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前五分钟,顺利完成中小衔接
2019-03-15马秋香
马秋香
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也是从懵懂孩童步入叛逆少年阶段,不但身体和心灵将发生很大改变,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等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孩子很难适应,出现手忙脚乱的情形。在此情况下,我的语文课尝试从课前五分钟入手,让这紧要处的几步能够不着痕迹地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语文课堂,顺利完成中小衔接,并在喜欢语文课的基础上,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一阶段:展示朗读,熟悉又有新意
小学语文课堂注重朗读,所以我的课前五分钟从能够读好一篇好文章开始。提前明确要阅读的一篇适合孩子的文章,要求扫清字词障碍,抑扬顿挫,读出感情,可以参考各种音像资料,这是小学阶段要求的,对学生来说很熟悉,没有难度。但是朗读之后,我有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依据共同制订好的朗读标准进行评价,学生按照常规的语调、语气、声音、表情、节拍、感情等標准进行评价,共16分,按照学生读的水平,由全体同学参与评价,最后敲定分数。但是为了凸显学生朗读的个性体验,我允许被评价同学阐述自己之所以这样朗读的理由,只要理由表达充分,会有相应的加分。为了这次展示的机会,学生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准备,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完全被激发出来,每次语文课前都充满热情,充满期待。平时朗读能力稍弱的同学,都能完全超越自己的水平,博得同学的掌声。如此一段时间,学生阅读的广度有了一定的增加,涉猎面越来越广,孩子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出来。语文课前的朗读,让他们感到既熟悉又新奇,既简单又有能力的要求,无形中激发了学生上爱语文课,喜欢语文的热情。
第二阶段:借鉴方法,拿来我用
朗读和朗读评价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我要求学生能够阐述自己选择这篇文章给大家朗读的理由,这无形中培养了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一定的鉴赏能力。教师在这个阶段要及时引导学生学习名家名篇中出现的好句子、好写法。于是,欲扬先抑、正侧面描写的作用、作文中引用式开头、情境入题、具体生动的动作描写等都从学生朗读的文章中被提炼出来,我就势引导学生取他山之石,借鉴方法,拿来我用。比如学生在朗读完《捅马蜂窝》这篇文章之后,我们学习了他的动作描写,正好那时讲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马上就想到了“雪后捕鸟”的情节,我抓住契机,那一周的周记就留了“精彩课间”这样的写作题目,学生写得很好。
第三阶段:独立创作,读自己的文章
当读别人的文章进行一段时间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内容,适当引导学生独立创作,让学生在课前展示环节读自己的文章。比如学习《背影》《老王》这样的文章,就可以把课前三分钟定位于这类文章的仿写、品读、感悟等,让学生用生活中类似的故事填充演讲的内容,重视细节的描写,真情实感的流露。学习《莺》这类描写动物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课内学习描摹方法,课下进行观察,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演讲给大家。因为方法来自于课内,内容来自于真实的生活,所以有些学生的演讲惟妙惟肖,语言生动俏皮,引来阵阵笑声和掌声,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无形中锻炼了语文能力,增强了语文学习的兴趣。学习《春》《济南的冬天》这类写景的文章,可以结合本季节的自然景色,让学生进行描写,亦可以班级中的一盆花草为对象,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写出文辞优美的文章。学习《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这类说明文,可以让学生按照课内掌握的写作手法,创新地介绍自己的小屋、所在的班级、美丽的校园等等。全体同学在文章的优劣上对朗读的同学进行评价。在这个环节,班级设立“优秀作品集”,将公认的好文章打印成册,全班展示,作为同学写作的借鉴。这样的方法,不但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而且巧妙地将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写作文不再是令人头疼的事,孩子们下笔千言,一挥而就,常常会有好文章脱颖而出。
总体来说,课前五分钟的基本模式即为:学生个人展示—全体学生参与评价—教师总结提升评价—学生文章升格。当然,这个习惯要沿袭下去,到初二、初三都有不同的侧重点,只要坚持下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甚至是思维习惯一定会得到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促进语文学习兴趣形成的途径可以是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尤其是那种学生喜欢而又轻松的习惯,它们会不着痕迹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于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对于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来说,语文课堂上抓住教育契机,做好中小学语文衔接工作,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