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周作人散文“适宜”的审美追求

2019-03-15汤静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散文

汤静?

摘要:重点从内容题材的取舍与艺术表现两方面对周作人散文的审美趣味的表现与形成进行微观解读与宏观审视,可以看出,周作人散文的審美趣味十分“适宜”,大多介于素雅之间,适合大众阅读。主要表现为朴拙、雅致、重厚、苦涩、中庸、通达等。这些审美情趣的特点与他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性格特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本文通过阐述周作人散文作品的特点,并从风格、内容、语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作品,进而从美学角度理解周作人散文“适宜”的审美追求。

关键词:散文;适宜;审美追求

周作人是现代散文的开创者,正是因为他在现代散文中起到的引导作用,使得越来越多的文人投入到现代散文写作中来。而且他的一生专注于散文,与其他文人不同的是,他的艺术作品种类比较集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散文创作中。他把散文写成经得起不断推敲,有韵味的“小品”:在散文中并不能直接找到文章的主旨,人们却能享受在阅读过程中的乐趣。周作人在散文中的贡献正是因为他让散文变得更加圆满和生动。本文通过对周作人在散文写作中的风格特色进行阐述,分析其“适宜”的审美情趣。

一、在风格上,平和与苦涩的“适宜”

周作人的散文之所以能够让人印象深刻,流连忘返,不仅仅是他文章的可读性,他的精彩体现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他的散文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读周作人的散文,并不会让读者觉得他多么有文采,而只是沉浸在这平平淡淡的文字中,字里行间仿佛都透露着他的生活。就像一位慈祥的老人在冲你招手,让你跟随她的脚步走进文字中。同时,读者似乎能在读文章的时候与周作人对话,一些本身有些浮躁的人们通过读他的散文,也能够静下心来,走入他的世界,感受他的世界中的平和。所以很多人在评论周作人的文章时,会说,他的文章十分平和、安稳,在审美追求上,他也是讲究中庸之道。但是,周作人自己却说“拙文貌似闲适,往往误人,唯一二友知其苦味。”平淡是他文章需要追求的东西,虽然他希望自己的文章是平淡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并没有真正实现平淡。其实,通过仔细阅读周作人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他的文章中,并不仅仅是平淡、悠然的散文,就像他对自己文章的描述一样,在他的文章里,还有很多是苦涩,并且感情十分强烈的。虽然他已经在尽量克制自己强烈的情感,写出平淡的文章,但是,有时候,即便表现手法再高超,还是会被读者抓到“把柄”。所以,在阅读周作人的在散文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他总是用一些平和、中庸的手法来书写自己内心的“苦涩”。

比如在《北京的茶食》、《乌篷船》这些从题目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的较为平和的文章,虽然内容大多是悠闲自在的,但是最终作者抒发的还是自己内心的苦涩。在《北京的茶食》一文中,作者开篇以一位日本人感叹“东京的茶食店的点心都不好吃了”写起。虽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话经常听到,很多人没有吃到自己喜欢的小吃或者零食而感到郁闷,这似乎是一件在平常不过的事情,很多时候也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打趣,所以一些读者就把其当做作者表达自己生活十分悠闲的方式,其实这是不对的,虽然作者在开篇以这种方式写起,但是,他整篇文章想要表达的却不是如此。在文章后面,“可怜现在的中国生活,却是极端地干燥粗鄙,别的不说,我在北京彷徨了十年,终未曾吃到好点心。”从这句中,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作者的内心。而他前面对于一些小事的阐述正是抒发自己内心苦闷的方式而已。周作人散文“适宜”的审美追求正是体现在他能够将平和与苦涩充分调和,他的苦涩包含着他生活中的苦闷、烦恼、寂寞等等,而他又有一颗对待万事万物平和的心,所以有人说,周作人的散文就像一杯好茶,不懂茶的人只能尝出它是一杯苦涩的茶水,而懂茶的人却能在茶水的苦涩中品尝到它的甘甜。

