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豆》与《青春之歌》女主人公形象对比研究

2019-03-15王婧怡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
关键词:女性形象红豆革命

王婧怡

摘要:宗璞的《红豆》和杨沫《青春之歌》同为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作品,作家都为女性,创作年代相近而创作的人物形象对比突出,所以即使篇幅长短差别较大,仍具有研究价值。江玫与林道静作为小说的主人公,都是通过一步步地对于革命道路的探索而最终走向革命道路的,但是这二人在人物个性特点、革命道路探索方式、情感道路等方面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女性形象;革命;爱情

《红豆》由女作家宗璞创作并发表于1957年《人民文学》杂志,运用了“革命+恋爱”模式,但是相对于当时作家有着极大的政治倾向、爱情为革命服务的潮流而言,宗璞笔下江玫与齐虹地爱情更为纯粹一些。《青春之歌》同样创作于十七年文学时期,出版于1958年。两篇小说的女主人公江玫与林道静都曾经历过在革命与爱情之间的抉择,而她们也做出了相同的抉择——当革命与爱情发生冲突碰撞时选择革命,这符合当时的政治形势。虽然推行“双百方针”,但是描写上带有小资情调的作品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还是饱受批判的。姚文元曾用“这当然是一种颓废的、脆弱的、不健康的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感伤。”来批判《红豆》中江玫“悔恨终生的女性形象”。郭开批判《青春之歌》说“书里充满了小资产阶级情调,作者是站在小资产阶级立场上,把自己的作品当作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来进行创作的。”两位作家在作品受到当时政治环境质疑的情况下也必然要选择爱情服从于革命的道路。宗璞与杨沫两位作家都延续了“革命+恋爱”模式的创作方式。

两篇小说在创作题材、女主人公的革命与爱情道路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女主人公对革命的理解都是一步步逐渐展开的。但是由于江玫与林道静二人性格、对革命及爱情的理解不同,二人的革命与爱情道路有着明显的不同,因此也有可比较之处。

一、人物自身背景、性格异同

《红豆》江玫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在十五年前不明不白地屈死,江玫与她的母亲一样憎恶权势、憎恶金钱,自身善良。如文章中描写的一般:“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在图书馆看参考书,礼拜六就回家”、“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江玫在文章开头是个无忧无虑的形象。但同时她又乐于接受新知识,敢作敢当、嫉恶如仇。

《青春之歌》林道静在小说开头同样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父亲林伯唐是地主、举人,是“上流社会”的人,而母亲却是偏僻山村里的佃户。这就塑造了一个饱受地主家庭与封建黑暗社会欺压的形象,她性格懦弱自卑却又骄傲、渴望自由,她需要一个庇护所、需要精神心灵的安身之处。她虽然在性格上有软弱、犹豫的一面,但在面临有关于国家人民之事时,又是坚定充满勇气的,这在小说开头她向学生们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参加“三一八”纪念集会时就可见一斑。

二、由革命者引领着的渐进革命道路

从上文中对于江玫、林道静二人的背景及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她们二人都有着革命的动力,而她们在小说开头对于革命道路都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片面。江玫只是一名不谙世事的女大学生,喜欢音乐与文学;而林道静是一个费尽心力摆脱旧家庭的束缚,还要分心应付来自于社会各方面的黑暗,憧憬爱情的美好的学校教员。因此出现一个引领她们走上革命的人至关重要。

《红豆》中萧素是引领江玫走上革命道路的关键人物,当她遇上作为一名革命者的萧素时,她的内心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她开始知道中国人民的苦难,了解到这世上还有一种新的生活,她开始逐步接触社会主义。《青春之歌》中卢嘉川的出现成为点燃林道静心中革命之灯的关键,他为林道静带去了有关国情的评论,带去了强烈的爱国思想,让她对国内外形势和自身处境有了全新的认识。

但是相比较而言林道静的革命道路更为艰难一些。《红豆》中江玫在经历父亲去世之后被送往舅母家一个月,随后按部就班地上完了小学中学大学,她走上革命道路的阻力主要只有齐虹给的压力。而林道静面临着来自于封建家庭的压力与自身思想的艰难转变、社会的压力,与第一个恋人余永泽思想上的矛盾冲突等。林道静在给同时还有她在当教员时来自于学校余永泽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真像一只孤独的骆驼,背着沉重的负担,跋涉在无穷无尽的苦难的沙漠中”。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面临的困难更多,但同时她也遇到了更多的革命道路上的引路人,如卢嘉川、江华、林红等。当然这些差异也有着篇幅限制的原因。

三、《红豆》——革命与爱情的碰撞

《红豆》通过倒叙的方式描写了女主人公江玫重返母校后因见红豆而回忆起解放前夕在革命与爱情之间的艰难抉择。文章开头的江玫安于世事,像一个温室中的花朵,她“白天上课弹琴,晚上坐在图书馆看参考书,礼拜六就回家”、“生活就像那粉红色的夹竹桃一样与世隔绝”,正是这样的江玫才容易被齐虹所吸引,他身上的一眼有一种忧郁的王子气息,这容易引起少女的芳心。他们之间刚开始是纯正的爱情,没有任何杂念。齐虹第一眼看到江玫,就被她身上的的阳光、活泼气息所吸引,而江玫在看到齐虹时便对他这个人产生了兴趣,还希望他能够看到自己,两个人在一起是自然而然的,讓人感到很舒服。他们有着很多的共同兴趣,他们聊音乐、聊书籍,他们在一起时是单纯又快乐的,有时又像是有着共同爱好的挚友。

