统手工艺,年画行业才能得以延续。因此,梁平县政府也积极宣传,招募年轻血液加入年画制作行业中,争取使这一传统手工艺不断根。除传承人外,梁平县文化局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开始收集木版年画的画板和作品,收集年画画板不仅对画板进行更好的收藏保护,还能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到传统工艺的制作手法,也正因为收集工作的进行,梁平木版年画的画板才得到有效传承。2007年,为了木版年画的传承,梁平县政府成立了年画资料室,整理、修复收集到的年画。与此同时,梁平县文化局也组织了专业人员对木版年画进行细致的研究,并发表论文与书刊,奠定了梁平木版年画的发展基础。2008年5月,重庆大学筹建了以梁平木版年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民间艺术研究中心,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下,研究人员将调查研究与梁平木版年画的特色结合起来,为梁平木版年画的创新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除了在工艺和学术方面大力保护之外,梁平木版年画要想经久不衰,就必须获得社会大众的认可,近几年,梁平县政府在这方面做了诸多努力,多次举办梁平木板年画和非遗文献展览,将年画推向大众。
6 结语
梁平木版年画作为重庆人民世代劳动与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劳动人命朴实无华的精神文化需求,是中华民族文化独特性的重要展示。在经历了萌芽、发展、繁荣及衰败后,为了梁平木版年画能够得以长远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对它的保护。而在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梁平木版年画也重新焕发生机,被广大人民群众重新重视与接受。为了木版年画的传承,需要重建老的年画作坊,保护传统手艺传承人,以更好地传承传统手工艺。年画产业不仅应该注重传承,更应该注重发展,应与实际文化创作相结合,在文化创作中吸纳梁平年画的精髓,将年画的优势与现代文艺创作性相融合,实现创新;除了推出创新新品,还需要适应现代市场经济,打开市场,为年画的长远生存寻求途径。
参考文献:
[1] 秦臻.梁平年画的发展和保护[J].四川文物,2010(5).
[2] 叶苏漫.梁平年画的保护与发展[J].文艺评论,201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