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录播教室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探索*
2019-03-16李海燕
余 华 李海燕
(合肥市新城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学校是文化传播、技能习得的地方。教室,就是一个学校最基础、必不可少的活动场所。学校,最早称之为的庠、序、辟雍,后来又叫学堂、讲堂。不论学校的名称发生怎样的变化,教室可以说与之相伴而行。无论是无墙无室的习艺开阔地,还是在四面环水的礁渚之上建造的帝王学习的茅庐,也称射庐,以及孔夫子垒土造台讲学的杏坛,这些都是教室的最早样式。斗转星移、时代变迁,教室建筑结构、形态、室内设施都因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在不停地变化着,但亘古不变的是教师向学生传授课业的场所,当然在特定时期也发挥作为一个场所的其他应急救护功能。教室据其性质、功能、样式、建筑结构等分为不同种类,像阶梯教室、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音乐教室、书法教室、实验教室、器材室等等。
2012年9月5日,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总体部署,国务院在京举行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中特别强调新形势下,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录播教室在如此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为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教育部将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推动教育信息化升级。教育信息化大致有三个发展阶段:信息技术应用作为教育外生变量引进来、信息化逐步转变成教育的内生变量、教育信息化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2.0要力争实现“三个转变”: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发展向创新发展转变。录播教室一方面是响应国家政策努力实现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另一方面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我看来对于教师专业成长,走专业化道路起到促进作用。我们开展了基于录播教室对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践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这个教室不寻常!这个教室不简单!这项探索有价值!
新的历史时期,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尤其是基础设施投入经费非常之高。教育现代化装备堪称先进和高端。我们学校就是合肥市第一批建设录播教室的单位。它采用整体空间无死角拍摄手法,接近于人工智能拍摄策略,将课堂的完整教学过程及资源进行录制,录制的视频可达到一定专业级水平,完整的存储课件,还原教师上课时教师区域的场景、教师教学动作的特写、学生区域的所有学生画面、个别学生回答问题的特写画面。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特点设定自动模式,实现自动剪切录制画面,形成完整的课件资源,资源课件可用于观摩、研讨、微格分析、评比、参赛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教科研工作、教学质量提升插上腾飞的翅膀。
录播教室建好之后,学校组织了多次的人员培训,让老师们人人会使用、人人乐使用。专门制定了教科研制度及录播教室使用制度和使用记录。鼓励大家公开课、示范课、参评课、研讨课都到录播教室进行。通过校园网络将优质资源分享到校园服务器或是指定网盘,在网络中与其他参与观看的人员进行文件分享、互动、交流。对于教学者本人,回看自己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沾沾自喜者有之、尴尬不已的更甚,他评指点、自我修正,完善提高。
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学科融合到创新发展,对于学校来说录播教室建设只是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信息素养,变革教育教学模式,深入推进智慧校园,引导老师做智慧老师、登临技术和专业制高点,促进学生智慧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才是我们为之长期奋斗的目标和工作重点。
录播教室,就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创教科研新模式,它为教师创建数字化可回溯的教学反思提供了技术保障。学校教科研部门可以详细地将每一节、每一科录播内容进行精细化评点、修改直至完善,为教师常态化教学研究提供精品模板或范式。借助于现场观摩和录像观看,教师之间相互评课、议课,互相学习,相互借鉴,促进了教学研究和学校管理的深度和力度,学校教研更加便捷高效,成为有效提升办学质量的有效载体。录播教室中的全自动录播系统会将教室内老师上课的情况实时的拍摄录制下来,然后将制成的标准化教学视频自动上传到学校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上,管理员可以对资源共享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存储及管理。“互联网+教研”已经让传统的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教研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极大地满足了中小学在数字视频资源建设方面的需求,为迈向教育信息化2.0新时代积累了丰富的资源。录播教师也成为学校骨干老师开设空中课堂搭建了平台,为结对学校、青蓝工程中结对老师提供直播学习的路径和平台。