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园会》中意象运用与心理蜕变的暗合

2019-03-15陈锦赵攀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象征花园树木

陈锦 赵攀

摘要:曼斯菲尔德的短篇小说《园会》中充满着暗示性的意象,而这些意象又同主人公劳拉的心里蜕变过程又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本文以具有代表性的意向研究基础,进一步阐述劳拉心理与道德的成长,从而完成入世的蜕变。

关键词:花园;树木;路;象征

“内心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它与可见的现实生活一般,充满着复杂性与完整性,永远是我们值得探索的迷雾般的世界。曼斯菲尔德异常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生活体验为其提供了很好的生活素材。这篇小说中,作者娴熟的运用一些典型但看似平常的意象,点明了女主人公劳拉的内心革命与自身认识世界的飞跃。

一、劳拉伊始的心灵温室—花园

“无风,温暖,万里无云。就像、偶尔在夏初的时候,只有蓝天被朦胧的浅金色烟霭笼罩。园丁们黎明之时就已起身,修剪打理草坪,直到青青的草地和种着雏菊的深色平坦的玫瑰形花坛看起来都熠熠生辉。至于玫瑰,你会情不自禁地觉得他们深谙只有玫瑰引人注目,只有玫瑰尽人皆知之道。数百株的,确实是数百株玫瑰一夜之间随风而绽放,绿色的灌木丛被压得弯下了腰,仿佛是接受过天使的拜访。”

小说的开端便向我们勾勒出一幅安然,蕴涵诗意的富足花园的场景。让读者们仿佛踏入了一个梦幻的世界,如人类最初始的心灵家园—伊甸园一般,有着上帝的温暖庇护,便可惬意的生活,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过着人类最朴素,不尝凡尘之忧的生活。而此时的少女劳拉,生活在这个画地为牢的花园中,即身为中产阶级的父母所建造的这座人工花园中,过着不被那些母亲口中“粗鲁与卑微”的下层人们污染的“纯净与优雅”的翩然生活。此时的劳拉完全如一张白纸般,思想上依然是最初那个不谙世事,人间疾苦的富裕家庭的小女孩形象,即使在某些方面她最本真的内心夹杂着一些背离本阶级的信条的想法,但是那些想法只是一瞬间的,不足以成形的模糊的,是需要后来的经历去支撑去打磨的,使这些微弱的想法固定在其本身的思想之中。

二、半成熟的印记—卡罗卡树、帽子、歌曲

“在卡罗卡树对面。那样的话,卡罗卡树就会被挡住。他们是那么可爱——宽大的,闪闪发光的叶子,一簇簇的金黄色果实。他们就像你幻想着生长在荒岛上,骄傲地、孤独地以一种静默的绚丽姿态向太阳高举着自己的枝叶和果实的那种树。他们非得被一个帐篷遮住么?”

此段描写中,真实的描写了谢利丹家庭的生活状况,劳拉就是在这样在一副看似静谧的阳春白雪的环境下生存的孩子,她看着这些骄傲的、美丽的、自然的卡罗卡树,心中那丝反叛的精神不由得被唤醒,她渴望着像那些虽然身在帆布棚子里的卡罗卡树般一样,却能以一种独特而不羁的姿态面对着生活与世界。这里的卡罗卡树给劳拉一种心理上即将走向成熟的启迪,或者可以看成一时对于人物内心的顿悟。

“生活使人疲倦,流泪、叹息,爱已改变。生活使人疲倦,流泪、叹息,爱已改变。那么,再见!”這首被乔斯所唱着的歌曲,歌词中深深的充满着无奈与悲苦,完全与前文明媚灿烂的主题想冲突,曼斯菲尔德为何选择这样一首悲苦的歌曲,而且还选择让乔斯去演唱呢?出自劳拉姐姐乔斯之口的《生活使人疲倦》这首歌曲,看似只是她们这些不知人间冷暖的富裕阶层的一种消遣,只是作为乔斯的一种展示自己美丽歌喉的单词和语调,她完全不在意其中的含义,其中所酝酿着多少悲痛和下层人民的无奈,在这里形成了一种深入骨髓的鲜明对比。

而对于整篇小说以及主人公心理发展来说,笔者认为作者选取这首歌曲意味深长。从名字来看,这首歌曲名字直白,为下文的主人公劳拉经历一系列不同于她日常生活以及颠覆她对生活的固有观念埋下了伏笔,而不再是简单的与一些下层人民些许和轻微的接触,而是通过使其直击下层人民的死亡之躯来体味生活的阴暗与悲伤。所以作者选取这首歌曲作为重要的意象,向我们暗示着劳拉的心里的成长与发展的必然性。

