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究竟有多远
2019-03-15王浩建李春艳余新
王浩建 李春艳 余新
摘 要:基于一节“以学生为中心”(SCL)地理复习课,反思激励学生在小组活动中“真实学习”的策略。通过全方位诊断学情,优化了小组成员结构和任务描述语言,并归纳出拉近“教”与“学”距离的主要方法:依据学情分层情况,合理配置小组成员;亲近学生经验,设置有梯度、操作性强的任务步骤等。
关键词:地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活动;小组任务
一、背景介绍
期末考试一道材料题目的答题情况,让我很意外:37个考生,得分率只有0.54。题目很简单:“平谷大桃”的背景,是平谷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且题目素材完整,答案要点都能从材料中提取加工而得。
为明确学生出错原因,我访谈了几位典型学生,发现他们能够说出考点,即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且能说出主要影响因素,但是没有读图文材料的习惯,只是回忆常用短句,脱离题目情境来答题;还有个别学生虽然读了材料却不知如何分析解题。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采取“以学生为中心(SCL)”教学法,设计了一节复习课“地理图文阅读训练”。学生分组绘制解题过程的思维图式,暴露出阻碍自己答题的思维环节。各组五花八门的思维过程展示出来之后,我再有的放矢地强调解决问题时“分析图文内容”的重要性和方法,希望学生会有“醍醐灌顶”般的觉悟。我还给这节课琢磨了一个副标题:“唯有图和文字不可辜负”,以强调图文的重要性,希望加强同学们对图和文字材料的关注。
二、情景再现
然而,我精心设计的教学设计用到课堂上却出了岔子:预计20分钟的活动设计,十几分钟过去了,大部分小组居然都没有动笔!有的在小声讨论,有的焦虑地问其他组,还有的干脆做无所事事状……
问之,则答“不知道干什么”“不知道怎么做”……
为了让课堂继续下去,我只好深入各个小组,把任务拆为几步来,运用语言指令引导小组成员一步一步行动起来。步骤如下。
第一步,精读任务内容,明确绘图要求
绘图的目的是“展示出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绘图的内容,至少有三方面:来自材料的关键词句、相关地理知识和写在卷面上的答案。这三方面内容,就构成了思维图式至少三个层次的主要节点。
第二步,调用相关地理知识点,确定思维图式主题词
快速浏览材料中图和文字内容之后,精读问题内容,圈出题设中的核心问题。例如第一问“平谷区素有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的美誉,其发展大桃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有哪些”,这个问题核心就是“大桃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以此类推,请圈出其他小题的核心问题。
两问的核心问题分别是“大桃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和“桃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这两问合二为一,考察的是什么知识内容呢?(农业的区位因素分析)该考点便是“相关地理知识”,它可以作为绘制思维图式的主题词。
第三步,画出相关地理知识内容的思维图式(如图1)。
第四步,挖掘图文内容,定思维图式“关键短句”节点
基于农业区位的各个因素,精读材料中的图和文字,找到与区位因素一一对应的信息,就是能解决问题的“关键词句”。例如,材料一中这样的句子“销往世界/全国”,是区位因素“市场”所对应的关键词句,请在材料中圈出来,它就是我们要绘制的思维图式的一个“关键短句”节点。以此类推,请找到各个农业区位因素所对应的关键词句,作为思维图式的节点。
第五步,“关键短句”转译,定问题“答案”节点
例如,“销往全国/世界”这个关键短句,说明“市场”这个角度具有“市场广阔”的优点,“市场广阔”就作为思维图式的一个“答案”节点。以此类推,请修订所有的关键句子,整理出“答案”节点。
第六步,基于相關地理知识思维图式,完善解题思维图式
运用“关键短句”节点和“答案”节点,完善相关地理知识图式(图1),准确表达出各级节点之间的关系,如图2。
在老师的步步指引下,一节课勉强结束,几个小组的确热热闹闹地画了几幅图,汇报过程也表达了几句自己的想法。但我却深感失落:学生绘制的解题思维过程,并不是他们自己“五花八门”的做题过程,而只是机械地展示了教师的解题思路。显然,我的教法出了问题。
那么,该怎么“教”才能促使学生真实“学习”呢?我陷入深思。
三、原因分析
与通识课思维教师沟通之后,笔者了解到他们对思维工具(主要是思维导图和概念图)的掌握多停留在“认知”层次,应用程度则因人而异。
另外,这次课用到的素材,是平谷区高一期末考试的原题。内容如下:
读图3“北京市地形图”和图4“北京市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平谷区是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堪称“世界最大的桃园”。平谷区位于北京市东北部,东南北三面环山,山前呈环带状浅山丘陵。山区半山区约占总面积的2/3。境内有泃、洳两河,水库三座,其中海子水库库容1.21亿立方米,灌溉面积7.4万亩。地下水资源丰富,属于独立水系,且水质好,无污染;平谷素有“宝山神水”之称。
材料二:2017年4月8日,北京平谷区举办主题为“花海徜徉、乐享休闲”的第19届国际桃花音乐节。平谷区现有农业人口20.3万,占全区总人口的51.8%。每个平谷大桃背后都有30余项技术做支撑,其上市时间从每年的3月底可以一直延续到10月中旬,实现了一年三季有仙桃的果品产业新突破。平谷区先后筹建了华邦等6家专业大桃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0万吨,产品包括果汁、果酱、罐头、果脯等数十个系列近百个品种。目前在全国30余省市自治区和世界40余个国家、地区均有销售,已达到年产2.8亿公斤、年收入近7亿元的产业规模。
(1)平谷区素有中国著名的大桃之乡的美誉,其发展大桃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___ 、 ___ 、 ___ 。
