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互动的智慧课堂 深度融合的语文教学*

2019-03-16

安徽教育科研 2019年6期
关键词:深度智慧融合

郭 萍

(合肥高新创新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1)

引言

基于不同的研究视角,智慧课堂的使用方法非常丰富。本文所探讨的内容是,在智慧课堂的环境下,实施智慧教学,营造智慧学习氛围,通过多元互动解决学生心中的难题。在课堂教学中,将智慧课堂与语文教学相融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探索智慧课堂与小学语文的深度融合。

一、关注教学全程,跨越时空限制,实现多元互动

1.课前预习——及时反馈,以学定教

传统课堂无法及时关注学生课前预习情况,教师在备课时不能及时了解学生预习时的困惑,无法备学情,导致上课无法因材施教,以学定教。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师通过作业平台向学生推送预习单,学生完成并提交,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备学情”。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我和祖父的园子》,利用智慧课堂中的“班级空间”功能预习时,学生通过自读园子内的景物描写知道这是“昆虫园”“菜园”等,这是简单知识点,学生自学就能掌握。通过课前“班级空间”中互助学习,学生提出疑问:“这么普通的园子为何会让萧红念念不忘?”这个典型问题引起学生的讨论。教师教学时根据学生线上讨论与反馈,适时提炼疑问,引入新课,关注学生学情,真正以学定教。通过智慧课堂的部分功能,教师提前了解学生有疑问的地方,对其进行重点教学,课堂解决的问题正是学生有疑问的地方,真正提高了教学效率。

例如《智慧鸟信箱》一课,教师将预习课文的语音作业在“作业平台”中发布,学生提交后,教师可及时关注学生预习全过程并及时评价,有针对性地围绕学生难以理解的第二封信小蝌蚪“变化”过程展开教学,并将课文文字转化成小蝌蚪变化示意图,学生主动将图文结合,入情入境,生动有趣,提高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有同学自信地说:“妈妈再也不会担心我不交作业了,因为每天作业哪些同学已提交,哪些同学未提交,老师都能一目了然,我们按照老师布置的任务单积极完成平板上的作业。”

2.课中互动——深入探索,提高效率

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三学段的阅读目标,了解时间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感受”。教师如何关注学生课堂内外的学习情况,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有关词句,辨别文本背后的感情色彩,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第三学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苏教版六年级《钱学森》一文,描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美国留学、工作时,一心想回到祖国的怀抱,以及克服重重困难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和研制导弹所做的伟大贡献。教学时,教师通过“互动”中拍照讲解、聚焦、圈画等功能,依次品读钱学森渴望回国时说的两句话,动态伴随式学习评价,引导学生从字面朗读到深层次读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评等多元互动形式,多层次的阅读训练,学生在读中悟,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在个性化读悟中体会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同时,教学本文时,教师根据学生存在的典型问题“为什么钱学森要克服艰难险阻回到祖国”,引导学生通过“在线搜索”“空中课堂”“在线讨论”“互联网搜索”等功能,进行线上线下讨论,思想碰撞,在多形式读悟的基础上个性化理解,多种互动结合,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本课难点,体会钱学森的报国之心。

3.课后延伸——扩宽外延,实践探究

智慧课堂与课外语文实践的有机结合,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宽了语文外延,迁移了语文能力,深入实践探究,提高了学生素养。课后,智慧课堂同样发挥了“互联网+”中丰富而形式多样的优势,有效提展了学生的学习广度。

例如,苏教版第十册《水》,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读悟,水到渠成生成问题:“平时生活中你怎样节约用水?用你喜欢的方式呈现。”学生通过“班级空间”等功能,将课后学习成果分享出来。学生们的课后作业精彩纷呈,有的通过拍视频将自己的节水方式分享出来;有的通过语音输入将自己的心得感受转化成文字和同学们分享;还有的通过画画的方式提醒大家珍惜水源,亲切、形象而有感染性。智慧课堂环境下的学生完成作业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元,思维也更加活跃,将知识与实践结合,身体力行,通过实践探究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增强课堂效果,提高学生素养,实现深度融合

1.转变教师角色,提高教学效率

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教师变得越来越公平、平等、智慧,教师的定位也变得越来越明确,即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实践者。努力将自己的主观思考、学习所得,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平台和载体将个人的学习所得呈现出来。

苏教版《桂花雨》是琦君的名篇,教学最后两个自然段时,教师注意到有的学生通过读悟发现,这部分并不是写摇桂花的内容,而是写作者母亲的感受。此时,教师一改一言堂局面,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相机提问:这两个自然段可有保留的必要?为什么?学生线上线下讨论并得出结论:这两个自然段不能删去,可以体会出“母亲”的感情。教师抓住教育契机,继续穿针引线:文中母亲有怎样的感情呢?通过“在线讨论”功能,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得知琦君生平,并结合文本各抒己见,通过智慧课堂的平台表达自己独特的思考,真正做到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情感。学生真正实现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中体会文字的魅力,将文本与智慧课堂深度融合,教师不是权威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真正在读中悟,从悟中思,作者的思乡之情呼之欲出。

2.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借助于智慧课堂,通过其中各项功能的有效运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呈现丰富的课堂教学形式和精彩的课堂生成。同时,学生能产生极强的求知欲望,教学的内容处于最佳的状态,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和我乐学”的状态,实现教师与学生为载体的最佳结合。

例如《诺贝尔》教学中,教师利用“互动讨论”功能思考:诺贝尔设置很多奖项,为何还要设置和平奖?学生线下讨论,思想碰撞,在讨论版线上点赞评价,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线上线下互动和师生互动结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教学难点。

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创造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教学内容,获得思想启迪。学生采用多元方式全身心参与教学过程,核心素养得到发展与提升。智慧课堂中“互联网+”的使用辐射教学全过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是提高学生素养的必要途径。

3.技术服务教学,实现深度融合

新课改要求教师有大教学观,努力将课堂教学实现多学科之间、课内和课外、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有效融合。智慧课堂中的功能都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只有有效、适当使用其功能才能真正实现技术服务教学,才能真正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

例如,《郑和远航》教学中,教师通过“在线讨论”功能,学生分享郑和远航的历史背景,将历史知识与文本解读相结合,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分享”功能将郑和远航的路线图及时呈现,将地理知识和学生手绘航海图相结合,学生将课文文字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有利于增加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真正实现学科之间、课堂内外、文本与实践的多维度融合。这是一节建立在“互联网+”背景下的语文、历史、地理等多学科融合的智慧课堂。智慧课堂与语文教学只有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度融合,才能打破教学界限,真正体现大教学观,学生也能切实收获知识与技能,大开眼界,锻炼思维与能力。

总之,在“互联网+”的背景下,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深刻的变革。教师应积极探索“智慧课堂”功能的有效使用,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体现智慧课堂环境下的智慧教师和智慧学生。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将互联网技术带进课堂,课堂教学中走下讲台,俯下身来,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将听说读写等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实现多元互动和个性化评价,积极探索智慧课堂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核心素养水平。

猜你喜欢

深度智慧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融合》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有智慧的羊
智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