“凑巧的是,她看见的第一眼就是镜子里的迷人的自己,戴着那顶用金色雏菊和黑长缎带装饰的黑帽子。她从来没想过自己会看起来是这个样子。她在想,妈妈对吗?现在她希望妈妈是对的。我太不切实际了吗?也许是这样的。只有那么一刻她仿佛瞥见那个穷妇,那群孩子和那具正被运回家的尸体。但那看起来就像报纸上的照片一样模糊而又不真实。她暗自决定,茶会结束后,我会再把这事儿想起来的。不知为何,那看起来确实是最好的办法了。”

这里的劳拉迫切的想自己的妈妈追寻一个成长问题的答案,可是却被妈妈无情的拒绝,认为劳拉想要停止园会的举动简直是荒谬至极,并且用一顶漂亮的帽子阻碍了劳拉继续探究真相或者是坚持自己的能力消解了许多,母亲在劳拉的心理成长的路上带来了阻碍,但是对于母亲角色来说,她看似保证着劳拉的观念不被外界所污染,沾染些不属于自己阶级不恰当的思想,母亲要做的就是竭力不让劳拉的思想“异化”,让她保持着纯洁的可以被控制的头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看,劳拉只是在她母亲所画好的思想圆圈内活动以及思考,这样是无法让她的心理有所成长的。

三、山与路的鸿沟—顿悟与迷茫

“因为那些小屋坐落在自己的小巷子里,位于通往大房子的陡坡的最底部。一条宽阔的马路贯穿其中。的确,他们离得太近了。他们实在是太碍眼以至于没有任何合理理由出现在谢尔登大宅子的附近。他们是些被刷成巧克力棕色的又小又简陋的破房子。”

上层社会的谢利丹一家住在山上,家中奢华具有格调,而贫穷卑微的斯科特一家却住在远处的小茅屋的山下,残破不堪。而在斯科特一家连基本生活需求都无法满足,甚至是明明得知斯科特死亡的消息,仍然一意孤行的谢利丹一家,却仍然大肆载歌载舞。一面是温暖的欢乐与活力,而另一面确实被黑色浓雾所笼罩着的哀伤与死亡。更加令人注意的是,一条宽广的道路像是无情的银河般将两家切割,山和路象征着穷人与富人永远无法逾越的鸿沟。而劳拉正处于这两者之间,是她选择打破这两者之间的隔阂,企图逾越生与死,贫穷与富裕,冷漠与怜悯的鸿沟。这也象征着她内心的本身的纯真驱使着她去做出与她本阶级人们所不同的选择与尝试。

“现在已经走过了宽阔的路。开始那些烟雾弥漫的阴暗小径了。穿着披肩的女人和戴着花呢帽子的男人匆匆走过。男人宿醉不醒。孩子们在门口玩儿。低声的哼唱从又小又破的屋舍中传来。一些屋舍中闪烁着微弱的光,螃蟹一样的影子在窗上移动。劳拉低下头,匆匆前行。她多么希望她是穿了外套出来的。她的连衣裙太耀眼了。还有这顶带着天鹅绒缎带的帽子——要是个别的帽子就好了。人们在看她吗?肯定是。来这儿就是个错误。她一直都知道是个错误。她现在是不是应该回去?”

从这段描写来分析,可以看出劳拉整个人还是处于一种矛盾与不安的心理,她从未踏足过父母所划定的“禁地”,在她独自一人面对这个世界真实的而又可怕的一面时,她内心充满着恐惧,心中急切的想要逃脱这个窘境。但是现实已经对她造成了冲击,在脑海中已经印刻,即她已经对生活中不美好的一面的深刻接触,无法再去装着孰视无睹,当然对于心灵的冲击也是无法收回的。在这条宽阔的路上,劳拉走过这条路的心里过程,表现了她对现实的残酷真相的内心排斥,不愿意接受那血淋淋的事实,并不是谁都能过着优越幸福的生活,过着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与此同时劳拉在内心也有了自己对生活的深刻解读,也许不够清晰与系统,但是正是这件事情不可或缺的使她完成了从青年到少年的跨越的仪式。

参考文献:

[1]William Atkinson.Mrs.Sheridans Masterstroke:Liminality in Katherine Mans?elds“The Garden-Party”.English Studies(2006):53-61.

[2]Celina Wadsworth.Symbolism in the short stories of Katherine Mansfield:An epiphany of her sensitivity to suffering,ProQuest Dissertations and Thesis;1969.171-172.

[3]Hubert Zapf.“Time and Space in Katherine Mansfields The Garden Party”,Orbis Literarum,40,1985.45-46.

[4]王淑俠.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短片小说的语言艺术特色[J].长城,2011 (37).

[5]周定之.英美文学作品赏析[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阚鸿鹰.生与死的共存梦幻与现实的冲突—曼斯菲尔德《园会》解读[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4):61-63.

[7]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象征花园树木
可爱花园
夜晚的花园
辨认树木
树木也睡觉
电视广告中象征的运用
爱护小花园
树木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