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语文教师的职业素养及其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019-03-16马寿荣
马寿荣
有人说,“优秀的语文老师是从课堂上走出来的”,要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老师,必须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有较强的理解与领悟力,唯有这样,才能把学生带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在此基础上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能调节好课堂气氛,营造有益课堂教学的氛围,从而深深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
一、善于增强课堂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姆的教学观认为,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是趣味性的。实践证明,有趣味的教学最容易让学生接受,也是学生最喜爱的。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如多媒体技术能从视觉与听觉上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感觉,使语文课堂变得精彩纷呈。多媒体技术能够将具体课堂内容表现得淋漓尽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祝福》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祥林嫂的画像,还可以截取电影《祝福》中的视频片段让学生体验祥林嫂当时的处境,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这样能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课文主旨的理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妙趣横生的课堂。大量的辅助性阅读材料,也有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
二、善于使用简练的语言,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
众所周知,语言是教师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最主要的工具,它直接反映了教师本人独特的思维模式,以及对生活、对教材独特的审美体验。语文教师既要具备深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浓厚的人文素养,这样他的课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拓宽学生的视野。然而,高中语文教学受应试的影响,一味追求考试分数,课堂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这就需要我们创造性地使用教学语言来激励、陶冶学生。比如在教《金岳霖先生》时,教师可采用精练的语言导入新课:“有这样一个教授,人们都说他是另类。因为他的教学方式怪异,对爱情十分执着,生活也很随性。他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金岳霖先生》这篇课文,了解一下这位十分有个性的教授吧。”这样简短而带有悬念的语言,能激发学生探究未知的欲望,使他们迫切地想了解这个人。教学实践证明,教学语言运用得恰当,课堂教学就显得轻松愉快,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就大大缩短了。
三、善于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课堂是动态的,追求新颖的教学模式是教学进步的需要。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推进,新的教学模式不断出现,如合作探究式教学、交流讨论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有利于教师完成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可以依靠这些教学模式来构筑。例如在教小说《边城》时,教师可以用探讨的方式分析《边城》中翠翠、祖父、天保、傩送等人物形象。在探讨过程中,学生们表达了自己的见解,虽然有些观点可能有待商榷,但这说明他们已经深入了课文。实践证明,这种教学形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这种讨论与交流也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分析、教師的感受代替学生的感受的“一言堂”模式,同时也充分突出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每个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做的是引导与点拨,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四、善于引领学生读书,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然而,当今的中学生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在网络的世界里流连、迷醉,失去方向。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好学生阅读的“导游”,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同时,有选择地推荐书目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比如,可以规定学生每个星期必须读完指定的文章,并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在文本的选择上,可以结合语文教材中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设置阅读专题,如李白、杜甫、苏轼、李清照等古诗词专题,还有《红楼梦》《阿Q正传》等小说专题。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写读书摘记,并利用合适的时间在班中和其他同学交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重视课外阅读,重视阅读后的读书笔记,能够切实加强听说读写训练,有利于学生语文基本技能的提高。
总之,教学手段的运用深深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要想用好这些方法与手段,最根本的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充分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勇于创新。而属于自己的独特的教学风格,也会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确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