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基础提升文言文阅读水平
2019-03-15何玉萍
何玉萍
摘 要: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扎实基础。扎实基础应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进而能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基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以前教高中时,发现学生对一些常用实词、虚词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也不理解,更不用说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虽然《新课标》中提出的初中学生只要“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但为了进入高中的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文言文,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本人认为:初中文言文教学还是要扎实基础,培养学生品味、欣赏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初中文言文教学要扎实基础应重视文言文的诵读,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的掌握,进而能翻译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一、是注重文言文的诵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说反复朗读能领会文章的旨意。但诵读要有法,不能盲目地读。本人认为,诵读可以分四步。
第一步,读准字音和停顿
教师指导学生在朗读前先把课下的注释中有注音的字的拼音写到课文中相应的字上面,然后读第一遍时再把不会读的字圈点出来,通过工具书解决其读音。教师指导以下几类字的读音。一是通假异读,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说”读“yuè”。二是古音异读,如“可汗大点兵”中“可汗”读“kè hán”。三是破音异读,即用改变字音来表示词性的词义的变化。如“食之不能尽其材”中“食”读“sì”。在掌握读音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及语感基本读准停顿。
第二步,读通大致文意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并借助工具书读通文言文大致意思。在这过程中,学生对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意思可以通过讨论、质疑等方式解决。教师应该适时指导。在粗知大意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培养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读通大致文意的基础上,就要求学生能完全读准停顿并读出应有的语气。
第三步,读出文章的内涵
对初中的學生来说,这一步要有教师更多的指导。比如文章结构、文章主旨、语句赏析等。
第四步,背诵课文
初中生有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应逐步减少机械记忆,学会理解记忆。背诵应该以了解内容为前提,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根据文章的思路来背诵。如《口技》课文比较长,背诵时可以指导学生按结构层次来背。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开头和结尾交代道具的简单和口技表演者技艺之高超,中间三段描写了“梦中惊醒”、“渐入梦乡”“火起群乱”三个场景。三个场景的描写由对口技表演者表演的正面描写、作者的评价和观众的表现三个方面组成。
需要指出的是这四步诵读不是读四遍,而是每一步都要通过几遍的朗读才能达成目标。同时,也不是每遍朗读都要读全文,而是根据需要选择朗读范围。当然诵读的遍数与时间也是因人而异的。另外,为了不使学生觉得单调、枯燥,朗读的方式要多样,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等结合。
二、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词组成句,句组成文。要读懂文章,要从字、词、句开始。文言文之所以难读懂,主要就是它的字词的意思和我们现代汉语的意思不太一样,一些句子的表述方式和现代汉语的表述方式不一样。初中学生能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就能入手解读浅易的文言文,也能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如何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常见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呢?可以分积累归纳和背诵默写两步走。
第一步,积累归纳
在学完一篇文言文的时候,可以帮助学生归纳文中的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让学生做成小卡片。比如,学完《口技》这篇文章后,我就和学生一起归纳了文中的词类活用:
1.京中有善口技者 擅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2.不能名其一处也 说出 名词活用作动词
3.妇抚儿乳 喂奶 名词活用作动词
4.会宾客大宴 举行宴会 名词活用作动词
5.妇手拍儿声 用手 名词作状语
又如,学了《晏子使楚》,我结合初一时学的《郑人买履》给学生归纳了虚词“之”的用法:作代词:楚王闻之,吾欲辱之;作助词解释为“的”:齐之习辞者也,楚之水土;作动词:至之市等。
总之,每学一篇文言文,就把本篇文言文中值得归纳的实词或虚词或文言句式归纳出来,让学生做成小卡片以便积累。
第二步及时背诵默写。记在本子上的知识如果不记忆,那么只会永远在本子上,不会化成自己的东西,所以就需要背诵。而检查记忆情况的最好方式就是默写。必要时可以通过几次默写以达到巩固牢记的效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学好文言文,能自主读懂浅显的文言文就是要靠这样点点滴滴的积累。
文言文教学意义重大,语文教师也不断地致力于探索有效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阎立钦.语文教育学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