(2)平谷区发展桃农业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有___ 、___ 、 ___ 。
学生访谈和试卷分析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答题情况分为三类:①答案角度正确,却犯了脱离情境的毛病,写出“地形平坦”这样的答案(实际是“山区丘陵面积广”)。这些学生的知识逻辑很完善,却习惯机械记忆,没有分析情境的能力。该类学生占大多数;②零星地写出“气候”“地形”“交通”等字眼,或“气候温和”等短句,该类学生知识逻辑不清,但了解一点知识概念;③少量卷面基本空白,随便抄几句材料中的原文,该类学生没有掌握相关知识点。
面对这样的学情,本节课给出的原“小组任务”是这样:
基于例1,绘制思维图式,将相关地理知识、图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以及问题答案三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充分展示出你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且逻辑关系至少3级。用时15分钟。
这节课的问题就出在此小组任务的设计上,超出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SCL教学设计名不副实。简单地让学生动手动口,并不是完整意义的“以学生为中心”。该小组任务中,行为动词“绘制”“交流”“讲解”等,意在引导学生亲力亲为,在操作层面上符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但是任务内容描述中,教师用词太多,“相关地理知识”“图文材料中的关键词句”“逻辑关系3级”等这样的描述,偏离学生常用的词汇库和实践经验,学生会产生陌生感。而且,绘制“思维图式”也不是学生熟练的技能,“逻辑关系至少3级”这样的专业描述,很多学生并不理解。
由期末试卷答题情况可看出,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明确解题思路,多是凭感觉、按经验来直接答题,因而贸然要求他们绘制自己的解题思路,对能力的要求跨度太大。
四、改进策略
“以学生为中心”,即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传授模式”向“学习模式”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上获得全面提升。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上,学生是主动地、带着明确的目的去探究。它要求教师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准和学习经验,设置兼顾挑战性和操作性的活动任务。在小组学习中运用合理的任务驱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将接受式学习变为自主学习。
基于学生已有的思维工具基础和解题能力基础,首先我应该优化任务小组结构,保证每个小组都有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便于小组内部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其次,“小组任务描述”做出调整,语言要通俗易懂,任务描述要简单明了。修改如下:
小组任务——如何解题:
①分工:请小组成员各自完成习题卷上的“例1”,在草稿纸上写出答案。
②分工:这道题目是考查什么知识点?请写在草稿纸上。
③合作:共同讨论,答案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请写在草稿纸上。
④合作:共同讨论,答案与图1、图2和材料一、二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简要写在草稿纸上。
⑤合作:你们认为正确的解题过程是什么样的?请在大白纸上画大图表示,作为小组学习成果。
⑥交流:派“大使”出访,去其他小组交流学习,修改完善小组成果。
⑦汇报:派“汇报员”,上台展示小组成果和讲解解题过程。
为了检测该任务是否恰当,我随机找来5名高一学生来尝试,他们拿到任务稍加思索就能够开展学习和探究,达到我的预期。
这次教學给了我一些启发,首先就是将SCL教学模式引入地理课堂很有必要,它很受学生欢迎,SCL教学工具的使用能改变传统地理课堂师生问答的教授模式,让学生“热热闹闹”地上地理课;其次就是使用SCL教学工具,并不能简单的“拿来主义”,SCL教学工具只是对课堂组织形式有益,它能激励学生表达自己,但是若想学生“用脑”“探究”,左右脑都忙碌起来,就需要教师真正地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设置SCL活动的任务。怎么去设置“以学生为中心”(SCL)的活动任务呢?今后我应该做到以下几点,拉近“教”与“学”的距离:
深挖前测资料,探知学情分层
深入分析学生作业答卷情况、回答问题的语言等一手资料,诊断其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通常有这些分层情况:一无所知,了解概念,描述与识别概念,判断概念正误,分析和应用概念等。
重视师生沟通,体察技能基础
如果地理课堂上涉及学科外的方法和技能,就要提前抽样调查,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例如,地理课堂上需要学生绘制思维导图,地理老师应该先与思维导图的授课教师沟通其教授情况,并抽查几名学生,了解学生的使用情况。
依据分层学情,合理配置小组
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有别,每一个小组里面,应该配置具有不同知识、技能特长的学生,这样他们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就能够优势互补、交流学习。
活动任务明晰,语言通俗易懂
小组任务的描述语言,尽量使用学生用语,切忌语言复杂、有歧义。
任务步骤有梯度,贴近学生经验
复杂的小组任务要分解成易上手的小步骤,每一小步骤中的行为动词要贴近学生以往的学习行为习惯。
参考文献:
[1]刘献君.论“以学生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12(8).
[2]郑淑晖.浅析小组任务驱动学习模式中的优化控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