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教学中激荡学生写作的创新思维
2019-03-16刘丽
刘 丽
(合肥市五十中学天鹅湖教育集团天鹅湖校区 安徽合肥 230401)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规定,教师要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品读经典文章的基础上,学会写作语言优美的文章,能够多角度观察生活,捕捉事物的特点,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力求有创意,有真性情,有深刻的感悟。创造性思维是观察、联想、归纳、创新、实践的总和,学习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一、读经典,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联想
(一)观察让文章情趣盎然。观察思维是指作者在某一特定的位置,用一定的角度,按照某种特有的顺序对写作对象进行仔细察看、调查,获取写作素材的过程。其目的在于把握客观事物的特征,体现事物之间的区别。要想描写好一种鲜花,必须对花的颜色、外形、香味、气质、精神等进行观察,展示出它的特色,比如《紫藤萝瀑布》中:“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文章作者通过细致观察,从颜色、外形、情态几个方面,按照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多角度地描写,抓住景物的特点,条理井然,娓娓道来,将眼前的美景层层铺展开来,凸显景物的层次美。作者还调动各种感官,从视觉、听觉、味觉等方面,对景物进行全面细致地观察,将景物写得可感可视可听,增强景物的形象性,更加真实感人。
(二)联想让文章神思飞扬。联想思维是指人们在头脑中将一种事物的形象与另一种事物的形象联系起来,探索其共同的或类似的规律,从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历史上许多经典的文章中都富有联想,比如,《春》中的“春花图”: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这段文字中作者以其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利用桃花、杏花、梨花与人、火、霞、雪的相似处,广泛联想,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既将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使语言富有文采。再加上合理大胆的想象,给读者以阅读上的美感,使得文章有一种奇思妙想飞扬的美。
再如,李白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中,以他瑰丽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让人感觉到两岸青山叠翠,雄奇旷达;脚下江水翻滚,一泻千里,读之犹如千万匹骏马奔腾而来,有一股席卷千里的壮阔气势。
二、悟技法,训练学生归纳演绎的方法
(一)科学归纳提升学生的写作技法。归纳法是老师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从经典文本整体性的把握中归纳出精彩写法,感悟到写作的技巧。比如《白杨礼赞》:“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从这段文字可以归纳总结出:一是条理井然的层次美 。这一段把白杨树的外形、色彩、性格描写得极为形象生动。开头一句用“笔直”点出白杨树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这是总括;接下来的四句,依次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分别用“绝无旁枝”“绝不旁逸斜出”“微微泛出淡青色”等词语来衬托;最后两句概括白杨树的气质和性格,突出它的正直、坚强、倔强和不折不挠。这样,抓住景物的特点的描写,条理井然,娓娓道来,将眼前的美景层层铺展开来,凸显了景物的层次美。二是托物言志的情趣美。作者采用欲扬先抑和对比的手法,进一步给白杨树予以较高的评价。两个“没有……”似乎要否定白杨树的美,这是欲扬先抑。“但是……”一转,变抑为扬,以此对比突出白杨树的与众不同和不同寻常。三是巧用修辞语言美,可以从《春》、《醉翁亭记》、《爱莲说》等文章中归纳出。文章巧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可以将笔下的景物生动形象地勾勒出来,语言富有文采;动静结合,静态的花,动态的蝴蝶、蜜蜂,使得景物具有了一种灵动的美,这样就可以把景物写得气韵生动,语言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演绎推理加深学生的理解。演绎法就是用已知的一般原则来考察某一特殊的对象。比如,我在上完《春》这篇文章后,要求学生根据“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一句的经典技法,描绘某一种花。下面是学生范文:“她,给人的印象只是一抹红。粉红、紫红、嫣红、桃红,这些偏离了一丝色彩的,都不是她的颜色,在风中飘荡的,在树上含苞的或是在枝头绽放的,都是不偏不倚的正红色,如一位红妆美人,从上到下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这个片段侧重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描绘花的颜色,也彰显茶花的内在气质。“她不如梅花坚韧,不如荷花高洁,更不如兰花暗香,但她也会在属于她的季节里绽放光彩,肆意霸占人们的视线。”这段文字运用对比,突出了茶花的别具一格的美,既能使得语言生动,更理清了学生写作的思路,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三、写美文,凸显学生实践创新的能力
(一)实践可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科学归纳和演绎推理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对技法已经了然于心,内化为学生的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就是指学生如何将上课所学的写作技法转化为实际写作的能力,将抽象思想转化为实际成果的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获取知识和信息应用于文章写作的一种能力。两种能力的综合输出,就能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创新让文章更典雅精彩。前面所说,大都还是模仿,要想写出精彩的文章,就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是以“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三个关键词:更新、创造、改变。比如,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就是一种民本思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把它发展更新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更是创新为“醉能同其乐”的政治理想,以宽和仁爱之心,表达“与民同乐”励精图治的积极乐观的情怀。这几篇文章,就是因为有了创造性思维,异曲同工,都成为古往今来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
当今的学生更富有创造性思维。比如,《紫藤萝瀑布》文章最后的理性思考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藤萝无声却在诉说人生,教人顽强斗风雨,教人对生命充满希望,教人勇敢超越个人痛苦。”“紫藤萝以它的顽强不息寄予莘莘学子——苦读,勤练,专注,有恒。”“那溶溶的淡紫飘散着无限的期望与隽永的祝福。”
还有依依的思念、顽强的生命、不屈的意志、美好的想象、精神的宁静……托一种物,可以感悟创新到不同的哲理内涵。
由此生发,写景状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学生只要学会了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答案,读经典,悟技法,就是拥有了创造性思维,突破原有的知识体系,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写出有创意、有真性情、有深刻感悟的精彩美文,就可以使语言更形象,让思维更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