特别是经历过录播教室磨课、赛课、展示课的老师都在感慨录制一节课对自己教学能力促进非常大。我校的数学老师李海燕是深有感触,录制之前感觉自己作为一名成熟的老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使用录播设备对自己影响不大。在第一次录制《认识平行线》一课后,自己回看了课堂实录感觉非常诧异,原来自己的肢体语言如此笨拙可笑,语言表达不标准不精练,希沃技术使用上很不熟练。数学组老师对照课堂实录分析研讨,提出了很多平时课堂被忽略的细节。教学是一门技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有广阔的天空需要老师去探索实践。知“耻”而后勇,发现问题后李老师在同伴的帮助下多次走进录播教室,反复打磨、不断实践,微格分析,再次尝试,一节精彩的师生探索知识的历程呈现出来了。在参加2018年一师一优课录制评比中李海燕老师一节录课荣获安徽省“省级优秀”最高荣誉。课堂教学效果在反复实践探索中有了很大提升,一节节精彩课例录制成功。一场场精彩课堂展现给孩子们。学校很多的年轻老师在教研组带领之下走进了录播教室,观摩、尝试、实践,在失败中反思、在实践中积累,最终优化了课堂,提升了自己。有三位老师在实践中研究、在录播中反思,最终荣获优课录制、课例研究教育部的“部级优秀”。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载体及价值追求。
鉴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学校精心拟定教科研制度,特别是录播教室使用及评课要求。课前学科组教师:集体备课拟草案→网上讨论修正案→有效设计个性案→课堂教学电子案。提前预约录播教室负责人,做好上课准备工作,并布置学生预习;课中:互动教学,同行“幕后”观课,远程传输,全程实录。课后:作业系统、测评系统、课件生成。仿佛是一条生产流水线,一切就这样悄然进行着,随后的数据统计、微格分析在学科组有条不紊地进行,借助大数据分析挖掘,实现个性化资源的推送。2017年、2018年我校的一师一优课、研讨课、参评课都在录播教室完成了。老师们先后荣获区优40多节,市优25节,省优15节,部优3节。老师们通过实践证明,以网络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能帮助教师获得更多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能丰富教学手段,改变学习、教学方式,探求新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营造互动的教学氛围,提高教学效益,实现了“互联网+教学教研”。
2016年6月学校专门申报了《基于录播教室环境下教师专业成长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本课题研究旨在探索利用录播教室这一信息化平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与教师现有素养相结合,并结合传统手段促进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的提高,以期达到建立一批原创的录制教育资源包、促进师生信息素养提升、建立教研组活动新常态和提高我校课堂教学整体质量,进而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的目的。具体体现为:
1.凭借录播教室的硬件基础,对教师使用信息化设备进行全员培训,提升一线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
2.小学教师在录播教室环境下提升教学技能的途径方法研究。
3.录播资源应用于小学常态化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4.录播教室使用对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影响的个案研究。
我们课题组采用的研究思路是以校本培训、教学研究两种方式为主。通过研究探索录播教室环境下如何提升小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信息素养和创新精神。探索小学教师教学技能提升的有效途径,促进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使我校教师具有良好的、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专业素养、先进的教育观念、完善的知识结构,掌握新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步骤分为:第一阶段:2016.6—2016.9(准备阶段);第二阶段:2016.9—2018.10(实施阶段);第三阶段:2018.10—2019.6(总结提高阶段)。目前研究工作取得预期效果,即将完成结题工作。
21世纪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多媒体技术已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工智能进入新的阶段。它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是教学改革一次巨变。“互联网+”模式下教师要不断紧跟时代的步伐,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来完善自身素质,用教育技术进行终身学习,实现自身教育水平得到持续发展,在不同阶段都能胜任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普遍运用录播教室这一舞台,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采用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自我获取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作为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源泉的学校,必须应用好信息技术,才能走上教育现代化的轨道,阔步迈向信息化2.0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