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观课议课模式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2019-03-16吴克虎杨志惠
吴克虎 杨志惠
(合肥市六安路小学荣城花园分校 安徽合肥 230001)
一、关注现状,发现问题
在各级各类观议课活动现场,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观课环节中,老师们积极性都很高,认真听、记;一到议课环节,往往是几位名师或教研员唱独角戏,一线老师愿意留下的寥寥无几,愿意交流观课所得和发表观点的更是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可看出现行观课议课活动的几点不足之处。
1.观课议课者活动目的不明晰。虽然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大多带着提升专业水平的目的去参与活动,但是这个目的较为空泛,造成不少教师听完课,看似有所收获,实则收获不大的现象。另外,很多观课议课活动本身没有明确的研究主题,老师们各自为政,造成观议课主题不集中,讨论不深入的现象。
2.听课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教,不重视收集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教研角度片面,难以形成真知灼见。
3.课前没有做好准备。不少听课教师听课前缺乏对活动主题的思考、对教材的解读和对教者教学环节设计意图的理解,对学情也不熟悉,一节课听下来很难吸收消化。
4.教师之间缺乏合作。俗话说:“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教师之间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全面了解课堂;只有相互交流,才会产生思想的碰撞,将一知半解变为理解,将他知变成己知。
那么,如何打破现状,发挥观课议课活动应有的作用?能否构建一种具有操作性、实践性以及可推广性的观课议课模式呢?
二、明确目的,做好计划
问题就是课题,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积极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组长,经过反复研讨,初步拟构建“设点、合作、诊断式”观课议课模式。
1.设点,即确定课堂观察点。
2.合作,即将观课议课人员分成若干合作小组,每组设一位组长,认领一个观察点观看、记录和分析课堂教学情况。观课者根据课堂观察点,选择观察位置、观察角度进行实地观察,收集资料,做好课堂记录。
3.诊断。各个观察点的成员,课堂结束后,在组长的带领下,二次合作。根据记录的相关数据和情况,对比标准,进行处理与分析,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效果,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
期待这一模式的构建和实践能帮助教师正确认识观课议课的意义,学会多角度观察课堂,提高问题意识和诊断能力,在观议他人课例的同时注意审视自身课堂,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培养“合作教研、诊断课堂”的意识和能力,达到促进专业成长的目的。
三、重视过程,提炼做法
1.执行课题例会制度,保障课题不断推进
课题组每两周召开一次课题例会,就实践活动中发现的亮点和问题进行交流。针对发现的问题,共寻解决问题的策略,就下一阶段的研究与实践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2.科学设置观察点,记录观察量表
“设点、合作、诊断式”观课议课模式中“观察点”的确定非常重要。
(1)观察点因课而异。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目标。即使是相同的学科,学段不同,教学方法和重难点处理方式也不相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目标不同,那么观察点的确定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观察点,不同的学段,观课要求也不相同。如同样是数学课的计算教学,在低段观察点应该放在教师对“进位加,退位减”的计算难点处理和学生对计算方法的习得和运用上,中段观察点须紧抓“乘除计算”,高段则重视“学生综合运算能力”的习得和熟练运用。
(2)观察点因师而异。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可是因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的不同,每位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教学水平也不尽相同。根据“因材施教”原则,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在“合作教研,诊断课堂”观课议课时,可以根据教师在教学上需要提高的素养设置观察点。如对于新进教师,他们经过招考进来,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可是教学经验不足,驾驭课堂的能力较差。课堂观察的点可以放在“教学常规的把控”“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学方法的选择”等方面。
也可以结合教师日常教学提出的需要合作解决的问题设置专门的观察点。比如,五年级一位数学老师向课题组提出班级学生成绩两极分化严重,要求问诊课堂。课题组根据这一案例,专门增设了 “学生个案”和“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记录”这两个点。“学生个案”观察点,分析了四个观察小组的数据后反馈学生均能掌握教学内容,学习效率较高。最大缺憾就是计算错误,不少同学复杂的算理都能弄清,简单的加减却出错。建议教师加强计算训练,提高正确率。“学生课堂发言情况记录”观察点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发现在讲台下面的这片区域,对于教师提问基本没有发言,建议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扩大关注面,尤其是设法让不主动发言的孩子开口说话。
