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的问题与出路

2019-03-16

关键词:校企院校职业

宋 淘

(安庆职业技术学院电子信息系,安徽安庆246000)

2019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之后,教育改革被提到了新的高度。高职教育必须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办学,在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之间确立共同的利益点,深入研究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可以实现校企共同培养,打造完善的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培养机制,在企业和职业院校间构建持续稳定的合作联系制度,使得学校与企业之间能够达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局面。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联合办学共同培养学生,在实际合作中共同努力,发现问题、查找问题、解决问题,收获颇多[1]。

我国职业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以服务为宗旨,将就业作为指导原则,确定校企合作新模式[2]。只有确定了合作模式,才能有效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但是,就目前来看,可以为新模式保驾护航的相关机制仍然不够健全,因此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必然还会出现一些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一)政策法规与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从政府管理层面来说,政策法规尚未出台,针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相关法律法规仍然不够健全。这也是导致校企合作不能深入开展、不够稳定的重要原因之一。高校与企业是有很大区别的,我国高校大多数都属于事业单位机构,和企业从属上区别差异大[3]。目前,在校企联合办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规划方面欠缺政府层面的统筹协调,在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面政府并没有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因此当前校企合作欠缺科学有效的运行机制。现阶段校企合作只能是摸石头过河,顶层政策法规的缺乏,导致无法可依,学校、企业、学生三者相互依存,但又有着各自的难处。学生作为主体承担者,难以在合作中规避风险、达成共识。学生在现阶段校企合作中属于弱势群体,在合作中始终都是被动的,难以维护自身的利益。

(二)缺乏校企合作共识

在合作中校企双方都比较看重眼前利益,没有长期的眼光。很多院校把校企合作作为手段,用于解决就业与教育资源短缺的问题,但是在教学上却没有实施深化改革,没有认识到加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才是关键。企业很多时候注重短期行为,将校企合作作为一种手段,用于解决用工难的问题,不具备长期参与的积极性[4]。学校企双方在良好沟通的基础上,高校的专业、课程建设及培训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出适度调整和融合,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有效提升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功效。只有这样,学校可以进一步实现教育模式的创新,给社会输送更多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让学生能够学到更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结合企业的努力,让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社会实践的能力。企业也可以得到符合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拥有强大的人才储备,必然可以让企业在日后的发展中如鱼得水。校企双方就可以实现双赢,确保双方都能够获取最大效益。但是,现阶段仍然有一些中小企业更多的只追求眼前利益,希望员工上岗后马上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并能够为企业马上解决问题,注重短期行为和短期效应,以致不愿意与学校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

(三)高职院校的培养模式有待完善

从当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与专业设置等方面来看,明显没有切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校企之间没有形成对人才联合培养的科学有效的机制。职业院校自身欠缺合作能力,在技术服务能力、产品研发能力方面有待提升,对合作企业来说没有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与此同时,企业在和学校合作的时候需要兼顾整体和个人利益,尽可能做到双方共赢[5]。这就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时回应企业需求和社会关切。

校企合作是国家大力推行的教育改革路径,但是如何改革需要集思广益,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绝对不能盲目前行。校企合作应形成长效机制,创设平台,优化管理,以学校与企业为双主体,共同负责学生的培养工作。

(一)建立监督管理机制

校企合作必须在政府引导的情况下,深度联系学校、企业、部门,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长期有效的机制。突出政府及相关部门在校企合作中的协调整合作用,明确学校、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保障校企合作的深度。承担其监督职能,督查校企合作项目协议,保证协议按期完成。施行奖惩制度,进一步推进学校、企业、学生合作共赢。

政府应围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定期发布技能型人才需求信息,提供给学校与企业。根据校企的实际和人才培养的需求,校企联合制定行业标岗位能力标准和考核标准。学校人才培养需要结合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有效提高区域行业创新能力,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提高区域行业竞争力。

(二)进一步创新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应根据不同行业用工需求,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现今校企合作的模式多种多样,如订单式培养、工学结合、现代学徒制、项目负责制、顶岗实习、产学研一体化、校企联合办学等等不同的模式。模式虽多,但不是适应每个专业每个学校,学校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加以创新融合,有效吸纳,突出学校自身特色,打造特色专业。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为通过教授文化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基础,为在企业生产实习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企业为用工单位、市场主体,对市场的需求变化十分敏感,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不容忽视,其具体表现为企业为学校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实习基地,为院校落实学生基本技能与实际职业基础知识提供了条件,企业从物力、人力、财力方面为校企合作教育的实施创造了保证。校企合作教育中企业是重要的组织者与实施者,同时也是评价考核校企合作教育成果的重要评价者。

(三)加强校企合作资源整合

校企合作需要政府做好统筹协调,出台具体的政策法规,为校企之间形成长效合作机制创造保障条件,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不断创新,不断提升职业院校同企业的共融式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大力提高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行业区域竞争能力。

校企合作的载体和成果是培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学生专业职业能力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共融是关键。高校应坚持问题导向和能力培养本位,围绕企业实际的需求设计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突出高技能的职业能力标准和面向实际的实践标准,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互动、资源共享、课程共建、利益共享、互利共赢。要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重发挥社会服务职能。高校教师应面向生产、技术一线设计教学科研活动,创设素质拓展和能力提升平台,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有效融合,与高校人才培养同向同行,不断提高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企业应具备战略思维和长远眼光,打造校企深度合作的“场域”,搭建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平台、管理创新平台、技术研发平台,使之成为人才培养的“孵化器”,善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盘活用足整合各种资源,建立健全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协调发展企业、学校、学生之间的共同利益,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是校企合作成功的重要前提。高职院校与企业共融,是校企合作的深度广度而决定的,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条件。高职院校与企业资源整合,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决定要素。高职院校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加大力度实施课程改革,切实在实际教学中专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最终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较强的就业竞争力,进而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利达到职业能力培养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职业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