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匆匆》的语言艺术性分析

2019-03-15王怡菲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匆匆朱自清对比

王怡菲

摘要:文章以朱自清创作的散文《匆匆》为例,探讨了其中语言的艺术性。首先概括了散文语言的艺术之美,并且以《匆匆》中的一段话為例深入理解,最后从语言修辞手法与表达方法着手,分析了《匆匆》中语言艺术性的几个表现,旨在走进作者内心世界,理解这篇散文的价值。

关键词:《匆匆》;朱自清;语言艺术;对比

散文这一文学载体虽然篇幅比较短小,但是取材范围较广,形式和写法也相对来说比较灵活,所采用的表达方法极为含蓄,抒发深远的意境。尤其是散文的语言,既具有艺术美,又可以反映出现实生活。《匆匆》是由朱自清所创作的一篇散文,所选用的题材比较常见,语句也不是非常华丽,但是其中所蕴含的诗意以及哲理为其赋予了极强的艺术性。例如,文中对早晨的太阳进行描写,用了这样的语句:“早上我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口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口子从饭碗里过去[1]。”作者虽然使用比较口语化的文字,但是却营造出了一种空灵且抽象的感觉,这一句话主要是感叹时间易逝,同时也体现出“一寸光阴一寸金”的重要性,使用简单的语句点出散文的主旨。同时,这种极具表现力的语言,也起到了移情于景的作用。《匆匆》作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其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性具有多面性,下面从语言艺术着手展开分析。

一、引人深思,升华主题

朱自清的作品《匆匆》虽然只有简短的500余字,但是却使用了十余个问句,可见精妙的构思。对于问句在整体结构当中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为以下3点:

(一)引人深思,深入融合。散文的开头用“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这样一个疑问句引起读者思考,达到设开门见山的效果,先将事物矛盾加以体现,随后在按照作者的思绪考虑人生的价值。在这一问句之后作者做出一连串发问,看起来作者对于时间的认知并不深入,但其实起到的是一种警示作用,最终得出答案,时间不会被偷,也不会自己逃走。针对人本身,已经流逝的时间价值如何,作者在散文中在对时间客观且现实理解的基础上,又做出了有一个发问:“我能做些什么呢?”“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这三个问题的衔接直接起到引人入胜的作用,读者思考这一连串问题的过程中,便于作者的思想感情达成共识,实现了“情”“理”的深入融合[2]。

(二)体现作者思绪,升华主题。朱自清的《匆匆》创作于1922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结束之后,胸怀苦闷却找不到出路。此时的朱自清即便憎恨现实,但是却也找不到光明出路,尽管心怀大众,却无法实现内心报国济民的愿望,在这种心境下执笔写下了《匆匆》,抒发“不禁头渗渗而泪潜潜”背后蕴藏的苦楚与伤感[3]。结尾处“我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4]?”的责问,更加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惆怅与苦闷,从开头感慨时光易逝,到最后升华到对人生的反思,文章中使用了大量的感叹句与疑问句,不仅是作者对内心情绪的宣泄,也是思想的反应。

(三)前后呼应,结构紧凑。散文《匆匆》中一共有5个段落,在第一段作者发出疑问,直接点题,随后在第2、3、4段落中,通过“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这一疑问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在这三个段落中对时间易逝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并且抒发了作者内心复杂的心情,既有惋惜,又有迷茫和悔恨,在作者情感没有平息的时候,紧接着在最后一个段落提出了文章开篇所提出的问题,以此起到点题、前后呼应的作用,同时也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诱人深思。

二、语言朴实,亲切自然

朱自清所创作的散文,在语言方面都有一种朴实感,更显朴素之风,其中最显而易见的就是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使用的语言多以“谈话风”为主,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够给读者一种亲切感,更加深入的进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所以,创作时往往会使用一些日常用语,好似与读者促膝长谈一般。《匆匆》便是这样一篇作品,语言的朴实和亲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口语化。汉语中的口语化词语主要以单音节词为主,与之相对应的书语词汇即为双音节词,而这种单音节词在《匆匆》当中有大量体现,例如“枯”“青”“谢”“开”“偷”,以上单音节动词在平时口语交际中十分常见。此外,人称代词、时态助词以及疑问语气词等也是《匆匆》中出现频率比较高的词汇,例如“我”“了”和“呢”在散文中大量出现,再加上“旧子”“转眼间”以及“这一遭”等日常用语,使这篇散文通俗易懂。

(二)灵活性。使用口语化词语不管是对账工整的排比句,还是比较自由的散句,作者在创作时都使用了口语格调。例如散文的首段,尽管开头采用了排比句,但是与平常说话的语气也并无差异,作者将口语化的词语进行了重新编排,动词“去”和“枯”等字之后衔接了时态助词,前面则衔接了代表重复性的副词,给人一种简洁、流畅之感,这时再阅读这一组排比句除了感受到整齐、匀称以外,也彰显出朴实与亲切的感觉。随后,作者衔接了疑问句式,由此也体现出非常明显的口语句法特点。

(三)叠字与叠词。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叠字与叠词,这是汉语口语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简短的散文中使用了大量的叠字词,有的用于描写动作,例如“匆匆”和“默默”,也有描写情貌与状态的,例如“斜斜”和“渐渐”,以上这些重叠的音阶,一方面使散文《匆匆》的音律更显和谐性,另一方面也使感情更加递进,使语言更加活泼与亲切。

三、应用对比,衬托主旨

散文《匆匆》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例如第一段中对于时光匆匆流逝感慨所采用的便是对比这一手法。散文的第一段描写了花木生长与凋谢,并将其与人的生命展开对比,如此一来,作者内心对于时光匆匆流逝的感慨有所依托,同时也将时光去而不返的特征加以描述。随后,通过“八千多日子”无声的“溜去”和生活可见的对比,更加衬托出时光易逝。所以,这种对比的手法既将时光匆匆的特点加以描述,又让人们真实的体会到时间易逝。

散文《匆匆》虽然看起来是对时间“匆匆”进行描写,但是深入体会其主旨在于“我的匆匆”,将人的生命与时间进行对比,例如“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歌”这句话同时采用了比喻和对比这两种修辞手法,借此感叹人的生命匆匆易逝。朱自清从散文开篇描写时光匆匆逐渐过渡到生命匆匆,期间所表现的汗流不止、泪流不止的苦楚,也是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内心的反思与悔恨。通过这种对比抒发出了内心的感慨,同时也可以体会到作者内心对于生活的不满,不想要虚度光阴。所以,应用对比手法很好的衬托了散文的主旨,使散文表现力得到增强,帮助读者更加深入的理解作者内心。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匆匆》这篇散文的语言有极高的艺术性,作者不仅使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透过时光易逝的描写点出文章主旨,还运用了大量了口语化词语,给人一种亲切感和朴实感,使读者能够深入作者内心,感受到作者在创作这一篇散文时所寄托的情感。

参考文献:

[1]叶乃芳.朱自清名篇散文的诗意[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 (08):103.

[2]张小玲.浅谈朱自清散文的语言艺术[J].甘肃教育,2011 (22):67.

[3]付蕾.余音绕梁 意味无穷——朱自清与他的作品《匆匆》[J].语文月刊,2011 (07):67-69.

[4]王玉俊.年华似水咏叹调——朱自清散文诗《匆匆》赏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4 (08):168-169.

猜你喜欢

匆匆朱自清对比
匆匆
清芬正气朱自清
老情书 朱自清致武钟谦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心灵的感冒”:朱自清白璧微瑕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