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伍绮诗小说《无声告白》有感

2019-03-15田羽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

田羽

摘要:《无声告白》是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在出版之后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爱。本文首先对《无声告白》作品进行简单的评价,之后从父母的爱、渴望自由的莉迪亚、爱与压抑、中国式教育这几方面谈了笔者在阅读过《无声告白》之后的感想,希望可以为读者带来一定的思考。

关键词:《无声告白》;莉迪亚;伍绮诗

《无声告白》是著名美国华裔作家伍绮诗笔下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历时六年完成,小说故事情节巧妙,文笔内敛沉稳,一经出版后,就得到美国亚马逊等主流媒体的好评,成为《纽约时报》推荐的畅销书,并被评选为2014年度最佳图书之一。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无声告白》这篇小说给笔者带来的感触。

一、《无声告白》简评

《无声告白》小说主要以主人公莉迪亚的死亡作为线索,在通过追查凶手的同时,描述了詹姆斯一家的家庭生活。在小说之中,詹姆斯的家庭,以爱为名压抑了莉迪亚的个性,给莉迪亚带来了极大的束缚和烦恼。尤其在内斯去上学以后,莉迪亚无法找到理解自己的人,而父母的爱又让其感到窒息,最后选择了以死亡结束自己的生命。这篇小说很多故事情节带有悬疑色彩,读者在阅读时会随着情节而激动紧张,小说通过莉迪亚死亡前后生活的交汇性描写,从平常故事入手,由浅入深的带给读者思考和启示。作品对性别、家庭、种族、身份等进行了描写,很多情节都映射了现实生活,用词较为精炼,文风细腻温和,尤其对人物心理和细节的刻画十分精彩。

二、读《无声告白》之感

(一)父母的爱

小说中有这样几个人物,其中的詹姆斯属于贫穷华人的移民后代,从小就受到孤立排挤的他非常希望融入白人世界,而马丽琳作为白人,却不甘心成为传统女性,她希望拥有事业,甚至比男人更加优秀。这两个人相爱以后,马丽琳不得不成为相夫教子的女性,而夫妻二人也产生了一定的误解。马丽琳将自己无法实现的愿望强制性的转接到女儿莉迪亚的身上。在莉迪亚整个成长阶段,都压抑了自己的个性,父母希望她能当医生,即便莉迪亚不喜欢,但还是顺应了父母的心意学习生物。作为子女的莉迪亚,承载着父亲与母亲的期盼,她被亲情绑架,被父母强大的爱所包围[1]。可是父母对她的爱像一把双刃剑一样,在温暖莉迪亚的同时,也刺伤了她,最终成为杀死她的“利器”。

(二)渴望自由的莉迪亚

莉迪亚作为小说中的灵魂人物,实际上是十分渴望自由,但最后却迎来了死亡的结局,小说通过查找凶手层层深入地揭开了家庭的矛盾,其实莉迪亚的死,都是家庭悲劇和其性格悲剧导致的。在小说中,马丽琳与詹姆斯结婚时,她的母亲一直在强调着这样是不对的,以后马丽琳一定会后悔,而马丽琳也受到了母亲的影响,选择离家出走的方式进行抗争,这不仅带给家人恐惧,也导致了莉莉娅患得患失的性格。她害怕母亲再次离家,所以开始压抑自己的个性,顺从母亲的安排,遵从母亲的愿望做事,将自己关押在牢笼中。而莉迪亚十分孤独,中美混血的她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学校都不够合群,这也体现出美国文化的排外性。当唯一能够理解他的内斯要进入哈佛大学读书时,莉迪亚怕自己重新陷入孤苦,终于开始反叛,她通过接近讨厌的杰克,希望引起内斯的注意,放弃去哈佛学习的机会。但是莉迪亚最终没有实现愿望,内斯的离去对莉迪亚来说是重要的一击,莉迪亚失去了最后可以理解她的人,面对家庭的压力,校园的孤独,最终莉迪亚选择走入水中,用死亡结束一切。

(三)爱与压抑

《无声告白》这篇小说的爱是主线,全篇几乎都是在讲爱,然而虽然每个人都在爱着他人,但是爱人的方式有不同,马丽琳的爱并不是莉迪亚所要的爱,反而使她被感压抑。而莉迪亚属于一个可悲的角色,她身上背负着父母的梦想,承载了太多的压力,而自己又无法找到平衡。所以文章在爱的基调下也弥漫着悲伤和压抑。其实马丽琳用错了爱的方式,才造就了莉迪亚的结局。所以人在爱他人时,一定要用对方所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表达,这样才是真正的爱。

(四)中国式教育

这部小说故事背景虽然是在美国,但是其中描绘的细节情况和中国现实社会的很多家庭相似,马丽琳代表很多传统女性,虽然心中渴望自由和独立,但是却因为现实原因放弃追求梦想的权利,过着家庭主妇的生活。这让笔者想到了中国很多放弃工作的全职母亲,如果她们的放弃可以换得家庭的美满和谐,自然是值得的,但是如果女性牺牲了自己,却换不来丈夫的疼爱和儿女的关心,那么这样的家庭无疑是失败的。另外,这篇小说也反映出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就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很多中国父母重视教育,会把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儿女身上,其实这种想法并非正确[2]。很多中国孩子生活在有压力的家庭中,会出现童年阴影,会习惯去性的迎合他人想法,这就是父母不当教育产生的不良后果。儿女也是独立的个体,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利,父母不应该过度干预,应该尊重儿女的意见,让儿女根据自身的兴趣选择未来的人生道路,真正追求自己想要的。父母这样理解儿女,给儿女充分自由,父母也会得到儿女的感恩与回报。当然如果父母和儿女之间存在问题,一定也和孩子脱不开关系,所以儿女在和父母想法不一致的时候,应该主动和父母沟通,征求父母的理解和同意。正如小说中那样,如果莉迪亚和父母亲坦白倾诉自己心中想法,那么很可能不会发生悲剧结局。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阅读《无声告白》这部小说,大家都可以思考一下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和自己家庭中的问题,应该意识到在父母给予孩子爱的同时,应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用合理的方式爱护孩子,千万不能以爱为名压抑孩子的个性,这样才是真正的爱。

参考文献:

[1]周娇玲,万桂莲.镜像理论视角下《无声告白》中华裔女性莉迪亚的离散身份构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8 (11):98-99+203.

[2]张璐瑶.心理创伤和文化创伤——《无声告白》的创伤叙事研究[J].现代交际,2018 (12):103-104.

猜你喜欢

无声告白莉迪亚
种子向阳微笑成长
——《园丁》阅读推荐
无声的告白沉重的感悟
《无声告白》中主人公莉迪亚的成长历程
摆脱假面,活出自我
“莉迪亚死了”——《无声告白》中他者的悲剧解读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无声告白》:于无声处听惊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