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应对策略
2019-03-15董天斌
董天斌
摘 要:农村高中学生具有特殊性,很多學生缺乏学习动力,导致自主学习能力较低。将具体探讨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应对举措,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农村学生;高中学生;学习动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升。城市发展迅速,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更加凸显。在经济条件的制约下,城乡教育资源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农村教育资源明显不足。由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教育资源不足、师资力量薄弱,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升。农村学生和城市学生面临同样的考试竞争,但是农村学生在升学竞争中经常处于不利地位,自身的学习压力相对较大。部分学生背负沉重压力,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自信心明显缺失,学习动力逐渐消退。学生出现上述问题,不仅会给个人成绩带来影响,还会给农村高中教育带来不利影响,加大城乡教育差距。农村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担任着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任务,必须寻找有效的应对举措,解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家长和学校作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主体,必须承担起自身的育人责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教师的应对策略
(一)发挥引导作用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学习阻碍无处不在,如何攻克学习障碍,收获学习果实,成为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学生被压力击垮,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一些学生将压力转为动力,不断增强自己的学习实力。前者在学习之路上功亏一篑,后者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应该“烛照”学生的人生道路,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传授给学生舒缓压力的方法:一方面,教师可以让学生采用合理宣泄法、注意转移法等,消解学生的心灵压力。另一方面,教师可以明确压力的积极效果,传递积极信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
(二)避免成绩导向
长期以来我国推行应试教育,应试教育以学生成绩作为导向,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成绩的确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但是除了学习成绩之外,还有许多评价指标也是指向学生学习状况的。在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该秉持现代化的教育观念,不以成绩论英雄,而是平等地对待每个学生。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教师应该充分考量学生的文化基础、智力天赋等。在构建期末评价体系时,教师应该综合学生的作业成绩、学业成绩、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状况等,明确地指出学生的优势所在,委婉地指出学生的不足之处,并发挥同学帮扶的作用,使优秀学生带动班级的学困生。
二、家长的应对策略
(一)表达合理期望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望子成龙和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的心愿,很多家长将自己的愿望附加在孩子的身上,强迫孩子实现成绩目标,导致孩子背负了较大的学习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该转变自身的理念,表达合理期待。一方面,家长应该充分了解孩子的成长状况,分析孩子的成长特点,根据孩子的发展现状进行合理规划,为孩子设定科学化的成长目标。另一方面,家长应该和学校教师建立联系,和教师共同探讨孩子的发展策略,避免给孩子带来沉重压力。
(二)进行多元评价
父母对孩子的评价非常重要,很多孩子身上扛着父母的期望,当学习成绩下降时,孩子会感到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究其原因,是因为父母将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重要准则,当孩子获得了好成绩,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正面评价;当孩子成绩不如意,父母会对孩子加以训斥。事实上,成绩好坏并不能决定孩子们的人生,很多成绩优异的孩子对社会并未作出贡献。教师应该转化父母的成绩观念,父母应该多理解孩子,对孩子进行多元评价,挖掘孩子在自主创造、生活劳动等方面的闪光点,帮助孩子树立成长自信。
三、学校的应对策略
(一)开展心理教育
学校是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高中学生处在成长的特殊阶段,面临较大的升学压力。很多学生都设立了高考目标,希望通过高考改变自己的命运。由于对高考的期望过大,孩子们很容易背负心理负担,出现心理问题。学校应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为高中学生提供心理辅导,舒缓学生的心理压力,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时,学校应该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学生进行集体性辅导,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二)进行个别辅导
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面对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些学生性格暴躁、容易冲动;一些学生性格孤僻,存在交往障碍。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采用层次化的心理辅导方法,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一方面,学校要正确认识学生的压力性质,采用合适的应对方式。另一方面,学校要开展心理教师培训,发挥心理教师的作用。
参考文献:
马文刚.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表现及转变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1(4):41-42.
注:本文系2017年武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课题名称《现阶段农村普通高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课题立项号:WW[2017]GH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