然而,他们的分离在文中也是有很多铺垫的。比如,写江玫看到萧虹时“有一种迷茫的做梦的神气”,写江玫对待金钱的态度“但她和她母亲一样,憎恶金钱,憎恶权势”。而他们的观点也有着巨大差异:“江玫隐约觉得,在某些方面,她和齐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江玫经常为物价的上涨而烦恼,也面临着母亲医药费不够的困境,但她有自己的原则,尽管那么苦也不肯向齐虹求助,在她内心中也明白她与齐虹不是一类人。而齐虹是资产阶级的少爷,尽管他爱江玫,骨子里仍然有传统认知中资产阶级的弊病,他是偏执的,对江玫有疯狂的占有欲,他狂热地爱好自由、物理和音乐,对现世有一种莫名的厌恶,终日沉浸于他理想的生活中,对国家走向毫不关心,甚至反对江玫参与革命活动。两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必然有很多分歧,这些都为齐虹与江玫的分离埋下了伏笔。而这同样也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对文学的影响。

而当江玫遇上作为一名革命者的萧素时,她的内心才有了极大的震动,她开始知道了中国人民的苦难,知道了这世上还有一种新的生活,她开始逐步接触社会主义。江玫母亲病倒,而她不想向齐虹借钱,不曾想萧素却卖血为她凑钱,她渐渐明白了她与齐虹并不是一类人。紧接着萧素的被捕像是一个催化剂,让文章快节奏地发展,进入高潮。而最后给她信念让她坚定地参与革命与齐虹分手的事件应该是她母亲将她父亲屈死的事告诉了她。家人、朋友、她内心对中国革命的触动都让她最终选择了革命的道路。而江玫在革命道路上的前进也伴随着她与齐虹爱情的消磨。

四、《青春之歌》——革命与爱情的相伴相随

《青春之歌》林道静所走的每一步革命步伐都是有人引导的,她的三个恋人见证了她在革命道路上前进的过程,同时也是她思想进步的重要原因。同时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中也曾出现几个大姐姐般的引导性人物,也曾对她内心有过重要影响,但相比之下人物出现的频率较低。

第一个恋人余永泽的出现是在林道静最初滞留在北戴河没有着落时,他看似将林道静从一种迷惘的状态、受着男人的觊觎情形中解救出来。林道静被他渊博的知识、浪漫偏于绅士的气质所吸引,二人一见钟情。这一段恋情仅仅是在开头让林道静体会到了幸福、家庭的温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发现余永泽仅仅是一个知识分子,他性格中有着自私与平庸的一面,当时那个解救她于危难之中的光辉形象已经无法弥补她的失望:“她忽然发现他原来是个并不漂亮也并不英俊的男子”“迷人的爱情幻成的绚丽的虹彩,随着时间渐渐褪去了它美丽的颜色。”

第二个恋人卢嘉川的第一次出现就对林道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她从未见过的一种大学生,他的言词让林道静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也埋下了走向革命道路的种子,这也是导致林道静与余永泽的分道扬镳的原因之一。卢嘉川作为大学生的同时也是一名革命者,他在文中的形象是正面的,符合当时主流价价值观对于革命家的想象。林道静第一次见卢嘉川时,就“被他那爽朗的谈吐和潇洒不羁的风姿吸引得一改平时的矜持和沉默”,短短十多分钟的谈话使她茅塞顿开。而卢嘉川的学识、对于革命与当代中国现状的深刻见解不仅仅给了林道静深深的触动,更对她的思想有着改造的力量。卢嘉川不仅是林道静的恋人,更是她革命道路上的重要引路人。

第三个恋人江华也是一个革命者,而且他在文中的政治地位应该是高于卢嘉川的,这也暗示着林道静在革命道路上的前进。江华在卢嘉川牺牲后是林道静革命道路上的主要引路人,他是稳重的,对于革命活动的开展更为熟练,而他也深爱着林道静,最终他们走到了一起。林道静对于江华有着深深的革命情感依赖,她看着江华负伤仍坚持革命活动后想着:“卢嘉川——林红——她,都是多么相像的人啊”。

三个恋人的依次出现以及林道静在文中的种种反映都体现出了林道静的革命道路与爱情经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反映出她的革命思想的进步,林道静在文章最后的游行中见到余永泽所产生的鄙夷、憎恶的情绪更是体现出这一点。

五、小结

《红豆》与《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江玫与林道静同样都是在革命的前进道路上有革命者的引领,同样都是革命与恋爱同步进行。但是林道静的主要革命引领者恰恰是她的恋人,作者将革命与恋爱巧妙融合,新的恋人代表着林道静的革命思想、革命道路更进一步。但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作者似乎对于林道静的恋爱观念太过于政治化。宗璞的《红豆》细腻地体现人性,作者丰富的心理描写巧妙地写出了江玫在面对革命与爱情之间的抉择时内心的挣扎与犹豫不定,但同样没有挣脱出政治与革命的圈子,这也是在那个创作年代所无法避免的。两篇小说各有特色,都是十七年文学的重要作品,描写之间的差异也能引發我们的思考。

参考文献:

[1]熊权.论“革命加恋爱”概念的历史建构[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 (05).

[2]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3]宋如珊.论宗璞小说《红豆》的人物塑造[J].江汉论坛,2010 (04).

[4]姚文元.文学上的修正主义思潮和创作倾向[J].人民文学,1957 (11).

[5]郭开.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评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J].中国青年,1959 (2).

[6]何其芳.《青春之歌》不可否定[J].中国青年,1959 (5).

猜你喜欢

女性形象红豆革命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恐慌与愤怒,焦虑与恐惧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那年桃夭,红豆暗抛
谁在千年前种下红豆
红豆红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