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教:语文核心素养的回归

2019-03-15王朋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回归语文核心素养诗歌

王朋

摘要: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歌从起源至今虽然经历了各种形式,但始终为国人所爱。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历史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及丰富的优良道德传统。诗歌教育恰是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诗歌;语文核心素养;回归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甚至是文化史的开篇之章,先秦诸子百家的佳作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思想内涵,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都是中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文学血脉的传承和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卷帙浩渺的中国史和中国文学史上涌现出了大量的仁人志士、英杰忠魂,而诗歌恰恰记载并歌颂这些人、这些事,诸葛亮的前后《出师表》表达了他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主义情操,之后的杜甫在《蜀相》中也诵诗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苏轼也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不无怀念的反复咏叹;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人生价值观;于谦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情结;李清照“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巾帼之志;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忧国忧民情怀,北岛的面对生活的逆境所发出的“我不相信”誓言,都是教育孩子的很好的范例,正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出中国人民决不屈服、勇于反抗的英雄气概,“与其坐而待之,孰若起而拯之”,体现出“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强烈的民族爱国精神。每一次国难当头,每一次外敌入侵,都有无数的可歌可泣的故事出现,也就会有无数的爱国诗篇出现,这也是我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今天,我们把这些群情激奋的诗篇展示给青少年,让他们从中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和历史的风云变幻,让他们认识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的英勇表现,让他们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让他们学会面对生活,学会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与外国人相比,中国人最值得自豪的是伦理,但与中国古人相比,现代中国人最应感到羞愧的也是伦理。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的最大失误就是忽视以伦理为核心的民族的优秀文化的传承。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价值就在于能很好的做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古诗词流传了几千年,积垫了中国人传统的思想、情感、审美和智慧,学生可以从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这些既有助于学生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也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诗词教学有传承民族文化、铸造青少年灵魂的重大意义。

我们的诗歌(广义上的诗歌,包括诗、词和现代诗)基本上都是历百代而不衰的文学经典,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尤其是中华文学的积淀,是经得起千百年时间的考验的,是因为作品中含有永恒的东西,因而能够超越时代、能够超越意识形态。这里包含的文学韵味是我们无法用语言能描述清楚的,但中华儿女的血液里总流淌着文学基因,喜欢写而且更喜欢去读这些味道。所以,在当代中学生文学和文化修养缺失的情况下,提倡诗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是非常必要的。一千五百年前的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书不是为了学究式的理解和解剖,而是要会意,一旦心有所得,便达到了每个读书人都追求的“忘食”的境界,读诗更是如此。作为一个有五千年诗歌传统的国度,文学修养的好坏已成为广大人们心中衡量人的一个标准,而青少年学生学习诗词也就更重要了。近年来,中国的语文教育的“语文工具论”是语文教学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只看到语文的表面,而没有看到语文的真正内涵,也就是说,传统的语文教学只看到了作为工具的语言的一面,而没有看到背后的文化的一面。假如语文是一只手,语言和文化就是手背和手心的关系,是血肉相连、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以前的语文课只是上成了语言训练课,语文的课文也就只是语言的例子,这是绝对不行的,语文课文是学生学习的“精神的底子”,是几千年中国文学的精华,文章中不仅是精神、道德、智慧,更多的是审美和文化。今天脍炙人口的诗词更是如此,学习诗词少不了要认字、学词、找语法规则,但如果把学习诗词只局限于此就大错特错了“诗歌是幻想和感情的白热化”(赫士列特),诗歌形象的产生总是伴随着诗人强烈的感情活动,社会的自然的事物都可以通过世人浮想联翩的思绪与丰富的想像而联系起来,一旦进入诗歌的构想就带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展现出诗歌的鲜明画面。因此,鉴赏诗歌要感受诗人的生活、体味诗人的心情、联想诗人的处境与心理,去追求诗人思想的轨迹,寻求与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共鸣。姜夔的《扬州慢》序中说道:“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这种怆然的情怀是由作者进入扬州所见之景触发的,于是诗人笔下的景物无不打上悲伤的色彩,凄凉寂廖的劫后景象,昔日“过春风十里”的扬州城“尽荠麦青青”,而今名都沦落,名卉凋零,只有一弯残月下,名桥还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此时诗人是寂寥的,是伤感的,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去体会这种感情,去领略姜夔故地重游时的失望,学生要反复吟咏。这是分析语言所永远达不到的。再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作者面对秋风破屋,村童戏虐,附加屋漏床湿,长夜难眠,诗人叹息、悲痛,作者给予无限的同情,诗人却期待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而自己“吾庐独破受冻死已足”。至此,读者感受到一位忧国忧民、关系民生疾苦的伟大诗人的脉搏跳动,不难理解诗人的伟大精神。诗中描绘秋夜屋漏、风雨交加的情景,反映了杜甫草堂生活的境况,生活是清苦的,是困窘的,可作者竟把自己的遭遇放在一边,想着别人。这是杜甫“许身稷契、饥溺为怀”的思想的升华,字字皆肺腑中流出,让人感觉千古长新。俄罗斯伟大诗人普希金描述自己写诗的情况:“把一块燃烧的赤碳塞进我剖开的胸膛,”这燃烧的赤碳,正是灼人的感情。教师在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求得与诗人的那块“燃烧的赤碳”相等的“燃点”,就是引导学生去体会文学的魅力,去体会诗歌中真正的境界。中國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意境的诞生和生生不息,而意境的构成“既是作家、艺术家内省与外观的统摄,又是主体心理力与客体物理力的同构,同时意境的创造也是人格的创造。”(1)所以,作为读者,在读诗的时候,就不能只见到诗歌本体本身,还应看到诗的真正意义所在,而要真正理解诗的真正的内涵,还必须回归到当时的环境、作者的心情、以及作者所处的文化圈中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尽量多的了解文学知识,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的理解诗的境界,真正达到文学修养的提高。这样也必然能提高。