二、在内容上,情与理的适宜

看了周作人的散文集以后,我们发现,他的散文中似乎没有什么特定的题材,在内容选材上也十分随意。小到苍蝇、蚂蚁,路边的野花,大到古今中外,内容驳杂。这种内容选择上的随意性容易让读者忽略散文中的深刻内涵。但是,其实,仔细分析周作人散文的内容,他十分自己的内容是否符合“常识”,看似漫不经心得选材和创作很容易让人忽略其散文中的深刻意蕴。实际上,周作人的散文虽然不求表现奇异的题材意旨,但却很重视表现他所说的“常识”。而且,他对于“常识”有着自己的定义,在周作人看来,“常识”就是人情与物理的结合,在表述人的伦理道德的同时也要让其有理有据,符合实际。正是由于他对自己作品的内容有如此的“执念”,所以,他的散文受到了广大读者的认可,人们觉得他的散文是有“智慧”的。像《喝茶》、《乌篷船》之类的散文,虽然内容大抵都是对生活细节的一些概括与阐述,但是,读完文章之后,人们总是能够在其中找到一些思想上的共鸣,体会到作者当时的心情。

黄裳曾经对周作人的散文有这样的评价:“这不是一个纯理性的世界,而是理智渗透感情所生成的智慧之城。”可见,在他的印象里,周作人的散文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和细节的推敲的。他的散文能够让人在平淡中领悟到生活的哲理。当然,周作人的散文中,也必不可少的包含着诗意,这是那个时代文人写作共有的特征。钱理群曾经说过,“周作人已经经历了人生苦难,在超脱了人生苦难之后他开始在草木虫鱼中重新发现了乐趣”。

三、在语言上,丰腴与雅致的“适宜”

周作人的散文在语言上给人一种简单、白话的感觉,读周作人的散文,一般不需要额外查阅致电、词典,而且在散文本身的语言上也没有什么雕琢斧凿、刻意求工的痕迹。读他的散文,就像是几个老友坐在一起唠唠家常,叙叙旧,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但是,众所周知,如果一篇文章通篇都是简洁、朴素的话语,那么这篇文章很难给人深刻的回忆以及收获。其实,周作人的散文,看似简单的描写,却蕴藏着一股诗意,给人一种耐人品读、追味的风神和韵致。比如《喝茶》一文:“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虽然整篇文章是通俗易懂的,但是在一些细节上不经意的添加诗意,更能吸引读者,让读者感受到这其中的趣味。

因此,在散文的语言上,虽然从整体来说,散文是通俗易懂的,但是在细节上也是十分“雅致”的。周作人真正将自己的作品实现了丰腴与雅致的结合。一方面,他追求散文语言的俗白,另一一方面也从来没有放弃俗白中的腴润,俗白中的雅致。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从风格、内容、语言这三个方面来对周作人散文的创作成就进行深度分析后,我们会发现,周作人在散文的写作中,有着比较“适宜”的审美追求。如果只是说他的散文十分朴素、简单是不合适的,因为在他的散文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内心世界的丰富。而这是因为他对自己的文章有着独特的审美追求,所以,他的散文能够成为众多散文中的佼佼者,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从周作人的创作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华丽的辞藻确实很重要,但是直达读者内心的朴素的语言同样也具有感染力。有时候,只要两者的选择足够合适,就一定能够吸引读者,寓典雅于通俗,寓情理于平淡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晓江.“求真尚知”:1930年代周作人的知识分子批评及其笔记体散文[J].鲁迅研究月刊,2013 (02).

[2]耿传明,曲博文.周作人三四十年代旧体诗探析[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06).

[3]刘进才.问题意识与考辨功夫的融会——评高恒文对周作人及其弟子的研究[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 (03).

猜你喜欢

散文
散文五章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散文二题
桃红又是一年春(同题散文两篇)
散文短章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