只有根据教师特点和需要灵活设置课堂观察点,才能满足教师发展的需要,才是真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措施。
(3)观察点因学情而异。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情是课堂至关重要的观察点。学生的听、说、读、写、用都应得到关注,这也是教师以学定教的重要依据。
四、观察点因研究主题而异
主题研课,让教研活动目标更突出,方向更明确。同样地,课堂观察点也需要根据研究主题做相应的变化。如“关注学生有效活动”和“高效课堂导入”两个主题观察点的设置侧重点就完全不同。
1. 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提升教师合作教研的意识和能力
分工合作对课堂的观察更全面,得到的结论更丰富,分析诊断更透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明显。这种方法不是孤立地看待教学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研讨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等进行整体研究。具体分工的时候最好能够根据教师的能力合理分工。
2.把脉课堂,共开“处方”,帮助教师准确诊断课堂
观课议课反映的是课堂的真实情况,是授课老师和观课老师共同进行研讨,通过观课老师详细的记录来解剖一节课,诊断一节课的得失,提出教学建议。“合作教研,共同诊断”的方式,在帮助授课教师成长的同时,也让观课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实现了双向反思,共同进步。
五、成效明显,成果丰硕
1.“设点、合作、诊断式”观课议课模式建成
观课议课是一项完整的专业活动,通过实践研究,课题组从最初的拟构建 “设点、合作和诊断式”观课议课模式,到实践中不断地反思和总结,不断地实践与修正,最终构建出“设点、合作、诊断式”观课议课模式。
2.教师“合作教研,共同诊断”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提高
(1)教师观课议课活动的态度发生转变。
教师由一开始的不知如何合作,观望,到现在的明确分工,默契配合;从原来的互相推卸任务,到现在的主动承担。通过课题例会,以及一年多坚持不懈的实践研究,老师们明确了观课议课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尤其是不同主题的研课,促使一部分老师快速成长起来,这样的显性作用,吸引老师们积极参与到课题实践研究中来。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使老师们知道观什么,如何观,观课有抓手,更有针对性,能够主动认领观课任务。议课的时候,不再是进行单纯的优劣评价,而是就某一问题进行探讨,追求实实在在的、可操作性强的策略。议课不再走过场,流于形式。每个老师都乐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期待共同进步。
(2)教师“合作教研,共同诊断”能力增强。
结合观察点,老师们能够二次分工合作,观察更有针对性。不单纯追求不同观察点之间的合作,相同观察点的老师也明确分工,更全面地剖析课堂。通过多角度的细致观察,得到课堂学习中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尝试从学情反思课堂得失。
刚开始议课的时候,老师们大多只是就课堂观察的点滴进行反馈,比较零散;对课堂的诊断比较片面,感性;建议和意见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多次的实践和研究之后,老师们学会用数据说话,用理论支撑自己的观点,对课堂的剖析和诊断更加理性,提出的办法和建议也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教师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课议课理论学习与实践,老师们对课堂教学各环节的设置,以及重难点的处理有了较好的掌握。在团队交流中,获取的信息和经验越来越多。对课堂教学的把控和诊断也越来越全面。
3.搜集整理多个典型案例,做好了集结成集的准备
经过一年多的课题实践与研究,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课题案例。大量的案例,既记录了课题组开展实践研究的痕迹,也记录了老师们一次次“合作教研”的过程,更真实地反映了“共同诊断”给课堂、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变化。这些都是珍贵的课题实践与研究的过程性资料。
后记
一年多的课题研究,不仅促进了学校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使老师们的学术气息也浓厚起来。喜欢理论学习的老师多了,实践中注意反思的老师也多了。很多老师能够结合某一课堂观察点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开展小学观课议课模式的实践研究把教师写论文的方式改变了:从坐而论道“写”论文变成了起而行之“做”论文。2017—2018年度学校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硕果累累,国家级获奖7篇,省级获奖9篇,市区级获奖19篇。观课议课不断促进教师追求高效课堂,教学更有针对性。2017年我校获国家级优课4人,省市级优课12人。语文组老师陈金明、马红梅,数学组老师胡蕾、刘婷婷,综合组老师张彬彬、唐安琪、冯德皋,在区级赛课中均获“教学能手”称号,并面向全区上展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