加强诗歌教育,是当今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尤其是面对今天中小学生写作能力普遍较低的情况,重新用诗教来唤起中国人的写作意识,是至关重要的。我国是一个诗歌发达的国度,有着数千年的诗歌历史,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非常重视诗教,他认为“不学诗,无以言”。读诗背诗,属对写诗,使传统语文教学重要的训练内容,然而,在当代语文教学中,诗教的传统被摒弃了,中小学教学远离了诗歌,更别提写诗。所以,在大量教师对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无计可施的时候,试着用传统的诗歌教学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时非常必要的。

加强诗歌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中学生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高中阶段要“进一步提高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说话能力”,从近几年的中、高考命题来看,说话能力的考查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说话能力的重要性并非考试所能充分体现的。21世纪传声技术的发展将突飞猛进,声音语言可以不通过文字而传递信息、指挥生产,语音输入和文字自动输出的智能化电脑也将有更大的发展。是到对人们的说话能力提高的要求是显而易见的。“如何有效的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我们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试验教材试教过程中发现,充分利用具有得天独厚优势的古代诗文教学实施说话训练,让说话训练有机的贯穿于古诗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熟稔了文言词语、修辞规律,形成了比较灵敏的文言语感,而且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信力等,(2)”首先,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记住作家作品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言之有物。古人讲,“颂其诗,贵知其人”,要真正读懂诗歌,就必须了解作家的生活环境,写作背景,人生经历等,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可明确要求学生查找整理有关资料,从而有意识的在课堂上进行说话训练,并根据《文言读本》中的训练要求明确说话训练的最基本要求——语言规范,吐字清晰,音量适度。如简介陶渊明思想的一段话: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曾官至大司马,祖父、父亲也作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但后来家道日趋没落。陶渊明少年时代由于受家庭和儒经的影响,对统治阶级抱有幻想,所以一直想“出世”为官,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另一方面,陶渊明从小又有热爱大自然的本性,加上当时社会黑暗,仕途不得志而又不愿随波逐流的陶渊明就更加向往大自然。所以,陶渊明出世的十多年间,一直“一心处两端”,行动上也是仕隐无常,直到41岁辞彭泽令之官,才结束了仕隐不定的生活,坚决的走上了归田的道路……这些都是理解陶渊明的作品的钥匙。运用这种方法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旨在启发学生如何寻找、积累说话的材料,从而丰富说话的内容,做到肚中有货,言之有物。此外,熟读、背诵一部分古诗文名作是学生积累说话材料的又一重要途径。不少专家认为,学习古诗文,只有以多读熟读为基础,才能形成和提高阅读能力。这种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闻其音、心通其情、意念其理的阅读活动最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3)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翻译语句、复述内容等教学环节训练学生言之有序,锻炼学生说话的条理性,最终达到言之成理。教学古典诗词,常常离不开对疑难句子、重要语段的翻译和对景物人物、故事情节的复述。古典诗词的翻译往往要求字字落实,一一对应,并根据具体的语境作必要的补充,使之形成一篇完整的现代文,这其中还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语言表达既要符合原文的意思又要符合现代的阅读,这样,可以使学生说话准确、流畅、有序。

注釋:

张松如主编:《中国诗歌美学史》第155页

严长春著:《在古诗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8年第11期第27页

王兆苍:《关于朗读问题》,参见《王兆苍文存》民族出版社1995年版,第225页

猜你喜欢

回归语文核心素养诗歌
诗歌岛·八面来风
基于期待视域理论确定诗歌教学内容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