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体育教学设想
2019-03-15冯景兰
冯景兰
摘 要:我国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于21世纪初,至今已有十五六年的时间。自新课程改革以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就起到了高中体育教学风向标的作用。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方针,深化教育改革,教育部于2014年正式着手进行高中各科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并在2017年正式完成修订工作。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体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最新版《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要将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作为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主要任务之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在改变基层教师教学观念、教学及评价方式等方面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1.《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将立德树人作为高中体育教学活动的首要任务,也是国家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基本要求。要将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单靠某一位老师或某一门课程是无法实现的,各科教师需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探索,充分发掘本学科的德育功能。体育课程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学科组成部分,其必然要为实现“立德树人”的整体教学任务贡献一份力量。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开展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体质水平、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与自主锻炼能力的形成,其在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规则与竞争意识、拼搏与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也有着其他科目所不具备的优势。基层教师应不断学习与探索,尽可能地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将国家对学校体育立德树人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
2.坚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健康第一是体育与健康课程开展的初衷,也是多年来各教育阶段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与健康课程设计时所制定的共同学科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与发展期许,但所有要求与目标的实现均需建立在“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之上,青少年学生若没有了健康的体魄,那么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提高其综合素质与能力、体育核心素养等要求的实现也就不具备实现的基础。作为一名高中基层体育教师,笔者认为,应该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框架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发育现状、当地体育运动特色、学生的兴趣爱好、现行教材内容等,不断对这一基础框架进行丰富与完善,使之成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科学指南,而不仅仅是一个空泛的指导思想。
二、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通过与本校多名学生的交流以及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有近半数的高中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缺乏参与兴趣。《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展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体育学习需求。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兴趣的原因,并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为相关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策略,改善学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另外,基层体育教师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尽快完成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换,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
三、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开展形式,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简单来说,指的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并成功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关键知识、能力和态度,其内涵和概念的界定实际上回答的就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教育的本源问题。由于我国关于核心素养研究的起步时间比较晚,所以,目前在教育研究领域对于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和内涵理解也众说纷纭,目前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知。目前较为官方的理解指的是学生所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但有助于学生身心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健康发展,让学生具备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本先决条件,而且对于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团结合作能力、沟通交往能力等有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同体育运动项目与不同的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形式在不同素质与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与意义也有着明显差别,如篮球、足球这类团体竞技体育运动项目在学生团队合作精神、规则意识、正确竞争意识的培养方面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除丰富體育教学内容之外,教学活动开展形式的意义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经常通过教学手段的变换与调整,实现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例如,可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的应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探究式教学法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祝长水,熊丽华,肖勇,等.“三维七段”单元教学:建构新型课堂的突破路径[J].人民教育,2013(9).
[2]仓江,张弓.辽宁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暨第十七届中小学体育专业委员会年会顺利召开[J].体育教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